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

文 | 金丽莉

嘉兴毛纺织厂建厂初期,厂里就有了职工教育的阵地-“职校”以及服务职工家属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幼教”。

厂部设立宣传科(后厂工会、宣传科、教育科合并成宣教科),专门负责职工教育工作。

七十年代末,青年职工猛增,各类职业培训广泛开展,并办起了毛纺技工学校,电大也在厂里设了教学点。特别使毛纺人引以为豪的是,还办起了“职工大学”(以下简称“工大” )。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1)

张文琴,幼儿园筹备负责人,身后是初建时简陋的园舍

-幼教

为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为企业增添了向心力、凝聚力

使嘉兴毛纺在创新发展中生生不息

当年工大筹建人之一、厂宣教科长方定英现已87岁高龄了。1958年进厂前曾在部队服役4年。回忆刚到毛纺厂时的情景,作为女性,对厂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印象深刻:那个时候,因为没有计划生育,所以小孩子比较多,一般家里都有3至5个小孩子。我看到很多女职工都是抱着小孩子来上班的,有的还前面抱一个后面背一个。

虽然是初创期,但是厂里还是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先是利用厂边上南堰街旁老县委留下的几间平房,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园。

女职工产假满56天就要上班了,可以把孩子放在厂里的托儿所,等孩子满18个月的时候,就进毛纺厂幼儿园。这样,解除了育龄女职工的后顾之忧,工人的工作干劲更足了。后来,小孩子多的时候,一个床上要挤2个小孩。

随着厂的发展,职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幼儿园也逐渐由平房扩展到二层楼房子。大约是在1979年,幼儿网和家属宿舍同步建设,在毛纺新村里建造了四层幼儿园,第四层是阳光房。“造毛纺幼儿园的前期,范家驹带我们去上海金山石化参观学习,所以幼儿园里面的设施有点海派。”魏民治对建造毛纺幼儿园记忆犹新。的确,当初幼儿园还是时尚女职工拍照的“景点”呢。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2)

1961年,毛纺托儿所里的孩子

90年代初的“六一”儿童节前夕,王永生厂长去幼儿园察看,他观看了各班级的上课情况和幼儿园的设施,发现各教室里只有吊扇,小朋友们跳舞跳得满头大汗时,马上对陪同的行政科长张兴南说:马上去买空调,要根据各教室的大小配三匹或五匹的立式空调,“六一”儿童节前要安装好、能使用。

经大家共同努力,“六一”儿童节时,毛纺幼儿园全部使用上了空调。幼儿园能使用立式空调,这在当时的嘉兴还是比较先进的,也得到了毛纺幼儿园师生和职工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3)

小朋友身后是新建的幼儿园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4)

老师和孩子们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5)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6)

-职教

搭建了职工学习平台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毛纺人的气质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7)

1987至 1988年间嘉毛总厂班组长培训班合影

“当年不光是有托儿所、幼儿园,还根据职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状况,办起了毛纺厂职工学校(简称职校)。职校总厂工会负责,业务上由市总工会业余职校管,各单位职校教师每周六都要到该校集中学习及交流。

厂里开不了的课程,就鼓励职工到总工会夜校去学习。因为职工很大一部分是三班倒的,所以上中班、夜班的,可以白天去补课。”金志江说起职校,语调铿锵有力,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青春岁月。“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8)

左:嘉毛职校首期日语培训班结业合右:嘉毛职校首期

办厂初期的职校有三个专职教师:我和顾逸贤、王学昌。开设的课程,前期以扫盲为主,后来逐步开设语文、数学、技术课等课程,也开办过班组长培训班。特别是八十年代初,配合总工会承担了初中、高中文化统一考试的考前培训,很受职工欢迎。”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9)

通讯报道班结业合影

总厂工会职校在文革期间曾中断。“1978年至1982年,是职校的辉煌时期。课程主要有初、高中语文,机械制图,日语,英语,通讯报道等。有的课程是与总工会合作办的。记得教日语的张老师是人家介绍后,我去塘汇他家邀请他来任教的。他口语很好。”张炳海讲起职校,拿出了当初的照片。

张炳海1968年高中毕业后,曾下乡两年多,下乡期间在公社学校任初中数学和体育老师。1972年1月进毛纺厂染整车间,先后在厂工会任宣传干事、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工作。1982年参加首届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5年毕业。“日语是典型的易学难精。由张老师教口语,我教语法。当时厂里青年学日语起潮头,学员最多时开了4个班,每个班40个学生。”

企业要有发展的“后劲”,需要努力提高工人的素质,厂里还需要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为此,毛纺总厂经国家教育部门同意成立嘉兴毛纺织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技校)。

