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乒乓球的事(乒乓球与汉语的不解之缘)

乒乓球可以说是世界上技术最复杂最细腻的运动,是篮球,足球等根本不可比拟的,而汉语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语言,其词汇之丰富,尤其是动词,其他语言可谓是望尘莫及啊。乒乓球源于英国,当它传到来了中国,而遇上了汉语,就注定会催生出大量的技术术语。技术术语的种类繁多,这也导致了很多业余爱好者被如此之多的技术术语搞昏了头脑,但是从汉语的起源来看:首先汉语源于原始的图画,在殷商后期发展成了甲骨文,西周青铜器时代有了金文,秦汉时期,隶书,篆体相继出现,再到后期,行书,草书等众多文体陆续出现,新中国时期汉字已经成型,经过漫长的演变,汉语的起源与发展注定了它是一门极其形象的语言,所以即使乒乓球的技术术语再多,我们也不难理解,下面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走。

关于乒乓球的事(乒乓球与汉语的不解之缘)(1)

搓球又分为摆短和劈长,首先摆短意在摆,短是形容距离,既然有摆短这一说,那么基本要点肯定是要短,此短意为:来球要短,回摆要短。既然意在“摆”,那么我们可以组个词来解释一下“摆”字:即为“摆放”,摆和放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放”意思是把东西托着放在某个地方,既然是托着底部,那么就要尽量的把拍型放平,到底放多平,这个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除此之外,我们摆放东西的时候,摆放完了就不再对东西施力了,同样的道理,摆短也是,如果往前用力太多,不但摆不短,而且容易高,所以摆短是借来球旋转而不是自己加旋转,这样摆出来的球才会短而不往前走,让对方难以起手进攻,达到牵制对方的目的。

而劈长同样的道理:意在劈,长是形容距离。劈意为用刀斧等砍或从中间破开。既然是砍,板型肯定是要立一点的,如果还不懂的话,想象一些砍柴的情景,砍柴的时候,刀(斧)不可能是斜的吧,斜着怎么砍,对吧。所以面对同样旋转强度的下旋来球时,劈长的板型要比摆短要立一点,否则就无法称为劈了。所以劈长是一个主动发力的过程,在触球后还要加往前下方推送的动作,这样才能制造出较长的飞行弧线,达到顶住对方的效果,让对方难以发力而容易失误或者出机会球。

关于乒乓球的事(乒乓球与汉语的不解之缘)(2)

“拧”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项新的接发球技术,拧的本意是控制物体向内或向外旋转,比如拧螺丝。还有一些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总会被父母拧耳朵,大家想象一下自己的童年有木有这样的经历吧。在乒乓球里面,拧是一种反手技术,主要对付台内短下旋和短不转球,由于需要手腕内旋引拍,使球拍插入到球的右下方,然后通过手腕外旋,向球的左上方或者前方摩擦球,相对于其他的反手技术,由于其转动的幅度很大,所以用“拧”这个字来形容就再适合不过了。

关于乒乓球的事(乒乓球与汉语的不解之缘)(3)

推挡

既然说到了反手技术,那么就提一下传统直拍打法的反手技术——推挡。推挡总是让人感觉是一个动作,然而仔细分析的话,推挡是两个动作,推和挡。推是指向外用力使物体或者物体的某一部分向力的方向移动,属于主动发力的范畴,就像我们平时开门的时候,很多企业公司的门上都贴着推字,如果我们不往前用力,门是不会动的,这样就证明了推是一个主动发力的过程;而挡则是拦住的意思,是借力范畴,还是推门的例子,换个角度,门是阻挡着人,人需要施力才能推开门,如果施力不足,就相当于门借助了力来抵消门的转轴的摩擦力,可是抵消不了,门就不动,所以说门还是挡住了人。同样乒乓球里面,挡是需要借助来球的力和旋转,才能把球回过去,如果来球没力,你用挡的话,除了下网还能是什么结果呢?一个推挡将直拍的反手发力和借力都涵盖了,措辞相当的精准。

关于乒乓球的事(乒乓球与汉语的不解之缘)(4)

