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里的追梦者 麦田里的追梦人

来源:【渭南日报】

天堂里的追梦者 麦田里的追梦人(1)

2016年夏,王丙申(中)在市农科院孙镇试验站育种田指导小麦杂交后代工作。(资料图片)

渭南日报 记者 吕佳

2021年,“渭麦9号”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国字号”审定;2022年,“渭麦”7个品系参加“省试”,2个品系参加“国试”……

一季麦黄,数代耕耘。诚如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室主任张养利所言:“‘渭麦’品系尤其是‘渭麦9号’的横空出世,是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一代又一代旱地小麦育种专家赓续奋斗的结果,是一个又一个旱地小麦育种团队接续前行的智慧结晶。”

翻开渭南旱地小麦育种专家的“育种史”,王丙申和他的团队留下了一串闪亮的足迹——承担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选育出“渭麦系列”等多个小麦新品种。其中,旱地小麦“秦麦3号”(“渭麦5号”)1990年通过国审,5个品种通过省审。

育种,是一个追梦的过程!

“可以用‘风惊泥人’来形容我们当时的工作环境!”在一句诙谐幽默的话语中,团队元老、年已87岁高龄的谷俊友老人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1965年,渭南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现为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搬到蒲城县孙镇,36名成员来到位于孙镇的试验站专门搞旱地作物研究。

“那时候,当地的风大得惊人,刮得尘土乱飞,在试验田里搞研究,一天下来,一个个就变成了泥人。”谷俊友老人回忆说,“风惊泥人”这个“词”成了他们当时工作环境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我们育种人,一辈子就是想育出一个好种子。”王丙申和谷俊友二人心里非常清楚,育种没有捷径,就得一步一步去走,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

早上六点,上午十点,中午十二点,下午四点,傍晚时分,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小麦叶子是精神抖擞,还是萎靡不振,抗旱、抗寒、抗青干、抗病……他们坚信“草帽底下出好种子”的朴素道理,一把尺子,一本笔记本,一天到晚“泡”在地里,时刻关注着麦苗成长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春争日,夏争时,他们的日历上只有农时,没有工时,只有节气,没有节日。

“麦子才是父亲心中最疼爱的‘孩子’。”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王丙申老人因患脑中风,不能接受记者采访,在他儿子的成长记忆里,“父亲陪伴麦子的时间,远远大于陪伴我们兄妹的时间,一年到头,在家里看不到几次他的人影。”

正如谷俊友老人所说,育种是一个追梦的艰辛过程。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在那块试验田里,以田间地头为家,以试验麦田为伴,用“一根筋”的倔劲儿,用“碰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犟劲儿,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沮丧中,挑选出生长在相同条件下表现最好的那一株麦苗,寻找着那一粒“伟大的种子”……

育种,是一种执着的坚持!

“唯有团队的力量,才能实现育种目的。”随着育种工作的开展,王天中、张芳琴、张福祥、党社琴及屈新军先后加入了王丙申的育种团队。播种、杂交、观察记载、选种、测产……再去等待一个个未知的结果。王丙申带着他的团队,秉承着踏实、严谨、执着的精神,犹如一颗种子一样,深深扎根在试验田里,努力向上生长,争取早日结出硕果。

麦苗随风摇曳,麦香扑鼻而来,忘记头顶上火辣辣的太阳,躺在田坎上打个盹,是留给这个团队最惬意、最幸福的“休闲时光”。春节,正是到试验田里观察和鉴定小麦抗冻性、抗旱性的最好时机;五一前后,正值小麦杂交授粉的紧要关头;寒露时节,又到小麦播种最佳时期……为了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每天,天刚蒙蒙亮,他们就赶到试验田,干在那里、吃在那里。夜幕之中,一起整理资料,分析数据,进行探讨,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小麦品种的生物特点及生产水平。

“培育一个优良旱地小麦品种,比培养一个孩子还要费心费神。”王天中深有感触地说,育种工作是枯燥的、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地机械式反复,一个新品种从开始选育直至大面积示范推广,需要经过十年如一日的磨砺。作为一名育种人,不仅要有爱心、细心、耐心,更要有不言弃、不放弃和不气馁的执着与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从“蒲临5号”“旱白6号”到“渭麦4号”“秦麦3号”,从推广种植面积40万亩到250万亩,从当时亩产75公斤左右到全区平均亩产突破150公斤大关……王丙申和他的团队育成的“渭麦4号”“秦麦3号”“渭麦6号”等旱地小麦新品种脱颖而出,产量稳定在每亩175公斤。到1987年时,仅“秦麦3号”在黄淮旱地的推广种植面积已接近200万亩。

“我们这辈子就盯着育种一件事儿,干到这个份上,值了!”说起团队昔日取得的辉煌“战果”,年近七旬的张芳琴老人一脸自豪。

做梦,都在陪着麦子成长!

“在麦田里,是我们心情最好的时候,啥都不想。只要有时间,我愿意‘长’在麦地里!”谷俊友老人坦言,他们一辈子最艰苦的岁月都是在麦地里度过的,也是麦田给了他们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

走过数十载的育种路,一粒粒神奇的种子,在祖国多处大地上生根发芽、生产收获,小麦产量提上去了,但这个团队的成员大多从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步履蹒跚的老人,就连当时的“小年轻”屈新军也已年过半百。并且,王丙申和谷俊友两位老人分别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等殊荣于一身的旱地小麦“育种名家”。

虽然,王丙申和他的老伙计们均已退休在家,但是,他们的心从未离开过魂牵梦绕的麦田,依然牵挂着钟爱一生的育种事业。当听到“渭麦”品系攻克一个个技术大关、取得一项项荣誉时,他们高兴得像孩子得到一份心仪已久的礼物一般,满脸的欢喜,满心的快乐。王丙申的儿子告诉记者,当得知“渭麦9号”成为“国字号”品种时,老人激动得举着双手比划了半天。

“前几天,老谷告诉我他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新培育的麦种破土发芽、茁壮成长,麦秆挺着笔直的腰,长长的麦穗在风中摇摆……”谷俊友老人的老伴儿感慨万千地说:“这一辈子,他算是与麦子结下了难舍情缘。”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者’,努力让粮食丰收、让人们吃好饭,是我们一生不变的追求!”一粒种子,造福苍生;为民育种,一梦逐一生。王丙申和他的团队肩负着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用一颗颗赤子之心,诠释着小麦育种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广袤的田野上,播撒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让百姓牢牢端稳自己手中的饭碗。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