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为何会牺牲(心凝坚铁血凝霜)

赵英秀

瞿秋白为何会牺牲(心凝坚铁血凝霜)(1)

瞿秋白与杨之华在莫斯科留影

1959年,郭沫若为瞿秋白题诗云:“名可屡移头可断,心凝坚铁血凝霜。”诗人妙笔生花,高度赞扬了瞿秋白为革命忠心耿耿、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命途多舛的青少年时代

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瞿秋白,清光绪廿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常州八桂堂天香楼。童年时代因祖父瞿贞甫早逝,只得依靠叔祖父瞿赓甫接济为生。家门不幸,光绪廿九年(1903)瞿赓甫在湖北病逝。其遗眷悉返常州八桂堂定居。瞿秋白一家困苦颠连,几经转徙,最后只好落居瞿氏宗祠。光绪三十年(1904)瞿秋白入庄氏塾馆读书。1910年春,瞿秋白进入常州府中学堂就读,至1915年夏,仅差半年而因家贫未能拿到中学文凭即被迫辍学。然而,中学时代是瞿秋白修身苦读的时期。他除了完成学校里的读经、国文、外语等必修课程之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类书籍,诸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庄子集释》《老子道德经》《资治通鉴》以及当时风行的谭嗣同的《仁学》、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等,均属他涉猎的范围。

1916年2月7日(丙辰正月初五)深夜,瞿秋白之母金璇女士,见自己家里的什物已典当净光,四壁空空,灶冷甑尘,更是债台高筑,债主催逼日紧,而丈夫瞿世玮无业无资,意志消沉。瞿母万念俱灰,于绝望中服毒自杀,年仅41岁。

母亲死后,瞿秋白“一家星散,东飘西零”。迫于生计,瞿秋白只得奔赴无锡,谋得一小学教员职位,忝以糊口度日。

是年4月5日清明节,瞿秋白悲伤地题写《哭母》诗七绝一首,奉献母柩之前(瞿母逝后因无地葬埋,暂厝祠内):

亲到贫时不算亲,

蓝衫添得泪痕新。

此时饥寒无人管,

落上灵前爱子身。

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

1917年9月,瞿秋白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两个月后,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宣告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给世界历史开辟了崭新的纪元。瞿秋白为世界上这黎明的曙光而欢欣鼓舞。1919年,瞿秋白积极投入“五四”爱国运动,站在“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顶端。为了寻求真理,改造中国,“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1920年10月,应北京晨报馆之聘,瞿秋白作为驻俄特派员赴苏采访,并于翌年1月抵达莫斯科。在居苏两年的时间里,除了采写大量的新闻报道,不断发表在《晨报》及《时事新报》之外,瞿秋白还撰写出版了《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散文通讯集,热情讴歌十月革命,赞扬苏俄这一新兴国家,具有“不可阻的伟力”,其“一线光明”必将“照遍大千世界”。

瞿秋白于1923年1月由苏回国,经李大钊推荐,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并参加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大革命期间,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工作,主编《热血日报》等报刊。1927年大革命失败,8月7日他在汉口主持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

1923年春夏之交,瞿秋白重新翻译了《国际歌》歌词,并于1923年6月15日在《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上发表,此前,《国际歌》在我国已有三个译文,但内容尚不准确,且与原歌曲谱难以配唱,为此,瞿秋白对照俄、英、法等文本,相互参证,另著新文。他利用一架旧风琴,边弹唱边修改,直至顺口易唱为止,法文“国际共产主义”一词,为了唱起来声调铿锵,求得全世界无产阶级“语同声”,瞿秋白决意采用音译“英特纳雄纳(耐)尔”,获得良好效果,传唱至今。

当年在《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上还有瞿秋白的力作《赤潮曲》:

赤潮澎湃,晚霞飞涌,

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

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

奋勇,奋勇,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

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从今后,福音遍天下,

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看!光华万丈涌!

