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人本观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焚书坑儒)

文艺复兴时期也有焚书坑儒!皇帝、天主教、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者都参与其中

中世纪的历史地位在西方历史论著当中差异很大,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中世纪不再是完全黑暗的时期。中世纪蕴藏着近现代欧洲文明的根基与雏形。在中世纪中期,人们的思想就逐步解放。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观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焚书坑儒)(1)

虽然当时的基督天主教会依然一手遮天,但思想的藩篱却被逐步打破,因神学而兴起的经验哲学,在自己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为自己未来命运的宿敌科学与人文开辟了发展的道路。也正因如此,文艺复兴自欧洲史而遍及全世界。

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思想意识复兴,它持续1000年的时间里有很多艰难坎坷。尤其是人文主义者,在与传统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作斗争的时候,也付出了很多血与泪的教训。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宗教保守势力与人文主义学者,人文主义学者与人文主义学者之间没有一场混战。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观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焚书坑儒)(2)

而今天我想介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场焚书坑儒事件。虽然并不与秦始皇时期的那样极端,也确实让我们知道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团体当中复杂性与前宗教改革时代人文学者斗争之不易。

罗伊希林——推动历史但是被历史遗忘的人文主义者!普费福柯恩一切事件的导火索

其实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罗伊希林事件,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个德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复兴领袖罗伊希林。很多人对他并不了解,但是与他齐名的伊拉斯莫或多或少都有人所知。两者都是在15世纪到16世纪的著名德国人文主义者,并且一直致力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罗伊希林的出身并不困苦,他的父亲是当地修道院的管家。在他成年以后,因为一场焚书事件使他成为享誉欧洲的学者,并且引起了知识界的大论战。最终他被制裁而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所引起的这场事件则被无数后人牵强附会般的定义。每一个人都做出了有利于自己思想体系的解释,但唯独忽视的罗伊希林对于自己的审视。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观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焚书坑儒)(3)

罗伊希林事件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焚书坑儒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一个普费福柯恩引起的。他是一个犹太人,但是更改了自己的宗教。在更改自己宗教以后,并不对犹太教有任何留恋,而是恶意攻击自己原先的信仰,并且发表了很多文章批评犹太人的放贷行为,嘲讽犹太人的信仰和节日。

他曾经多次宣传要驱逐犹太人,并且要将犹太人一切不利于基督教基本信仰的书籍烧毁。他的这一想法最终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并成为了国家政策。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要求境内所有的犹太人聚集区,以及散落在各地的犹太人也许无条件交出自己的书籍给普费弗克恩。审查将一切不合规的书籍全部烧掉,除了圣经旧约。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观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焚书坑儒)(4)

在这一政策执行的过程当中,普费福柯恩知道罗伊希林的大名,并试图寻求其帮助,但是被严词拒绝,并且指出诏令存在各种法律缺陷,而当时所在地的大主教也认识到了这一焚书行动不利于教会权威,于是在其反对之下,皇帝的诏令没有得到根本落实。而当时在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也在财政政策上与犹太人达成妥协谅解。

所以,焚书事件不了了之。甚至书也返还给了犹太人,这其中既包括皇权力量与宗教力量之间的争夺,也包括国家经济与犹太人经商方面的利益分歧,更包括在信仰上人文主义者与保守力量之间的暗战。

书籍并没有烧,但事件照常进行!坑儒矛盾的激化,罗伊希林成为牺牲品

这一事件到此结束,但事实并非如此,在1510年,马克西米连皇帝又下达了两个诏令,对是否焚烧犹太人的书籍进行重新评估。当时的皇帝力量并不如东方专制君主一般,他的诏令要通过鉴定委员会审议通过,而罗伊希林也是其中的一员,是唯一一个反对不加分别销毁犹太书籍的人,这就使他成为这一事件的核心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观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焚书坑儒)(5)

他从宗教法律方面阐述了不应该没收销毁犹太书籍的理由,并且认为犹太人之帝国基督徒的公民同胞。在信仰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犹太人理应享受帝国公民权。但是这一理论真的出现太早,而遭致了几乎帝国上下的一致反对。而曾经主持焚烧的普费福柯恩再一次针对罗伊希林进行理论上的攻击。

