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与修养的论语 人要有一颗悲悯之心每日论语70

今天学习《论语》里仁篇第四则原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人生境界与修养的论语 人要有一颗悲悯之心每日论语70?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生境界与修养的论语 人要有一颗悲悯之心每日论语70

人生境界与修养的论语 人要有一颗悲悯之心每日论语70

今天学习《论语》里仁篇第四则。

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钱穆先生白话试译

先生说: “只要存心在仁了,他对人,便没有真所厌恶的了。”

志,犹云存心。志于仁,即存心在仁。此章恶字有两解。一读如好恶之恶, 此紧承上章言。上章谓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然仁者必有爱心,故仁者之恶人, 其心仍出于爱。恶其人,仍欲其人之能自新以反于善,是仍仁道。故仁者恶不仁,其心仍本于爱人之仁,非真有所恶于其人。若真有恶人之心,又何能好人乎?故上章能好人能恶人,乃指示人类性情之正。此章无恶也,乃指示人心大公之爱。必兼看此两章,乃能明白上章涵义深处。

又一说:此章恶字读如善恶之恶。大义仍如前释。盖仁者爱人,存心于爱, 可以有过,不成恶。今姑从前说。

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志”是要以行仁作为目标,也就是立志行仁,努力择善固执,这样自然不会做坏事。

弘丹学习心得】

上一则,我们讲过,人性是复杂的,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所以,这一句“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我觉得是比较绝对的说法。

首先,立志和实践是有差距的。一个人可能志向好远,但却很少行动,这样的人现代社会有很多,比如“眼高手低”的人。所以,一个人有了高远的志向,如果他不去行动,那还是零。“立志于行仁”也是如此,一个人立志行仁,如果他不去行动,那也是无济于事的。这也是为什么“知行合一”很重要。

此外,即使他是知行合一的人,人是复杂的,人所处的社会也是复杂的,即使“立志于仁”,也不能保证不会做坏事。只能说,做坏事的概率会减少,而且,做了坏事会自责和反省。

再说,人还会犯无心之过,有时候无心之过也能酿成大祸。

所以,绝对不做坏事还是很难的,但是一个“行仁”的人,肯定做坏事的概率会小很多。

对于这一则,我更喜欢钱穆先生的注解:“只要存心在仁了,他对人,便没有真所厌恶的了。”真正存心在仁的人,有悲悯之心,他们对人会多一些悲悯,少一些厌恶。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一位有悲悯之心的人。

比如,像薛蟠这样的角色,我读的时候很讨厌他。曹雪芹对薛蟠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薛蟠也是一个可怜的人,父亲早逝,母亲和族人过度的宠爱,惹了什么人命官司都替他周旋收拾,导致他不辨是非,不知对错。所以,他是缺少了基本的是非观,可是这样的结果是由他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母亲和族人过度宠爱的结果。中国古语:溺子害子,还是有有道理的。

我们看电视剧,看小说,总是会以好人坏人的角度来评价人,刚开始看,就想好找出好人和坏人,看到坏人就特别讨厌他,他做什么事情都是坏的。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方法其实是很不公平的。我们要承认,人性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划分成好人和坏人。并不是说坏人就是十恶不赦,只做坏事的。而他成为这样的人,也是有其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

当你心存仁心,你对人世间就会多一份悲悯。

作者介绍

弘丹,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

践行每日写作,品味生活之美;诵读《论语》,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

每月组织【写作训练营】和“百日写作”活动。想要从零开始写作,关注“笔耕不辍”公众号。

笔耕不辍(ID:wewriter)。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