1979年列入全国高校、中专和技校招生计划,面向嘉兴市范围进行招生,当年夏季通过统一考试录取248名学生,分高中文化程度4个班、初中文化程度2个班。限于技校的办学条件,筹备较困难,一直到1980年12月才开学。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10)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11)

徐晓农回忆道:

“记得个别学生由于等不及开学已经通过招工上班了,但已经录取的考生不能再招上班,最后还是被退了回来读技校。技校设精梳毛纺学、粗梳毛纺学、织造学三个专业。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文化基础课,机械制图和染整也是大家都要学的。当初,基本都是在晚上上课的。文化课借用二中的教师和教室上,专业课由厂技术人员上。

如精梳毛纺是吴伯权、粗梳毛纺是郭豫刚、织造是陈容,机械制图是唐允中和林荣堂老师。校长是王雪春,书记是方定英,有沈震、许惠芳、孔美蝴三位班主任,方其德是技校管理人员。城区的学生是走读的,镇上米的学生住集体宿舍。”

“技校只招了一届学生,1982年12月毕业。由于在王店开设了四毛厂(主要生产毛毯),王店的学生全部被分配到四毛厂工作。四毛厂用轮船开到二毛宿舍的河边上来接。告别时,船内、岸上一片哭声,船头上有位男生慢慢地摘下头上的军帽抛上天空,军帽又默默地落入水中,那揪心的场面使两岸看热闹的二毛厂职工和附近的居民都受到感染。

根据专业,大多数学生被分配到三毛精纺、一毛粗纺和织造、毛条等车间,女的为挡车工,男的为保全工,也有一定数量的男同学分到一毛染整车间做染色工,还有6位分配到维修科金工车间做车工。”

“曾经有好多工友为技校生叹息,认为多读两年书还是来做工人,白读书了。但大多数技校生不为所动,踏实工作。在工作最艰苦的织造车间,技校生陆雅琳,陆明华先后被评上纺织工业部劳动模范,陆雅琳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一部分技校生在做好挡车工、保全工的同时,继续读电大,党校函授本科等提升业务能力。

1985年厂部公开招考经济核算员,经过考试、考察,录取的16名核算员中有14名是技校生,后来他们都成为厂里重要的财务力量。还有好多技校生后来分别担任了车间、分厂(子公司)甚至兰宝集团(总厂)的领导。毛纺总厂创办技校,不仅为嘉兴毛纺业、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12)

-工大

艰苦创办的过程

困难面前的无畏

求真务实的初心

永远刻进了工大人的血脉中

毛纺工大,从启动筹建到正式开学上课,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1979年2月首届开学。办学10年,培养了182名毕业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到省内外各自工厂,成为毛纺行业的专业技术骨干,获得各种成果奖达216项。

工大创办初期,毛纺总厂指定由宣传科长方定英和职校教师金志江负责筹建。说起筹建过程,金志江感慨道,当初的困难真的是一个连着一个,可以说,初期是“一无所有”。办学的压力很大,甚至有一部分人根本不相信能办成大学。

“因为嘉兴当时还没有大学,我与方定英多次去上海毛麻公司职工大学学习办学经验,购买教学用具。那个时候火车票很紧张,都是路过嘉兴的火车,上去没有座位的,连厕所里也站满人,有时候还要从窗口爬进去。一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去火车站窗口买下午的回程票。记得有一次票子买不到,赶到西站买了过路慢车,回到嘉兴已半夜了。买到的教科书、参考书都是自己扛回来的,幸好那时候年纪还不算大。”

工大的第一届学生是1979年1月参加电大招生考试再划定分数线录取的。“2月份就正式开学,这个速度真的是惊人。那个时候,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复习,而且复习资料也很难买到。”第一届工大生申邦进,1974年高中毕业下乡,1976年通过“顶职”进厂在精纺车间做保全工,工大毕业后曾担任原毛车间副主任、毛条厂基建设备科副科长,是毛条厂技改项目负责人之一。

1978年9月进厂的第一届工大生洪保华,入学前在染整车间做学徒工,说起工大记忆犹新:“我们当初的艰苦现在真的无法想象,没有草稿纸,我们就去车间捡裁下来的边角纸用;因为教室简陋,夏天下午课桌椅都发烫的。”

同年进厂的顾丽雅、钱永希,对工大特殊的教育方式印象很深:“当初我们的基础课跟着中央电大上的,上专业课的老师,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还组织我们先后到过上海毛条、五毛、一毛、毛线厂和南京毛线厂实习。”

