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14岁男孩的称谓(民俗之谜称孩子)

@秦楚刊号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也集中体现在称呼上,古人有许多谦虚的称呼和尊敬的称呼。

古人14岁男孩的称谓(民俗之谜称孩子)(1)

古人的谦称

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称对方时用尊敬之语。在说自己时,谦称因身份不同而千差万别,如有“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不佞”“不敏”“晚生”“学生”“后学”“小子”等。单个字可以说“仆(自谦为对方的仆人)”如“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也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认为”的意思。大臣在皇帝面前说“微臣”“臣”,甚至说“奴才”,犯了罪的臣子口称“罪臣”。下级官吏在上司面前称自己为“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为“末将”。帝王称呼自己为“寡人”“孤”(孤指单,寡指少。君主称“孤”道“寡”,是一种自我贬损。“孤家寡人”后来成为君王的专有称谓,其自谦的色彩逐渐消失)。丫鬟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称“小人”“草民”。古代女子的谦称也有很多,像“妾”“妾身”“贱妾”“奴家”。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谦称不仅说自己,在向别人提及家人时也常用,如说自己的儿女“小犬”“不肖子”自己的妻子为“内人” “贱息”“小女”“息女”等。说自己的物品时,言房舍为“寒舍”“蓬荜(蓬门荜户的略语)”“舍下”。称自己的想法为“管见”“浅见”“拙见”。称自己的文章为“拙作”“无能之辞”“鄙贱之语”;而在发言、表演之前,“抛砖引玉”“献丑”之类的话也必不可少。诸如此类的谦称,现在多已被淘汰,只是在书面语或外交辞令中,还偶尔被借用,但已贬损不足,幽默有余,成为了语言的装点。

古人14岁男孩的称谓(民俗之谜称孩子)(2)

古人的尊称

“尊称”与“谦称”相对,指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谓。在古代,最普通的尊称是“君”,不论对方身份高低,都可称“君”,意为“您”或“先生”。下级对上级以及平级之间,常用尊称“公”(“公”原为爵位,即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后又成为朝廷重臣的官名),以此作为称呼,尊敬对方的意味明显,而在“公”前加姓,也是当时非常流行的称谓,如称李渊为唐公。“子”原也是五爵之一,后演变为尊称,如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程子、朱子等。其他的尊称如,臣子称君王为“陛下”(陛,本指君主宫殿的台阶。群臣奏报时,不能直接禀奏君主,而是呼站在台阶下的近臣传达,后来“陛下”就成了君主的尊称),称太子为“殿下”。君王呼臣子为“爱卿”。称对方父母为“令堂”“令尊”。称对方子女为“令郎”“令爱”“令千金”。称别人的意见为“高论”“高见”。称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兄为“兄台”。呼弟为“贤弟”。称婿为“贤婿”。称友人为“先生”、“足下”、“阁下”。称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称夫妻为“贤伉俪”。称“府上”。称别人的徒弟为“高徒”“高足”。称别人的家为“雅舍”名为“雅号”。称心胸为“雅量”。称和尚为“圣僧”“高僧”。尊师为“夫子”“师父”“先生”“先哲”等。

古人14岁男孩的称谓(民俗之谜称孩子)(3)

尊称在古文中很是常见,如张良代刘邦给项羽献礼时说:“消公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足下”即是对项羽的尊称。与谦称的贬损意味不同,尊称多为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这些称谓有很多至今还在使用,成为我国语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下期继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