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

作者:施群霞 孙文辉

来源:蛮野寻根

4月10日·擒头坡、苏麻河

天气晴朗。我们从禾库镇简陋的摄影宾馆起来又到龙宇家集合。龙宇仍然邀请我们在他的家里吃早饭。我们从他的楼房向寨子中间望去,不远处有一墓葬群,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考察战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首先是人,是人的活动。禾库的居民是从何而来?是何民族?是何家族?往往墓地和碑刻,能给我们一些比较准确的信息

我们决定,无论有否收获,也要去看一看。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1)

禾库镇居民聚落中的墓葬群

我们仔细地看了这个墓区,一些古墓没有墓碑,而有墓碑的多刻录为民国年间逝世的墓葬。墓主多为吴姓、石姓和龙姓,这也就是说,禾库镇这一中心区域的居民,一直是世居在此的真正的“生苗”。

我们匆匆离开墓地,向预定的目标地点——擒头坡出发。

擒头坡这个地名,结合乾嘉战争的历史背景,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这个“头”是谁?是苗人领袖,还是清军的将领?这个地名的出现,是在乾嘉战争之前,还是在战争之后?如果是在战争之后,这个“头”就是我们了解的一个主要人物——不管他是苗人领袖,还是清军将领,反正,一个特殊的地名也是一份难得的文化记忆遗产。我们课题考察小组带着这个疑问来到了擒头坡。

一、擒头坡

上午8:30课题考察小组成员到达离吉首20公里海拔800米的齐心村。擒头坡就是这个村寨的老地名。齐心村隶属于吉首市社塘坡乡,是吉首市唯一个位于腊尔山台地村庄。这里曾经是乾嘉时期的古战场遗址,最近因齐心村、黄石村、关候村三村合并,合名为关候村。

成书于嘉庆四年《苗防备览》中,作者严如熤将此地时而写成“擒头坡”,时而写成“岑头坡”并注明“琹图也”;但在该书的《苗疆总图》中,仍写作“擒头坡”。而在清代的档案史料中,也都写成“擒头坡”。依据这些史料的出现的时间先后为序,我们认为应是先有“擒头坡”,后有“岑头坡”。“岑头坡”是文人严如熤将俗名雅化的结果。

我们走进齐心村,那一条条蜿蜒曲奇的青石板路,随处可见的石围墙,石头防御工堡,石门等,一栋栋长满青苔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子沉淀着这个村寨的厚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着几百年的岁月沧桑。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2)

石头防御碉楼

考察组拜访了76岁退休教师石永照先生。石老师是齐心村人,退休以后,专门研究苗疆历史,在自家的小院里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高校学生和采风的记者、文化人。他成了齐心村旅游的业务讲解员。因此在网络上能经常看到他的照片和讲述的故事。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3)

拜访石永照先生

石老师说擒头坡原来叫“勾聂”,后改名叫齐心村,现在为关候村。

擒头坡以前为什么又叫做“勾聂”呢?他说500多年前,居住在鸭保寨的苗族先民,多次丢失水牛,于是就有人就沿着水牛的脚印找到这里,发现此地山好水好,土地肥沃,四面环山,是属于安居乐业的好地方,于是就从鸭保寨搬迁至此,繁衍生息。无论这种传说准确与否,有一点是真实的:这里的居民是从鸭保寨搬迁而来。

关于“勾聂”。还有一种说法是在500年前,这里是乾州通往凤凰、贵州松桃、禾库的必经之路,由于山路崎岖不好走,唯有水牛能走,一些盐商用水牛驮着盐前往外界销售,久而久之形成的路就叫做“勾聂”。

苗语“勾”是路的意思,“聂”是水牛,连在一起读就是水牛走的路

经过实地考察之后,我们认为:“勾聂”就是“牛路”,即贩牛经过的路。自改土归流之后,苗人的牲牛,包括耕牛和菜牛成为了一种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的商品,于是一些客民就进入苗疆贩卖牲牛,形成了一条商路、也就是牛路。“盐商用水牛托着盐前往外界销售”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想,——外界并不需要苗区的盐;苗疆所需要的盐,也不需要用牛来输送。而苗家所养的牛正是外界需要的商品,而苗家也是从中获得交易的收益。引发苗疆这场战争的“勾补事件”,就是因客民贩牛经过苗区时而发生的冲突,这是一个明证。