拨·贴·撕·带·弹

既然上面说到了发力与借力的问题,换成横拍的反手,动词又多了不少。横拍反手的主动发力回球叫做“拨”,而借力挡叫做“贴”。拨的愿意是手脚或棍棒等横向用力,使东西移动。但是如果是直拍的握法,横打的发力方式却不好形容成“拨”了,而“贴”可以想象成往球上贴个东西上去,比如说:受了皮外伤的时候,我们贴个创可贴,我们贴的时候不会去用力贴的吧,都是轻轻去贴紧就行。所以“贴”这个技术不属于发力范畴,道理也是如此。如果需要把贴在球上的东西弄掉,就要用“撕”了,撕是横拍反手对付上旋球的一项技术,在球的上升期击球的中上部,动作很小,有爆发力地快速摩擦球。这种感觉就好比将球上贴的一张纸撕掉,由于击球点早,出手快,回球速度快,所以也叫“快撕”。

关于乒乓球的事(乒乓球与汉语的不解之缘)(5)

而把快撕的动作放大点,慢一点,又成了“带”。带,意为带领,球拍借力摩擦球,带领着球往前走,所以叫带。虽然带的速度不够撕快,但是速度也算是比较快的,所以有“快带”的说法。和撕不同的是,带不仅仅是反手技术,正手也可以实现快带,由于人的生理结构,正手动作都会比反手动作要大,要做到撕那样的小动作和爆发力的确是很有难度,所以正手快带是对付弧圈球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术。

弹的本意是由于一物的弹性借助机器使到另一物体弹射出去,还有一个手指被另一个手指压住,然后用力挣开,借助这个力量来触碰物体也叫做弹。这两个意思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为蓄力。所以说弹击是一个蓄势并加速对物体施力的过程,属于主动发力范畴,这个跟拨相比,弹更加有力量和速度,发力更多更充分,撞击成份更多。弹击是横拍反手生胶的最有威胁性的技术,由于生胶速度比较快,弹过去的球下沉,极具威胁性。当年王涛的反手堪称世界第一弹。由于器材的发展,尤其是内能套胶的发展,反手反胶也可以用弹击技术,速度不亚于生胶,不过弹击的原理都是一样,需要蓄势待发。

关于乒乓球的事(乒乓球与汉语的不解之缘)(6)

说完反手技术,该说说正手了。首先是“挑”,挑的意思是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挑打技术是针对正手小三角的弱下旋和不转球,挑打细分可以分为三类:翻挑、爆挑和蹭挑。翻挑:在球的最高点处,带有下旋成份,触球的中部或中下部,摩擦比击打要多,此为翻挑,翻意为翻手腕。如果抢不到高点,在球的下降初期,球带有的下旋成份越多,翻的成份就要相对增加。爆挑:在球的最高点处,且下旋不强或者是上旋时,触球的中部或中上部,同时击打成份比较多,发力充分。蹭挑:这个技术术语是最近才出现的,来源于许昕的正手拧,官方给这项技术命名为蹭挑,归类于挑打技术里面。关于这个蹭挑技术,个人觉得:蹭是摩擦的意思,所以蹭挑属于摩擦偏多的技术,而且是横向发力比较多,纵向发力相对少点(个人见解)。

关于乒乓球的事(乒乓球与汉语的不解之缘)(7)

抹·撇·滑

最后来说一下“抹”。其实抹,撇,滑,这个三个动词在乒乓球技术里面都是差不多意思,不能说是完全相同,但是意思也是大同小异的。抹本意是涂抹,擦,在正手位,是指在回接对方的弧圈球的时候,手腕外撇,吃住球的左侧上部(右手为持拍手),并且从右向左摩擦球,使球回到对方的反手位大角;而在反手位的情况,手腕内勾,吃住球的右侧上部,并从左向右摩擦,使球回到对方的正手位大角。无论是正手还是反手,都有一个球拍在球的表面滑动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薄薄的摩擦,不像是弧圈球那样厚厚地摩擦球,所以给此过程定义为抹(撇、滑)。

其实,乒乓球技术术语看似越来越多,但是很多都是演化出来的,核心还是那几样,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我们一直坚持打乒乓球,就会每天发现新事物,新技术,新术语,再结合不同的地方方言还有个人的想象力,也许你也能创造出新技术和新术语哦!反正汉语的动词多的是,足够乒乓球用了。

关于乒乓球的事(乒乓球与汉语的不解之缘)(8)

乒乓网创作部 月沉吟

2016-2-2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