这首歌曲发表时署名秋蕖,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无产阶级的歌曲,是瞿秋白诗歌创作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歌词形象凝炼,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无怪乎后人写诗颂道:

“鸡鸣风雨转光明,赤潮留作千秋唱!”

长夜未央相待旦

在瞿秋白故居的大展厅里,现代著名国画大师蒋兆和的一幅《鲁迅与瞿秋白》画像,熠熠生辉。左旁茅盾有诗曰:

左翼文台两领导,

瞿霜鲁迅各千秋。

从1931年到1933年,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鲁迅和瞿秋白就从相见相识结成了知己,鲁迅为此特墨书条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与秋白。这两位无产阶级的文艺斗士,在左翼文化阵营里彼此呼应,携手共进;窃“天火”给国人,点燃思想火种于莽原;对新月社、自由人、民族主义文学斗争的步调一致;推进“文艺大众化”,整理中国文学史的共知共识等,故而早在上世纪30年代,李何林先生就写道:“他二人的学识、思想、文章,在现代中国实在可称‘双璧’”。丁玲也说:鲁迅秋白“畅叙积愫,大至天下国家,小至私人生活,是尽情地倾诉,毫没有芥蒂。”如是知己,倘遇危难,自是舍身相护。1931年至1933年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敌人屡次跟踪追捕瞿秋白,庶几濒于绝境,是鲁迅冒生死之险,将秋白藏于自己家中避难,计三次之多,使秋白在危境中脱险,为世人所称道。

1961年9月,邓拓写下怀念瞿秋白的诗词《青玉案·<战友——鲁迅和瞿秋白>》:“凄风苦雨寒天短,最难得知心伴。长夜未央相待旦,谈文论道,并肩扶案,不识何时倦。”惟其如此,瞿秋白在上海所写的《王道诗话》等十多篇杂文,鲁迅签上自己的笔名发表;而瞿秋白为《鲁迅杂感选集》所写的长篇序言,则更得鲁迅首肯。冯雪峰回忆说:“鲁迅同意瞿秋白对自己的评价,并且还感慨地说‘作这种评价的还只有何凝(指瞿秋白)一个人!’”相似的学术修养与几近的艺术悟性,使战友之间达到完美的融合和一致。

我是江南第一燕

鲁迅先生曾有诗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革命者同样有其真切动人的爱情生活。纵观瞿秋白一生,除却少年时代“贤庄少女”的“哝哝情话”外,真正的爱情婚姻经历有两次:第一位爱人是王剑虹,第二位爱人是杨之华。

早年瞿秋白曾写给王剑虹一首诗,诗云:

万郊怒绿斗寒潮,

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

为衔春色上云梢。

此诗表明瞿秋白对王剑虹的无限钟爱,一往情深,也抒发了诗人博大深邃的革命情怀,不由得令人思及他们的爱恋往事。

王剑虹,原名王淑璠,1902年生,四川酋阳人,自幼丧母。1917年夏,考入湖南桃源女子师范学校与蒋冰之(丁玲)同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剑虹成为“全校的领头人物”。1921年中共建党前后,她来到上海,结识了陈独秀、李达等人。同年12月10日中共领导的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声》创刊,王剑虹出任编辑。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二大”在南京召开,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到会指导。会议期间经施存统(复亮)介绍,认识了王剑虹。瞿王二人一见倾心。原来此前王剑虹早已读过瞿秋白的《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对秋白仰慕已久……瞿秋白与王剑虹于1924年1月结婚,不幸的是,仅仅7个月,王剑虹即因肺病离世而去。时年秋白25岁,剑虹22岁。

瞿秋白为何会牺牲(心凝坚铁血凝霜)(2)