并且借着这一次攻击,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进入了很多公众领域,也开始被人所熟知。当时所有的宗教主教都是站在罗伊希林的对立面,而站在罗伊希林背后的则是当时众多人文主义学者,包括伊拉斯莫,包括未来大名鼎鼎的马丁路德。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观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焚书坑儒)(6)

这场争论俨然成为宗教力量与新兴的人文主义团体之间的争论。一些人甚至将罗伊希林控告到了宗教法庭。虽然最终法庭以不符合程序为由,停止了法庭审判活动。但是罗伊希林则直接将这一件事控告到了教皇面前,最终罗伊希林获得胜利。宗教法庭宣判罗伊希林无罪。原本出现了最终结果。

但是三年后,马丁路德张贴了《95条论纲》,这一年是1517年。当时的马丁路德为了宣传自己的事业,将之前罗伊希林与自己联系在了一起,这也成为事件的分叉口。由是否焚烧犹太人宗教书籍演变成了人文主义为艺复兴运动,并进而演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为了打击路德宗,最终宣布罗伊希林有罪。

人文主义者的分裂!众人才知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并不相同

此后的事件发展急转直下。原本认为人文主义者都会站在罗伊希林身边,支持罗伊希林的人文主义运动,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在原先的历史发展当中,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甚至宗教改革都是有联系的,人们并不认为人文主义者有什么不同,更不认为唯一复兴和宗教改革是完全两个独立的事件。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观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焚书坑儒)(7)

但是在罗伊希林事件之后,人们看清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同,也看清了原先属于一个团体的人文主义者开始分道扬镳。罗伊希林本人而言,从不认为自己是宗教改革者先驱。他只承认自己是人文主义者,致力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他之所以要反对焚烧犹太人的书籍,反对歧视犹太人是基于基督教平等的公民理念,以及其所认知的人文主义。

而并非有寻求宗教上的改革。罗伊希林是虔诚的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神父,包括他在宗教法庭上还寻求教皇的谅解与帮助,并且赢得了曾经的宗教裁判。甚至他个人也明确反对宗教改革,但是正因为罗伊希林自身的人文主义特质,使得他与传统保守的宗教派别有着天然的隔阂,而这一点也被致力于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者利用。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观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焚书坑儒)(8)

当然,马丁路德自开始以来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宗教改革的先驱领袖。只是在新教团体获得宗教斗争胜利以后,马丁路德才承认自己该有的身份。但是罗伊希林自身的人文主义特质深深的感染激励着马丁路德,他想要走的更远。

他认为原先的文艺复兴一直徘徊在过去,而宗教改革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宗教平等,破除天主教的绝对权威,而这正是文艺复兴最终应该达到的目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人文主义者出现了分离。一些人依然支持罗伊希林作为传统的人文主义学者。另一些支持马丁路德开始了各地区的宗教改革。

结果;一盘大棋配角都有自己的历史定位,唯独主角被历史洗刷

对于马丁路德而言,罗伊希林事件是宗教和新教之间的之间的斗争。而罗伊希林本人则认为这是人文主义与经院哲学之间的斗争。但是从事件的起源来看,这却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基本理念之争。可以说这一事件非常复杂。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观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焚书坑儒)(9)

从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来看,其实犹太人的问题一直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广泛出现,很不繁荣的犹太人社团都掌握着诸多经济资源。在之前一段时间,犹太人还可以以皇帝臣服的身份在皇帝的庇护下生活,但是在15世纪末,犹太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皇帝根本无法制止自己的自由城市对犹太人驱逐。

仅仅20年的时间,犹太人就被驱逐出所有的大城市。而这一驱逐犹太人的运动也从肉体上转变为精神上,从驱逐犹太人,然后焚烧书籍。事件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发生演变的。而事件的另一个中心,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克西米连,他本身并不愿意对犹太人过多的限制,因为帝国需要犹太人缓解财政危机。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观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焚书坑儒)(10)

这也是为什么其前后政策出现不断摇摆的原因。同时,帝国皇帝也并不愿意宗教力量过多影响帝国政策,人文主义者又是其最现成的利用对象。因此,因为这一事件将各个团体都囊括其中。俨然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一场大辩论,大纷争。在帝国皇帝的主观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客观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思想碰撞,为之后的宗教改革奠定了社会舆论基础,这一点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而作为这一事件的当事人罗伊希林,与伊拉斯莫同等的德国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受到历史的认可而显得默默无闻。即便是利用这一事件寻求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也远远比罗伊希林的名声更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