巴黎圣母院雨果简介(世界文化遗产运动的先驱式人物)

浓烟飘向巴黎的天空,燃烧中飞扬而起的灰烬在附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信徒、老人、孩子、情侣,黄背心,所有人都望向浓烟和火焰。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十二世纪下半叶,在1163年到1250年间修建完成。在建成之后八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它曾经遭遇许多危机,但无论是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起义,还是两次世界大战,它都得以保全其身。维克多·雨果1831年出版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使这座教堂闻名天下,也得益于这部小说都成功,Eugène Viollet-le-Duc 才能够在十九世纪初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工作,此后百余年间,世人所见之巴黎圣母院,都是此次修缮的结果。

巴黎圣母院雨果简介(世界文化遗产运动的先驱式人物)(1)

维克多·雨果在国内外辞书的人物词条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称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其代表作之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描写了吉卜赛少女艾丝美拉达和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等人物的人生命运,一直被认为是反对教会和专制的浪漫主义经典作品。

其实,雨果还是世界文化遗产运动的先驱式人物。他曾在《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按语中明确宣告:“关于中世纪的建筑艺术,有些人至今对这艺术珍宝一无所知,更糟的是另有一些人把这艺术珍品视如草芥,因此《巴黎圣母院》这本书也许为这建筑艺术开拓了某种真正的前景。”他希望读者不要“在《巴黎圣母院》书中只寻找戏剧冲突,只寻找故事情节”,而是建议大家“透过小说去探求小说的弦外之音”,那就是“让我们在期待新的宏伟建筑出现之前,先好好保护现存的古迹吧!”

雨果为什么要将“一生的主要目标之一”定位在保护古迹上呢?这与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国家之一有关。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期间,众多文物古迹遭到了破坏,其中也包括巴黎圣母院。当时,巴黎圣母院已经千疮百孔,到处是被移位的雕刻品和被砍了头的雕像。巴黎市民曾将门洞上方“国王廊”里的28尊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雕塑,误认为是法国国王的形象,拆下来,当旧材料卖了。

为了保护和修缮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内的古迹,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建立专门机构并立法。在随后若干年里,法国陆续成立了历史建筑委员会,任命了历史建筑总督察,筹集了记录、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的资金,列表登记历史文物建筑,1913年又通过了著名的《历史建筑法》等。而身为文化名流的雨果,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雨果研究专家、法国卡昂大学的普香指出,1823年出现“文化遗产”词的同年,年仅21岁的雨果,对一些投机者买下城堡和修道院后拆了卖建筑材料的做法,第一次表现出了保护的意愿他在《黑色地带》一诗中写道:“噢,法国人!尊敬这些遗留下来的财富吧!”

在这之前影响他的,则是描写诺曼底的《旧法国的优美浪漫旅行》一书。书中写道:“这些遗址风吹日晒地一天天衰败,这种损毁速度没能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好让我们的后代也看到。”该书对遗产的担忧,触动了年轻雨果的心门。从此,他萌生了一生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念头,并为此大声地鼓与呼。他曾被任命为历史建筑委员会成员之一,直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奔走呼告,直到逝世前一年多,他还在论辩圣米歇尔山的保护价值和意义。

《巴黎圣母院》1831年出版后,引发巨大社会反响,许多人都希望修缮破败不堪的圣母院,发起了募捐计划,引起了政府关注。但令凡遗憾的是,从1844年修复计划开始后,雨果却发现了“修复性破坏”问题。原因是修缮者用个人的判断取代了原物的真实,用“创作”代替了修复,这使得巴黎圣母院虽然“焕然一新”,却被抹去了很多古老的历史真迹。雨果愤怒斥之,说这是“用难看的石灰浆来涂抹巴黎圣母院”,“眼看中世纪建筑艺术已落入何人手里,眼看今日涂泥抹灰的庸手如何对待这伟大艺术的遗迹,真叫人痛心!”

(文章主体部分来自于《科学画报》(沪)2015年第20159期 第57页,高蒙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