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越听越想听(老歌今听)

一个人的时候,我很喜欢带着耳机听音乐,似乎周围就变得安静,而我却又不会感觉孤单今日突然想听听过去的老歌,聆听之余,有感而执笔,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老歌越听越想听?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歌越听越想听(老歌今听)

老歌越听越想听

一个人的时候,我很喜欢带着耳机听音乐,似乎周围就变得安静,而我却又不会感觉孤单。今日突然想听听过去的老歌,聆听之余,有感而执笔。

我的父亲很爱唱歌,在我小时候,即使家里的条件不好,父亲依然会买影碟机和空放,播放属于那个时代,属于他青春的音乐。记事以来,第一位知晓的歌手是陈星,我权且称他为“流浪歌手”,因为他的歌大部分都是思乡念亲的主题。《离家的孩子》是我第一首能完整唱完的歌。“离家的孩子夜里难眠,想起了远方的爹娘泪流满面。”那时的我还是孩童,就像学说话一样吟唱歌词,对于歌词似懂非懂。上小学时,父母为了生计,我们一家人背井离乡,由四川辗转到浙江。自此,父母成了“离家的孩子”,而我,虽然身在异乡,却未曾离家。父亲后来唱这首歌的频率越来越高,我有时也会跟着吟唱,也只是吟唱。时至当下,再次听着这首歌,在外漂泊的我,真正成了曾经那个离家的孩子。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一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也许是隔得太过久远,在浙江的童年中,很难再想起让我难以忘怀的歌曲(国歌除外),不过我依稀还记得父亲歌碟中的刀郎,郑源,五月天。“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当这首歌播放的时候,一群群小学生拿起扫帚,开始去打扫学校划分的公区。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打沙包,也有拿着扫把互相嬉戏打闹,还有刚从小卖部卖完辣条的。吵闹的声音充斥着整个校园,却掩盖不了广播里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也许我们很难保持孩子时代无忧无虑的时光,但我们依然可以让昨日脸上的泪痕,随记忆风干了,相信明天会更好。

上了初中以后,渐渐开始为学业奔忙,对于广播里面的歌曲,似乎不再那么关注。当然,起床铃《阿瓦人民唱新歌》和晚自习下课铃《童年(伴奏版)》依旧还是记忆犹新,不过确实不再想去追忆当时最不想听和最期待的音乐了。直到初三快要毕业的时候,班上一间女生寝室合唱了《北京东路的日子》,当时对我的冲击很大。在那懵懂的年纪,面对着即将分别,似乎开始有了几分伤感和不舍。“孩子的孩子,该要飞往哪去?”如果成长的代价是分别,那我会期待和珍惜十年后的遇见。

高中时代,音乐似乎不再那么遥远,有了自己的mp3,听到一首歌时也可以上百度去找到歌名。汪峰,Byound是我期初最喜欢的,后来又不断地切换,又不断地重复。高二那年,学校组织爱国歌曲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当时我们班选了《国家》,这首歌原来也听过,只是从来没唱过。那段时间,音乐老师一有空就会来组织我们集体合唱,“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至今还记得当初一个班的同学全体起立,异口同声唱歌的场景。歌词言简意赅,大气磅礴,同学们也都很有干劲,一遍一遍地重复着“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虽然最后我们没有得奖,但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集体的凝聚力。如今我们遍布五湖四海,也基本上走上了工作岗位,希望我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价值,坚定初心,追逐梦想。

大学军训结束后的国庆,成功追到了她。在我的记忆里,她喜欢听我唱《一次就好》,理由是我唱的很深情;她一开始喜欢听《想把我唱给你听》,不多迄今我也不知道她最喜欢里面的哪句歌词,会不会是那句“最最亲爱的人啊,路途遥远我们在一起吧”。这两首歌现在依旧在我的歌单里,即使不能再回到那青涩的年华,我依然愿意将这段美好的回忆收藏。后来,大四的时候我们还是分手了。那段时间,很难受,跟大多数人一样,听着《那就这样吧》,《体面》这类分手的歌曲。,如今再听到这些歌,也会感慨万千,也会泯然一笑,没有后悔,但有遗憾。

大学毕业当晚,几个兄弟喝得很嗨,最后好几个喝醉了,没醉的基本也喝飘了。我们相互搀扶着回宿舍,记得那晚路过的操场,图书馆,食堂,却怎么也记不得那晚的星空(散是满天星)。我们边走边唱歌,唱的是《凤凰花开的路口》。我们用仅存的力气唱这“时光的歌入海流,终于我们分头走”。这一次的分别意味着我们很难再见,即使已经习惯离别,却又不舍得别离。我没见过凤凰花的样子,但我会记得我们分别的那个路口。脑海里,又浮现出曾经一起上课,一起打球,一起打扑克,以及一起在烧烤摊把酒言欢的画面。

如今,也爱听歌,只是听得太多太杂--有时是为了打发时间,有时真的是被歌曲所吸引,有时又是为了释怀回忆。正如蒋捷听雨那般,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听同一首歌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今夜寥寥数语,权当记录老歌今听的回忆与感悟。

于中和

2022年7月3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