瞿秋白与杨之华一家三口

之后,杨之华渐而进入了瞿秋白的生活。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一个绅士之家,自幼聪颖好学。父亲杨羹梅是当地有名的开明人士,与“左派乡绅”沈玄庐世代交好,于是两家结为“亲家”。1921年杨之华与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完婚。当时沈剑龙尚为在校学生,亦称风度翩翩,喜好诗词艺术,婚后他们生有一女,甚谓美满,谁知到上海十里洋场后,沈剑龙经不住灯红酒绿的招引而堕落了,他成了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时常出入舞厅酒吧,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杨之华竭力规劝,毫无成效,夫妻感情濒于决裂,她气愤之下将女儿“晓光”改名“独伊”(意味只生这一个),以示夫妻关系行将结束之意。

1923年底,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考入上海大学社学系,成为瞿秋白任教班级里的一名品学兼优之生。瞿秋白知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讲课深入浅出,见解精辟,杨之华听了他的第一堂课,便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杨之华学习努力,思想进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深得瞿秋白喜爱。不久,瞿秋白作为入党介绍人,介绍杨之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艰苦环境中的频繁交往,相互关照和帮助,使他们彼此倾慕的感情越来越深。爱神降临了,杨之华内心充满矛盾,她选择了回避,跑回萧山母亲家。瞿秋白在几经思索后,利用暑假径直来到杨家。此时,沈剑龙亦恰好在此。不成想,沈剑龙和瞿秋白一见如故,遂之三个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谈判结果是拟在《民国日报》上同时登载三条“启事”。1924年11月7日,瞿秋白、杨之华在上海举行了结婚典礼,沈剑龙亲临祝贺,并以6寸照片相赠,上题“鲜花献佛”四字。随后《民国日报》登出了三则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瞿、杨婚后,赤诚相待,相濡以沫,携手共艰危,共历风雨程。一日刻图章,瞿秋白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三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

不及星光照汗青

1935年6月18日,这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清晨8点钟,国民党36师特务连长廖祥光奉师长宋希濂之令来到囚室,向瞿秋白示以蒋介石的“就地枪决”的电令。适时瞿秋白正伏案挥毫书写一首绝句(集句):

夕阳明灭乱山中,

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

心持半偈万缘空。

集句下复又写如下文字:“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秋白绝笔。”

9点许,国民党军事法庭宣读枪决令,之后,瞿秋白被押至长汀中山公园(原名列宁公园)凉亭前拍摄呈验正身的照片。当时《大公报》有记者报道的文字:瞿秋白至中山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止呻吟。秋白信步行至亭前,独坐其上,谈笑自若,神色无异……

此时,敌人得意地说:“杀尽了共产党,‘革命’便可成功了。”瞿秋白冷笑着回答道:“共产党人是杀不尽的。没有共产党,革命是不会成功的。”随之,瞿秋白用俄语唱起《国际歌》,沉寂的空气为之打破。

近10点钟,瞿秋白被押出中山公园,走向长汀西门外的罗汉岭。此时此刻,瞿秋白上身着黛色布褂,下着洁白布短裤,脚蹬黑色线袜和布鞋。目光坚定,意态沉雄,口中继续以俄语高唱《国际歌》和《红军歌》一曲。在自中山公园至刑场的两华里的行程中,瞿秋白态度镇定,手持香烟,视死如归,极度从容。他振臂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路旁的父老乡亲,眼见此情此景,无不肃然起敬。瞿秋白行至罗汉岭前养济院左近的一块草坪中间,盘腿而坐,点头微笑说:“此地甚好!”旋即枪声响起,凛然就义了。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瞿秋白倒下了,但他那种百折不挠、忠守不渝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他那碧血丹心,慷慨悲歌的高风亮节,给后世立下了不朽的楷模。瞿秋白死后,他还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8卷、“文学编”6卷,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业已出齐,他是革命家,是战士,又是诗人和作家。诗人郭绍虞对之曾写道:

君说思潮如壅水,

我因君去比流星。

迷方壅水幸归海,

不及星光照汗青。

毛泽东曾对瞿秋白有过崇高评价:“他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