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堂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以读导写)

考场议论文的基础在于平时的写作训练,而高中生因身心发展的局限及其既有的认知水平,写作议论文还有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处。那么,为解决此问题,一个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课本,悉心研读课文,从中汲取营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下面就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阐释这一做法的要义:

回归课堂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以读导写)(1)

一、确立论点要见解独到

高中生立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人云亦云。“立”的往往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公理、常理、大道理,鲜见“我认为”的己见、锐评、新视角。苏洵的《六国论》是如何立论的呢?请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为什么会为秦国所灭?世人都认为“兵不利(军事实力差)”“战不善(作战不得法)”,而苏洵却“惟陈言之务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弊在赂秦”。该立论启示我们:众口一词,只会让人心生厌烦;见解独到,方能让人耳目一新。

三、剖析事理要分步推进

高中生剖析事理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一步到位。直接从起点跨向终点,而不能“走两步”,将推进的过程分步展示出来。苏洵的《六国论》是如何剖析事理的呢?请看: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

苏洵在剖析事理时,很擅长“走两步”,剖析分论点一的推进过程是“赂秦→力亏→破灭”,剖析分论点二的推进过程是“赂者丧→(不赂者)失强援→(不赂者)不能独完而丧”。正因为分步推进,事理才剖析得明了透彻。其剖析事理的方式启示我们:一步到位,只让人觉得讲不明理;只有分步推进,方能让人感到理之凿凿。

四、解决问题要亮出实招

高中生提出解决方案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空喊口号而无实招,诸如“我们一定要(应该、必须)……”等。我们在议论文中解决问题时应该挤干水分,拿出干货。苏洵是如何为六国出谋划策的呢?请看:

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并力西向。

苏洵为六国设的图存之道有三: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此三策“可谓至论”(陶望龄《三苏文苑》)。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启示我们:空喊口号,只有虚张声势之嫌;只有亮出实招,方显试手补天之力。

回归课堂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以读导写)(2)

五、论证思路要充分展开

高中生论证思路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原地绕圈。既不能深入进去,剥笋抽丝;又不能生发开来,拓展延伸。最典型的莫过于有些同学的“三段论”:第一部分是提出论点,其语言标志是“我们应该……”;第二部分是例证论点,其语言标志是“某某人(事、物)就是……才……”;第三部分是得出结论,其语言标志是“所以,我们一定要……”。

苏洵是如何展开论证思路的呢?他在“三段论”的每一部分之后都追加了“跟进”论证。第一部分的跟进模式是“提出论点+切分说理”:第一段在提出总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之后,又切分出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①)和“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②)这两个分论点进行说理。

第二部分的跟进模式是“例证论点+分层对接”:第二段举赂者之例论证总论点,对接分论点①;第三段举不赂者之例论证总论点,对接分论点②。第三部分的跟进模式是“得出结论+提出主张”:第四、五段在得出 “不为积威所劫,不赂犹可胜”的结论之后,又提出了 “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的主张。

它启示我们:原地绕圈,只能抱住理,知其然;只有充分展开,方能摊开理, 揭其所以然。

六、举例论证要以议带叙

高中生举例论证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讲故事。在议论文写作中,举例本身不是目的,论证观点才是目的。为此,举例论证不能只追求例子的感染力,把故事讲得活灵活现,而应注重例子的说服力,以议带叙——用观点剪辑例子,能印证观点者,留而串之;与观点游离者,剪而弃之。苏洵在《六国论》中是如何以议带叙的呢?请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苏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来修剪齐亡史实,以区区三十一字就将齐国结交秦国、不助五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由此导致的灭亡结局论述得一清二楚。言虽洗练,但理已析透。它启示我们:讲故事,只能引人入胜;只有以议带叙,方能厘清事理。

在时下一片“奇文熏得学子醉”的炒作声中,我们呼吁广大考生回归课本这个“娘家”,走读写结合之路,练一招一式之内功,成就扎实的议论文写作功底。我们坚信:阅读会心颔首之日,就是写作妙手偶得之时。

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