石永照老师介绍,擒头坡这个名字的由来富于传奇性。传说是在苗民起义的时候,福康安想在这个四面地势险要,其间道路丛杂的地方擒拿苗民起义首领吴八月,于是分派人马前去偷袭苗民义军。清军摸到了岑头坡苗寨,双方一番交锋之后义军退走,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苗寨。打了胜仗之后他率领部下四处巡视,在问及寨子叫什么名时,地方官员告知是岑头坡。岑与擒谐音,因此改名为为擒头坡。当晚福康安就把军队驻扎在擒头坡,想在天亮后派军队把吴八月的残兵一扫而净,然后直接捣毁苗民义军大本营坪陇。殊不知,退兵是吴八月的妙计,事实义军已经预先设下了各种关卡,就等福康安自投罗网。等到下半夜清军睡熟后,吴八月亲自率领义军从暗道摸上擒头坡。军队像义军像猛虎下山直冲清军军营,在黑暗中清军四处逃散,由于是天黑地形不熟,有的掉下悬崖,有的陷进深沟。黑暗中一片厮杀声把正在睡梦中的福康安惊醒,惊慌中由亲兵护卫逃往鸭保寨。数月后福康安再次集兵杀向擒头坡,这次苗民义军利用熟地地形的优势,把清军打的落花流水,福康安也在这场战争中受伤,后因剑伤发作一命呜呼。福康安死后,因他改名的擒头坡一直流传至今。

这是苗疆民间的说法。以下是清军方面的说法: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福康安奏官兵攻克擒头坡等处苗寨折》:“进抵乾州,必先经由平陇,其道路丛杂,四面层峰叠岭,贼匪处处纠结负嵎,必须逐节剿洗疏通。……查高斗山迤北擒头坡一带,更系一线悬崖,倍常陡险。由擒头坡前进则骡马洞、坡角等处坡坎壁立,窄不容足,向为苗地最险处所。而平陇各寨正恃此为出入门户,据守甚力。如欲直捣平陇,必须将此数十里险要山梁,出其不意,夺险而入,方可以迅破贼巢,搜拿渠逆。”

十二月十八日五更时分,清军分四路向擒头坡发起进攻。“行抵至擒头坡十余里地方,该处山路愈窄,木城石卡愈多,我兵扳援陡坎、分队鱼贯盘旋竟上。所有木城石卡内贼苗望见官兵骤到,自恃伙党众多,蜂拥齐出,山坳石角之间,枪炮络绎,不可计数。”战争在这一地区反复绞杀,苗军修砌石卡,插立各色彩旗,拼死抵抗。苗军的将领、人称“蛮牛”的陇老二,头裹红布,骑马往来指挥。他曾与石三保一起“跳仙”起事,是石三保手下的将军。“……各队将备兵丁,亦踊跃前进,枪箭刀矛之下,毙贼极多。当将擒头坡一带木城石卡,全行夺据。”在无数苗民战死之后,陇老二也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在游马坨这个地方被俘虏。

擒头坡失守,平陇危在旦夕。此时,已进入嘉庆元年正月。

擒头坡之名,在乾嘉起义前就已存在,无论是福康安,还是吴八月,都不是“擒头坡”之“头”。

上午10点多,我们从擒头坡出来,前往下一个考察点——苏麻河。听说在途经的公路不远处有传说中的福康安大墓,我们一定要看看。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4)

大墓遗址

果真,离开擒头坡不久,我们就在公路边不远的一块山间平地看到了一处墓地。坟墓已经完全被挖开。

这是一座大型墓坑,但不会是传说中的福康安之墓。因为福康安作为一军统帅、朝廷重臣,在战争中死去,不会安葬在远离王都的苗疆。但这一墓穴型制,也不会是一般平民之墓。我们相信它早已进入当地考古工作者的视线,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我们没有在此久留,直接发车前往凤凰县腊尔山镇苏麻河台地。

二、苏麻河

10点钟从擒头坡出来,考察小组成员驾车前往苏麻河,原本只要20分钟的路程,由于沿途在修路,路上坑坑洼洼,一路行来艰难,中午11:30分的时候课题小组成员终于到达苏麻河,这里是乾嘉苗民起义首领吴天半故乡的苏麻寨附近的古战场。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5)

苏麻河畔的古灯台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6)

苏麻河畔的古灯台

苏麻寨是苗民举事的重要据点之一。吴天半在苏麻寨起事之后,率领苏麻河苗军,参加了对清军的首战——雅酉之战,后又驰援石柳邓围攻贵州正大营,与吴八月合攻凤凰厅城。

我们来到苏麻河古战场遗址,看到的是苗疆战争后重建的历史痕迹。

这里已经成为一座小镇。镇上有一些清代建筑遗址。一户人家院墙均用巨石砌成,我们看见一“八”字古阶,询问这里原来是什么地方?房主不知道。俗话说:“衙门八字开”,我们估计这是古代政府的办事机构之所在。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7)

古衙门遗址

小镇前面就是苏麻河。这一带曾经发生激烈的战争。清代史料中有记载:

清乾隆六十年四月十九日,清军会攻苏麻寨。二十日五更,福康安军翻过构皮寨大山时,与吴天半的苗军发生激烈战斗。该处山势高峻、树木茂密,山坡之上,石卡木栅工事星罗棋布。清兵攀援直上,苗军排立放枪,并有五六人骑马执旗指挥;两军相持三个时辰之久,苗军由于弹药不济,有些颓势,清军趁虚一拥而上占据山梁。然而,此时,山下山坳之间突然锣声四起,湧出五六千苗兵。吴天半见援兵赶到,立即组织人马反攻扑卡。两军反复冲突数十次,依然不分胜负。清军将领定西鼐与姜敏功商量,分兵绕至右侧,用炮对骑马的苗军将领实行精确炮击,连人带马,击倒二人,苗军开始出现混乱。清军趁势冲下山坡,肆意射杀。吴天半苗军败退,牺牲了二三百名将士。苗军兵败撤离,清军一路追杀,焚烧沿途苗寨,一直追杀到苏麻河。

