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意义及历史价值(读懂北京中轴线就懂了北京)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意义及历史价值(读懂北京中轴线就懂了北京)(1)

“对于明清时期的老百姓来说,天安门是见不到的。”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意义及历史价值(读懂北京中轴线就懂了北京)(2)

在景山上南望中轴线

图源:公版

北京,根据北京中轴线完全对称设计,气势磅礴。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中轴线申遗计划中北京中轴线的主体要素,包括自南向北纵贯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等14处遗产。

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宫阙九重,曾经体现了帝王居天下之中的设计思想。

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从西周时期到辽金时期,北京作为地方辖区的首府,城市的中心点和中轴线不断漂移。

直到元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公元1260年,踌躇满志的忽必烈第一次踏进这座梦境一样的城市。

金宫的废墟已无法居住,城外东北方向一片湛蓝的湖水却吸引了他。那片水当时名为积水潭,今天叫北海。

新城市的中心点,终于在积水潭东北岸,也就是今天鼓楼的位置上,尘埃落定。

从元大都开始,北京城墙即为左右对称,南边正门丽正门即在中轴线上。

皇城坐落在中轴线上,也是左右对称的。

但好玩的是,元大都自皇城以北,中轴线向西偏斜2°。在这个偏斜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向西偏离子午线200多米,而钟鼓楼已向西偏离子午线近300米。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原来这个偏斜的中轴线顺延270余公里后,即为忽必烈入主中原前的国都元上都(今锡林郭勒正蓝旗兆奈曼苏默)。

明清北京城基本按元代的中轴线对称,但矫正了北部原来斜着的中轴线。

明清中轴线建筑基本奠定了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基础,其中有多处曾被拆毁,也有不少后来重建。

后来人们在后门桥的河泥里发现石老鼠(地支子鼠),在前门附近的河里发现石马(地支午马),据说这就是北京中轴线(子午线)的标志物。

民国时期,北京(北平)中轴线并无太大变动,北洋政府曾拆除天安门前的千步廊及前门瓮城。

在建国初拆除北京城的运动中,中轴线的永定门城楼(已复建)及瓮城(计划复建)、天桥(已复建)、正阳桥牌楼(前门五牌楼,已复建)、正阳桥、中华门、北上门、地安门(其雁翅楼已复建)均被拆除。

1949年开国大典上使用的旗杆即在中轴线上。

对于明清时期的老百姓来说,天安门是见不到的,外有一个封闭的“T”字形宫廷广场,又称“天街”,属皇家禁地。

1952年,北京拆除长安左门、长安右门,1954年,北京拆除中华门,使得天安门广场扩大到现在的规模,谁都可以在广场上自由漫步。

广场中央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东西两侧则是基本对称的人民大会堂(西侧)、和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东侧)。

1976年毛泽东逝世之后,在原中华门的位置建造毛主席纪念堂。

1990年北京申亚成功后,为连接亚运村,在二环路钟鼓楼桥引出鼓楼外大街,向北至三环后改名为北辰路,这条路成为北京中轴线向北的延伸。

西边建造中华民族园,东边则是奥体中心。

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

东边有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再向北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公园地下是北京地铁8号线。该线将成为贯穿北京南北中轴线的交通大动脉。

有计划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往北的一系列森林公园连片,形成一个新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直向北延伸到北六环。

中轴线南端的改造也在进行。

2008年,南中轴快速公交全线贯通,2018年,北京市面向全球征集南中轴线规划方案。近年也恢复了前门大街的部分明清建筑风貌。

北京中轴线既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是人类历史上城市建筑设计的杰作。

北京老城保护的“一号工程”是中轴线申遗和保护工作。2011年6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预计2030年前可以正式申请成功。

作者:框舅 I 编辑:框舅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意义及历史价值(读懂北京中轴线就懂了北京)(3)

点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