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逐句翻译完整版(笠翁对)

笠翁对韵逐句翻译完整版(笠翁对)(1)

李渔(1610-1680),清初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著有别集《笠翁一家言》五十三卷。含文集、诗集、《笠翁诗韵》、《耐歌词》、《闲情偶寄》等多篇。有传奇剧本集《笠翁十种曲》,短篇小说集《十二楼》。

《笠翁对韵》为中国传统蒙学经典读品,其骈句活泼工整,琅琅上口;不仅适于儿童诵读,亦宜于成人阅读,鉴赏。全书押平声韵,依据元代以来“近体诗”通行之“平水韵”,分上平、下平各十五韵,按韵分部,共两卷。

笠翁对韵逐句翻译完整版(笠翁对)(2)

目 录

笠翁对韵 上卷 笠翁对韵 下卷

一 东 一 先

二 冬 二 萧

三 江 三 肴

四 支 四 豪

五 微 五 歌

六 鱼 六 麻

七 虞 七 阳

八 齐 八 庚

九 佳 九 青

十 灰 十 蒸

十一 真 十一 尤

十二 文 十二 侵

十三 元 十三 覃

十四 寒 十四 盐

十五 删 十五 咸

附录:诗韵

翁对韵 上卷

一 东

笠翁对韵逐句翻译完整版(笠翁对)(3)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①。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②。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④。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⑤;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⑥。

河对汉,绿对红⑦。雨伯对雷公⑧。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曚⑨。蜡屐对渔蓬⑩。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⑪。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⑫。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⑬。

山对海,华对嵩⑭。四岳对三公⑮。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⑯。清暑殿,广寒宫17。拾翠对题红18。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19。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20。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21;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22。

【注释】

①苍穹:青天。杜甫《冬狩行》:“杀声落日回苍穹。”

②日下、天中:方位词相对。王勃《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晋书·陆云传》:“日下荀鸣鹤。”此“日下”指京都。又,《晋书》:“北斗七星……运乎天中。”

③月白:月明。苏轼《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雨霁:雨止。《书·洪范》:”曰雨曰霁。“

④牛女:指牵牛、织女二星,位于银河两边。神话故事略云:天河之东,有天帝之孙织女,年年织杼劳役,制成云锦天衣。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废织,帝怒,责归河东,惟允七夕渡河会。方位以东为左,西为右,因称“河左右”。潘岳《西征赋》:“仪景星于天汉,列牛女以双峙。”杜甫《天河》诗:“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参(shēn)商:二星名。位于北斗西东两边,此出彼没,两不相见。世人因喻久别不遇或兄弟不睦曰“参商”。 传说帝喾(kù)有 阏(yān)伯,实沈二子,兄弟不相能,日寻干戈。因迁实沈于西方大夏,主参;迁阏伯于东方商邱,主商。古代神话谓参商二星为实沈,阏伯所化。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曜(yào),光耀。日,月,星皆称“曜”。 斗(dǒu),北斗七星。

⑤戍旅:戍守边塞之军旅。

⑥三冬:冬季。冬季三个月。亦指冬季第三月,即阴历十二月。皮日休《橡媪叹》:“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顾瑛《呈繆叔正》诗:“阿翁九月新成服,老父三冬未见归。” 朔雪:朔,北方;北方之雪。鲍照《学刘公干体诗》:“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⑦河、汉:河,黄河。汉,汉水。汉,又指“银汉”。即“银河”、“天河”,为天空带状密集星群。《诗·大东》:“维天有汉。”

⑧雨伯:即雨师。古代神话中司雨之神。雨师亦称毕宿、玄冥、屏翳。 雷公:古代神话中司雷之神。《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而为卫。”

⑨叆叇(ài dài):云盛貌。潘尼《逸民吟》:“朝云叆叇,行露未晞。” 曈曚:日之将明未明貌。

⑩蜡屐(jī):涂蜡之木屐,鞋之一种。《世说新语·雅量》:“或有诣阮(阮孚),见自吹火蜡屐(以蜡涂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双)屐。’神色闲畅。”皮日休《屣步访鲁望不遇》诗:“雪晴墟里竹攲斜,蜡屐徐吟到陆家。”

⑪吐魄:魄,指月体暗处。月相如弓,月轮暗处如吐出。

⑫驿旅:古代官设行旅之传舍。主迎送官员、传递文书、伺候夫马等事,俗称“驿站”。 梅子雨:即“梅雨”。晚春早夏,江淮间阴雨连绵,时当梅子黄熟,故名。柳宗元《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赵师秀《有约》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挹:酌。盛酒行觞。《诗·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⑬“茅店”与“板桥”对句:用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句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⑭华(huà):华山。古称“西岳”,在陕西东部。 嵩(sōng):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登封北。

⑮四岳:四方之大山。古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合中岳嵩山为“五岳”。又,传说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称“四岳”。曾举舜继尧位,禹继舜位。 三公:《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周代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为太尉、司徒、司空。后世通指为朝廷最高官位者。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