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乐山野蛮生长 歌乐山释名

问到“歌乐山”一名的由来,回答最多的是“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因而得名歌乐山。且不说内容的对与错,仅是查此话的出处就会查得人崩溃——此话是某个作者编的。乾隆《巴县志》说:“歌乐山,八甲。城西三十里,高五里。群峰北向,翠霭深浓,上有云顶寺,祀川主。李冰次子、俗称二郎治水会歌乐山上,故名。寺侧有龙泉,下有冷水溪、凤凰溪。”“二郎治水会歌乐山上”,几乎就是前一个说法的翻版,只是主人公被换成了二郎。民国《巴县志》就显得理智多了:“歌乐山。旧传李冰次子、二郎佐父导水,驻节山上,异乐忽作,如闻钧天之音,故名歌乐。其说荒渺。或曰:其上松杉翳日,清风倏来,则万籁齐鸣,胜于鼓吹,是为近之”。作者斥责以传说解释歌乐山一名的由来荒谬(荒渺),却另辟蹊径解释由来:歌乐一名因风来林响,近似歌乐,故名。此说对不对,我们不讨论,但是,此说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歌乐灵音”的由来。

歌乐山野蛮生长 歌乐山释名(1)

歌乐山(黎忠虎摄影)

从古迄今,人们没有停止过对“歌乐山”得名原由的探讨。清乾隆时,巴县令王尔鉴为《歌乐灵音》一景写了一首诗,诗前他写有小序:“歌乐山或云果罗,在直里甲,俗传秦李冰子二郎佐父导水,驻节山上,乐作如闻钧天之音,故名歌乐。其说近诞。”在王尔鉴的时代,可能真有百姓称歌乐山为“果乐山”,而文人嫌其文理不通,并且也不美,因而谐音改作“歌乐山”,这一改,把歌乐山得名由来弄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文化人在寻找着高层面的歌乐山得名原由,而老百姓也在寻找着他们认可的歌乐山的得名原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间文学工作者在歌乐山上收集到多篇解释歌乐山来历的传说,后来有四篇被收录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市卷》中,传说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得名原由。从就事论事的角度说,这些传说完全能够自圆其说,并把歌乐山的得名原由说得合情合理、并且津津有味。民间的解释,除了传说,另外还有一些说法。比如,有一种说法就说,歌乐山一名来源于锅锣石。此说讲:歌乐山自古以来,泉水极其丰沛,一直就有“一锅盖九池”的说法,所谓“九池”,就是山中的黑天池、双天池、大天池、小天池、漂草池、大干池、白龙池、黑龙池和黄桷池;而“一锅”呢,则是指狮子峰旁边像锅又像锣的岩石,这个石头就叫“锅锣石”,歌乐山一名就是由这砣石头的名字“雅化”而来,锅锣——歌乐。这些传说尽管说得有鼻子有眼睛,但是,却很难服人。

在我们探寻歌乐山得名原由的过程中,我们总会看到:《华阳国志·巴志》说:“歌乐或果罗,相传秦李冰子二郎佐父导水驻跸山上,乐作如闻钧天之音,故名歌乐。”这段话在现今通行的《华阳国志》上是没有的,或许就是张冠李戴、或许就是编造。最终,我只能把探讨的对象锁定在王尔鉴说的“歌乐山或云果罗”之上。

现代人查找资料极其方便,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查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查“歌乐”一词,发现重庆彭水有“歌罗山”(今名南望山),重庆黔江也有歌罗山(又名高罗山,歌僚山),还有一些相同或相近的地名,湖北桑植有谷罗山,广西苍梧旧有歌罗城,湖北宣恩旧有哥罗寨、今高罗镇还有歌乐城,湖南衡阳有岣嵝峰……此外还有“古楼山”分布得特别广,真有那么多古楼?最远的在广东佛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相同或相似的名称呢?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派——或许可叫作仡佬派,他们认为歌乐(果罗)一词来源于古代的僚人,还说僚人与今天的仡佬族密切相关。这一派的学者认为,古时候曾经有僚人在歌乐山上居住,因此命名仡佬山,后来被记音着歌乐山。“仡佬”的确有点像“歌乐”,真的是这样吗?最大的疑问是,“歌乐”(或近似名称)分布那么广,仡佬人分布有那么广吗?

今天,我们研究地名,肯定不能像古人一样的格局,只在汉语的范围里寻找词汇,怎么也要到汉藏语系各语言中去找读音相同或相似的词汇作为素材,然后来进行研究,这种“小地名,大学问”的思维才是今天研究地名应该有的态度。

要解决歌乐山得名原由,还得动用语言学、语源学,不然真说不清楚。为了解决歌乐山得名的原由,我查到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是清朝人程瑶田写的《果裸转语记》。果裸——歌乐这才真是叫像。程瑶田认为,凡物圆而小者都可以叫做“果裸”,他为了研究这个词的演变,竟然写了这本书,并且为果裸找到了两百多个衍生词,也因此建立起了“果裸词族”。程瑶田的说法,让人震惊之后眼前一亮:

扬榷言之,果赢之转,疾读之则瓜也,此以瓜为始语也。瓜为始语,声转则名为果为㼌,《说文》别之以在木、在地,并举之则曰果裸,施於物为栝楼,为土蜂,为鸟名,以形并圆全,故命名从同,此其一。圆全之义衍绎之而为曲屈,故舟之䑦……

他以“瓜”为起点,然后解释说由“瓜”演变出“果”,瓜和果音近,并且都是圆形。的确,他的解释,让人信服。当代语言学家俞敏,曾经用藏语来解释果裸这个词。他认为这个词在藏语中最初是一个复辅音声母gl-,后来发生了演变,出现了g-l-和k-l-。藏语的圆球叫gala,轮子叫kolo,鼓叫klo,圈叫kol,与汉语的“果裸”同源。(标注的是国际音标)。语言学家任继昉在他的《汉语语源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果裸”的语源。他认为这个词族最原始的读音为“骨碌”,其意为物体滚动时发出的声音——他沿着程瑶田思路,为“果裸”建立起了一个有十八个义项的果裸词族。这个词族以骨碌为核心语义群,最初的意思为“圆”。而后由此不断地发生演变:圆形义、块状义、屈短义、圜全义……他为程瑶田的果裸词族做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骨碌[k-l-]一词,演变出果裸[g-l-]……而后,不断地演变、扩展,形成一个庞大的词族,不过,它们的核心语义,都是和“圆”有关的——圆圆的治咳的瓜叫果裸(栝楼、瓜蒌)、像果裸的瓜叫‘葫芦’;圆的头骨,就叫“髑骸”(骷髅);圆的眼珠,就叫“眗瞜”;圆的气管,就叫“喉咙”;圆的锅叫“锅”;圆的车轮叫“毂轮”……即便是不懂语言学的人,按照他们的思路,也可以蒙几个出来,如窟窿、穹窿、骆驼、陀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再来讨论“歌乐”,它真的极像骨碌、果裸、当然也有几分像昆仑(山名,任继昉所说的第六义——糊涂义)。

综上所述,歌乐山之“歌乐(果罗)”一词,应该是古人从某一个角度发现歌乐山,或者歌乐山的主峰是圆圆形状的山,故而取名叫“歌乐(果罗)”。这样的解释,应该是比较完美的,而且,我们的解释还圆满地回到了王尔鉴所谓的 “或曰果罗”的这个起点上。

文章作者:姜孝德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退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