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及代表风格(李白诗歌的也很注重炼字)

李白诗歌及代表风格(李白诗歌的也很注重炼字)(1)

如果说到诗歌的炼字,大家恐怕都会一下就想到了杜甫。的确老杜非常善于锤炼字词,在他的诗歌中,要找炼字的典型例子,那真可谓俯拾即是,随处可见。其实,李白诗歌也很精于炼字的。不过由于李白本人诗情浪漫,诗才洋溢,作诗常常

倚马可待,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所以如讲锤炼字词,似乎就与李白无关。实则不然,李白作诗也同样非常讲究字词的锤炼的。这里,我们聊举几例,看看太白笔下字词是如何锤炼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应该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首七言绝句,如果谓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恐怕并不为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中四个动词——“生”、“挂”、“下”和“落”的运用就非常出色。这里只想说一说“生”和“挂”两个动词。本来“日照香炉生紫烟”,也完全可以写成“日照香炉升紫烟”,不一定非得用“生”而不能用“升”,但是李白不用“升”而用“生”,诗的意境迥然有别。“升”仅表明烟雾升腾,而“生”则重在表明水气生成,同时烟雾升腾之意也自然蕴含其中了。其实唐代诗人这样用法自然不仅是李白。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作者选取“生”字而不用“升”字,与李白这首诗可谓异曲同工。“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用得尤其精妙。本来瀑布是动的,所谓“飞流直下”者也,但是李白却说它是悬挂在山崖上,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显示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真可谓“壮哉造化功”啊!同时,这样的描写也与作者远观瀑布有关,正因为是“遥看瀑布”,自然瀑布就像一条白练选挂在青山之间。这一“挂”字,的确耐人寻味,经得住反复咀嚼。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诗是一首五绝,更短,仅有20个字。但是李白用字也很讲究,其中“醉”字用得就非常令人佩服。铲却了君山,湘水一望无际,在诗人眼中整个洞庭湖水都化作了酒,就连洞庭的秋山都似乎是醉了。 作者何以这样想象,因为秋山枫叶如丹,一片红色,这的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醉。记得从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过一本《李白诗选》,对“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的注解大意是,李白喝了很多的酒,醉倒在洞庭湖边了。窃以为,这一注解不是很好,太直白,缺少诗意,没有想象力,远不如理解成李白醉眼看世界,既然“巴陵”已经“无限酒”,自然整个洞庭秋山似乎都醉了来得好!当然,“诗无达诂”,允许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由李白的“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我们自然地联想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崔莺莺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别悲伤的人眼睛哭红了,看到枫林红遍,也想到这是离人的泪水染的。这里的“醉”字,或许受到李白诗歌的影响,但是在“晓来谁染霜林醉”后,突然接以“总是离人泪”,这则是王实甫的匠心独出,令人绝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曾有“看望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名句,其中的“染”字,用得也是非常出色的。当然,毛泽东词绝无一丝惆怅与悲哀。此外,毛泽东词中的“击”字、“翔”字,也用得同样很精彩。如果说成“鹰飞长空,鱼游浅底”,那也就没有任何惊人的了。李白还有一首诗《游洞庭》: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的后二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写得尤为精彩,特别是“且就洞庭赊月色”的“赊”字,用得简直就是精妙绝伦。一个“赊”字,写出了李白对月色的无比喜欢。李白另外一首诗《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由此可见李白本人对于这一说法的由衷喜欢。其实得意的话,再说一次,唐代诗人有,宋代诗人也有。比如晏殊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既把它写到《浣溪沙》词里,也曾把它用到《示张寺丞王校勘勘》诗中;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就在好几首诗中都出现过。这些都成了诗坛佳话,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了。李白曾在《襄阳歌》中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这句诗也写得很好。由此使我们想到了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这番话或许从李白“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诗句中化用而来。但“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比起“且就洞庭赊月色”来,还是要逊色的。李白还有一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诗的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也是很有名的诗句,其中“引”和“衔”两个动词也是用得很好的,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自然景物写得富于情感,很好地抒发了诗人当时的情感。李白虽然不以锤炼字词见称于世,但他作诗其实也在认真锤炼字词。上述几例,足以说明他字词锤炼的功夫,而这是不亚于杜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