“我们上工大,工资都是照发的。如原来是学徒工的,就继续拿16元工资加2元米贴;原来是普工的,就继续拿30多元的普工工资。等毕业工作一年后,工资统一加到47元,如果是全民编制还可直接转干。”如今,第一届工大生大部分已退休,说起退休工资,对中级职称未能在退休待遇上体现,普遍感到还不尽如人意。但是,洪保华还是笑着说,我们要做一面“毛纺工大、发扬光大”的队旗,在每周日聚会走南湖时,展示出来。

81届华纺毕业、1982年2月分配进毛纺厂的陈红辉,曾兼任工大两届“纺织材料学”课程。“我们81届一起进厂的有4人,82届进厂的稍多一些,但是5年也只有不到20人。当初,大学毕业生较少,分配到厂里工作的更少。”

王莺儿是1976年新招工的“100人”那批工人,一进厂是在精纺车间工作,在工大曾担任过班主任。说起办工大,王莺儿快人快语:“那个时候,我们厂里的技术人才开始有点接不上了。原来的技术人才最年轻的那个时候也将近50岁了,厂里要发展,急需技术接班人。当时因为刚刚恢复高考,高校录取比例低,而厂里的一些高中生,尤其是我们这批进厂的年轻人,也盼着能有上大学的机会。”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13)

和毕业答辩的教授专家合影

1960年西安交大毕业的周贤越,1981年调入毛纺工大任教“电工学”课程,1986年任工大副校长。曾在海军工程学院任教10年,后从部队转业到嘉兴标牌厂做电工10年,1988年底经省教委评定为副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

说起工大任教的9年,周贤越说:工大的学习氛围很好,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不断地自学和开展学术研究。

记得我1985年开始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如1985年在《大学物理》12期发表的“对《回路方程的独立性》一文的不同意见”;又如1989年在《工科电工教学》3期发表的《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计算及其教学方法探讨》。

“有件事印象很深:工大老领导金志江和方定英书记,一直想方设法提高老师的业务能力,当初经费紧张,但是任课老师要买参考书都是开绿灯的,还给每位任课老师订了教学参考刊物,如《大学物理》、《电工教学》、《毛纺科技》等等。

记得工大第一届学生的电大课程《电子技术》因故暂停,这时金老师来和我讲是否给同学们上辅导课,于是我根据正课老师讲的内容写好辅导教案开讲了。事后我去看了电大辅导老师讲的辅导课,结果和我的教案基本上一样。”

曾是运动健将的“体育老兵”周源成回忆当初受聘兼任体育老师的情景,话语里充满了自豪:“我得知毛纺总厂要办大学,当初感觉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那段时间,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有一天,金志江副校长来找我,说希望我给工大学生上体育课。我欣然接受,也乐于为工大生做点奉献。

第二天我就接到了聘书,聘任我为工大体育教师。两天后就要上课了,那时既无场地,又无器材,但我还是认真地备了课,写了教案。一开始准备是1500米越野跑,路线是过南埝桥沿海盐塘折返,为此我还骑自行车测量了一下。可是第二天秋雨绵锦,为安全起见,我改在室内上体育理论课。

因我曾在海军航空兵飞行学院任过体育教员,记得当初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体育的目的与作用。如讲目的是四句话:强筋骨、练意志、增知识、调感情;二是体育锻炼的名词知识讲解,如极点、2次呼吸等,大约讲了90分钟。”

“我们对学生的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都非常关心重视。学生的物理实验是到浙大去做的,物理加速度实验是去上海交大做的, 材料力学的拉伸实验去内配厂实验室做。为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我们还组织学生去无锡、上海、南京等地的毛纺企业进行毕业实习。

我在分管厂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作的时候,曾去给毕业生讲过《纺织项目工程设计》一课。我以书本理论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为学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很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保证教育质量,毕业答辩我们还邀请华纺老师和上海毛纺行业中的毛纺、毛染整专家来主考的。”当年的总厂副厂长、工大校长的范家驹对厂领导层关心、重视工大的体会更深。

毛纺厂班前会记录(说企业办教育忆毛纺岁月)(14)

毛纺厂历届领导班子和王怀珍、陈涛、范幼华、唐允中、吴兴根、范锦文等历任厂领导,都对职工教育非常重视。为了办好职工教育,不断充实提高师资力量,完善教学设施,引进人才,先后盖起“工大”校舍和职工培训中心(与总厂办公楼合建)。

作为企业,在当年能如此重视职工教育工作,现在看来也是极具前瞻性的。毛纺人通过开办各类专业培训班、业余党校,设立电大教学点,办工大、办技校等,不仅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更为企业职工个人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使“创一代”白手起家创建的毛纺厂得以华丽转型,发展成为纺锭规模全国最大的新型毛纺企业集团。

这,既有工大创办者们作出的贡献,也有电大教学点、职校、技校、幼托工作者们的默默付出,更有学成后回到生产技术一努力工作的毕业生们的无私奉献。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