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最奇葩风筝(这些风筝竟能做到以假乱真)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两千余年历史。《韩非子》中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中则说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能飞三日不坠。这应该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了。

十大最奇葩风筝(这些风筝竟能做到以假乱真)(1)

川西大邑县的风筝之乡王泗镇,每年春天都会举行各种有趣的风筝赛事,男女老少同享一片蓝天,放飞风筝。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王泗镇风筝的普及面极广,几乎人人都会制作风筝、放风筝。2008年12月,王泗风筝节被列入成都市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No.1

王泗风筝节的起源

据说,王泗镇的风筝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毛氏家族一位医术高明的郎中。他闲来常爱自制蜈蚣风筝放飞于田畴浅丘之间,名噪一时,王泗制作风筝的传统也就从那时开始逐渐确立起来。

毛氏的蜈蚣风筝以其扎制精美、体形巨大而引人注目,它主要以本地的慈竹作为骨架,芭茅花絮为平衡物,用红黄相间的彩纸糊制而成。

十大最奇葩风筝(这些风筝竟能做到以假乱真)(2)

每到春天,人们就可以见到许多蜈蚣风筝在天空飞舞着,有时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就将风筝线系于树身上任其飞行游动,颇为壮观。

除了蜈蚣风筝,王泗的鹰、蝴蝶及各种软翅类风筝尤为著名。其中,鹰风筝做得最地道的要数黄家,其鹰身形矫健,脚爪遒劲,通体深褐,呈半立体状,飞腾在空中后与真鹰无二致。

No.2

王泗镇上的风筝老艺人

十大最奇葩风筝(这些风筝竟能做到以假乱真)(3)

大邑县王泗镇有一位风筝老艺人名叫陈万伦。老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担任过王泗镇党委书记,退休后醉心于风筝制作。早在八十年代末,他曾跟随当地的民间艺人冉洪元学习过风筝制作,而冉洪元师承源自清代光绪年间的毛氏家族。

十大最奇葩风筝(这些风筝竟能做到以假乱真)(4)

陈万伦老人说,由于四川地区多产慈竹、桂竹、毛竹、水竹等,这为制作风筝带来极大的便利,龙头风筝制作对材料的选用要求很高,一般用质地轻盈的慈竹来做骨架。

十大最奇葩风筝(这些风筝竟能做到以假乱真)(5)

竹料选好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劈竹、削竹、弯竹、扣楔、活头连接。风筝骨架定型完,用气密性好、不怕水的无纺布糊制筝衣:取形、留边、纹理、涂胶、蒙面等,一道程序也不能少。而贯穿整个龙头风筝的三根尼龙丝线(俗称“龙筋”),它的作用是平衡风筝在空中的稳定性,是风筝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通过切边、卷边、缝边、粘边、校正筝衣的处理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道工序——绘制上色。

十大最奇葩风筝(这些风筝竟能做到以假乱真)(6)

过去,风筝的绘制颜料大多取材于大自然中的植物和矿物,如品红、石绿、槐黄、湖蓝、青莲、玫瑰精等。如将蓝靛草放入缸中沤渍,发酵加石灰用木棒搅烂而成花青色。用槐树花去梗晒开,加矾水而成明黄色等等。

现在,风筝所用的颜料品类繁多,可根据不同的材质设色。陈老人的龙头风筝用的是水彩,加入了不少金粉,薄而明丽,有视觉美感。在绘制图画之前,先用板刷刷上一层清水,使其湿润后,再用板刷均匀地涂上透明底色。上底色是为了烘托所画主题的色彩倾向和气氛,对风筝在空中的远视效果有着很好的瞩目作用。上色前,如果是生纸,还得用胶矾水过一道,以免渗化。

十大最奇葩风筝(这些风筝竟能做到以假乱真)(7)

自1993年以来,王泗镇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七届风筝节,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王泗镇被授予了“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通过风筝节的举办,加强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王泗风筝节已成为王泗的独特品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