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造纸第一村(藏在大山深处的泉坪古法造纸)

攸县泉坪位于攸茶边境大鸟山脉中段北侧,属于株洲市攸县莲塘镇幽居村,仅有几十户人家,山多竹多,靠山吃山,峡谷南北两侧漫山竹海,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土法造纸。

民间造纸第一村(藏在大山深处的泉坪古法造纸)(1)

郭宗堡摄影

说到泉坪的古法造纸,那可有些年头了。据史料记载,攸县先民在东汉时期便已掌握蔡侯纸造纸工艺,有县城东“蔡公潭”为证。蔡公潭,县东石牛山下。汉黄门郎蔡伦捣渔网取水造纸处。攸县的造纸业由来已久,“峦山人造纸,为鬼做世界”的俗语人人皆知。

民间造纸第一村(藏在大山深处的泉坪古法造纸)(2)

郭宗堡摄影

通过史料记载的内容,结合攸县已知的古法造纸历史,按照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传播普遍规律,我们大概可以还原这样一个过程:蔡伦的古法造纸术,在第一时间就传到了攸县。攸县的造纸工人为纪念蔡伦,将石牛山下的水潭命名为“蔡公潭”,并将蔡伦的古法造纸术传承至今当地刘氏族谱记载,当地刘氏先祖于元末明初为避难自鸾山迁居泉坪,泉坪的造纸历史由此时开始。

民间造纸第一村(藏在大山深处的泉坪古法造纸)(3)

郭宗堡摄影

最先生产的有书写、印刷、包装及冥用等纸张类别,取材主要是当地出产的构麻等多纤维树皮,少量采用竹和蒲苇。当地生产的书写、印刷和包装纸质量极好,可防虫咬,历数百年不腐,广泛应用于书写和印刷。鼎盛时形成产业家家户户从事纸业,产品远销江西、茶陵、醴陵、安仁等地。是明清时期周边地区印刷用纸的主产地。

民间造纸第一村(藏在大山深处的泉坪古法造纸)(4)

郭宗堡摄影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一直在泉坪人延续至今。由于是古法造纸,形式上比较粗放,需利用石碾、土窑、牛拉、火煮等比较原始的工具和技术。造纸原料用当地的竹子和构麻或蒲苇,另外还要石灰、黄泥等材料。

民间造纸第一村(藏在大山深处的泉坪古法造纸)(5)

郭宗堡摄影

材料备齐后,将嫩竹(竹子初成竹时)放到窑池里,装池时一层竹子一层石灰地放置,石灰的作用是腐蚀和软化竹体,放好后加入足够的水淹泡,持续煮三个月。之后取出竹子,放入塘子洗净,把石灰洗掉,再回池,加入黄泥进行发酵。发酵结束后,分批量移放到碾盘里,用碾子碾压细碎,碾碎后的竹麻放入纸槽反复搅拌沉淀,再用舀子舀出放到纸垛上脱水、压干。最后一张一张地揭起来晾干,即是成品。

民间造纸第一村(藏在大山深处的泉坪古法造纸)(6)

郭宗堡摄影

泉坪古法造纸是原汁原味的手工操作,通过看似繁琐而粗放,其中又不乏精细的造纸工艺流程,可以了解到蔡伦造纸法的精要之处,更能了解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法的重要意义。

民间造纸第一村(藏在大山深处的泉坪古法造纸)(7)

郭宗堡摄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攸县范围内民用纸张一大部分都是泉坪生产的。那时家家户户常年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因为销售纸张,村里天天非常热闹。

民间造纸第一村(藏在大山深处的泉坪古法造纸)(8)

郭宗堡摄影

随着社会发展,现今纸产品主要由大型现代化工厂生产,产量高且价格低,加上人们对烧纸和白纸的需求大量减缩,泉坪古法造纸的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许多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习造纸。泉坪村如今从事造纸生产的已不足10户人家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