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我想怎么样(雪的考)

------由“程门立雪”想到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读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我想怎么样?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我想怎么样(雪的考)

读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我想怎么样

雪 的 考 验

------由“程门立雪”想到的

吴开荣冬奥会如火如荼开展,此时“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冬奥健儿们在冰雪赛场上演绎一出出人生精彩,创造一个个奇迹,享受与冰雪斗的乐趣。也有些人像“寒号鸟”一样瑟瑟发抖,拒绝严寒,停止活动,选择躺平,呆在被窝,诅咒寒冷。人体对温度很敏感,舒适的26度正好,酷暑与严寒皆是人体所厌恶的,尤其寒冬腊月更让人苦不堪言,零下温度刺入肌骨,冷冷寒风似一把刀。酷寒之下,人性毕露,把冰雪踩在脚下,用内心的信念驱赶寒冷,是勇敢者的选择。

“程门立雪”的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杨时是今福建省南平市人,潜心经史,在四十多岁时,跑到洛阳去拜见当时的大学问家程颐,不巧正遇上程颐闭目养神打瞌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这人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颐见杨时求师心切,又那么懂礼貌。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他们,并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们。

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敬师长、诚心求教的千古美谈。

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恶劣的天气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杨时对知识的渴求,对理学的仰慕促使他不打退堂鼓,坚守初心,等待老师睡醒,他的尊师求道是实打实的诚意,不参杂半点虚伪。

无独有偶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里也讲述了几件冒严寒苦读求学、尊师重道的的故事。“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寒冬凛冽,气温很低,连砚里的墨汁都冻住了,手指都不能伸缩,但宋濂对于读书毫不懈怠,沉浸在苦读的乐趣中。试问,今天的学子你能坚持吗?是否在被窝里躺平?“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行走在山路,数九寒冬,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积雪厚几尺,冻得脚都麻木了。到了学舍,四肢冷得僵硬如棍不能动弹,仆人拿来热水洗,用棉被盖,很久全身才暖和。宋濂的表述很生动,正是真实的经历才会在晚年记忆犹新。大雪压不跨求知的信念,宋濂终成明代重臣,《明史》也予以立传。宋濂年轻时也是尊师重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名师弟子满堂,从来一副严厉面孔。宋濂站在旁边,向老师请教,弯腰虚心听讲,遇到老师斥责,愈发恭敬,等待老师神情稍缓,又去请教。杨时、宋濂对风雪的无畏、对老师的尊敬、对学问的渴求造就了各自的辉煌,在各自的时代里留下了精彩的篇章。

冷的雪让我们想到了热的雪。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满怀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趴在冰天雪地里打埋伏,即使冻成冰雕也不暴露目标,他们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生命在冰雪中永恒,纯粹而洁白。

在北国,无雪不成欢,中国奥运健儿捷报频传,殊不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只有不惧严寒,选择挑战,才能创造出非凡成就,贾宗洋左腿安有22根钢钉;武大靖因长年穿着冰刀鞋训练,整个脚部严重变形;苏翊鸣一周滑坏4块滑板;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金博洋重复训练,滑到力竭……对“雪”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对“冷”的反应决定了你的未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