苏麻河“巨石磋硪,水流甚急,贼匪均在大石后放枪,力阻官兵渡河。臣等一面督兵剿贼,一面伐木接桥,踊跃过渡”福康安率领清军,趁势占据了周围山梁……

我们来到苏麻河时,河水被一道水泥桥埧所拦截,下游河床基本干涸。但巨石磋硪,布满河床。也许只有石桥边上的一株老树,曾经见证过苏麻河畔那场惨烈的战争。

第二天,清军继续向苏麻寨进攻,一路烧毁大小苗寨40余处,进入苏麻寨,杀戮苗人600余人,夺得苗军旗帜13杆、铜锣3面、枪子三桶、大炮一座、鸟枪刀矛无数;另捕获铁匠出身的苗军头目陇老瓦等80余人,不久终将他们杀害。吴天半由苏麻寨过乌草河逃往别处。

吴天半(1772~1796),湘西凤凰县腊尔山苏麻河人。在乾嘉苗疆苗民领袖中,是最年轻的一位,也可能是最慓悍的一位。

乾隆皇帝曾下谕旨:“凡有乞降苗众,一律传知,如能将首逆吴天半等生擒献出,不但宽其从前附贼之罪,并当格外加恩。设不能将首逆献出,则惟贷其一死。”不仅如此,乾隆还以吴天半“恶贯满盈,神人共愤”为由,为“隐诛其魄”,将吴天半更名为“吴半生”。此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一个皇帝对一个农民施行的巫术般的诅咒,可见吴天半在清统治者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湘西民间,也有乾隆皇帝为吴天半改名的传说:吴天半造反之后,让乾隆皇帝坐卧不安。有一天,乾隆至郊外打猎消愁,侥幸打中一只野鹿,其侍从拍马屁说,这是好兆头,反贼吴天半活不长了,乾隆随即笑曰:“朕要将吴天半改为吴半生,他只能活半生!”说毕,即回御房批旨,将“擒拿吴天半”写成了“擒拿吴半生”,吴半生的名字从此也就被官方写进史书而记载了下来。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8)

苏麻河畔的古树

正因为吴天半被乾隆认定为最重要的“首逆”,因此每天都在催问福康安、与和琳何日将吴天半捕获;福康安等也只能回答:快了快了!由于皇帝催促得紧,抓捕吴天半成为了清军特别紧迫的任务。他们俘虏了苗人,便讯问吴的下落;一有消息,即密行驰报。九月二十日,清军探得吴天半从鸭保寨来到高多寨,即命令进入苗疆的所有部队的将领督率满汉屯土官兵,倾巢出动围攻高多寨。福康安向乾隆汇报了当时情景:

各官兵等,人人志切擒渠,无不争先勇往,直抵高多寨,四面严密攻围,不遗余力。正在督兵攻击之际,吴半生见官兵各路骤至,四面环攻,业已窜遁无门,当即带同伙苗二名,直诣军前,自行投首。臣等即将各官兵暂行扎驻,分列队伍,大整军容。该犯匍匐马前,再三磕头乞命,带回大营,留质苗犯及降苗百户等,认识属实。

这一天,是乾隆六十年九月二十一日。

网络上不少文章说吴天半是被吴陇登擒获出卖,这是不实之辞。因为抓获吴天半时,吴陇登尚未叛变。因此福康安在考虑押不押解吴天半至北京之时,还在担心“若立即起解,则如吴陇登等自知无路求生,势必共坚死守。”

十月二十六日,福康安派两名文武官员、三名苗百户和相当数量的兵弁,将吴天半等30余名罪人,押往京城。

嘉庆元年(1796)七月,吴天半京城被杀,时年24岁。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9)

清宫画《攻克苏麻寨》

三、亭子关

离开苏麻河,我们驱车前往亭子关。亭子关又称王城,在凤凰县黄合乡境内,为湖南西部边陲,西去几百米就是贵州省界,是南方长城一端的起点。

南长城是针对北方长城而命名,明清时期称之为“边墙”。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辰沅兵备参政蔡复一亲至苗疆实地考察,以“星哨罗布,苗路崎岖,难以阻遏窥觑”,奏请拨款四万两银砌筑边墙得到批准。于是从贵州铜仁至保靖讯地,修筑300余里土墙。明天启二年(1622),辰沅兵备道副使胡一鸿、游击邓祖禹自镇溪所起、至喜鹊营止,加修边墙60余里。这道边墙西南起于亭子关,东北直达喜鹊营,全长360余里。

网络上有文认为增修的60余里边墙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这与史载不一。而亭子关作为边墙起点,则没有异议。

修筑边墙,需要人来防卫,这就出现了与边墙同样重要的“屯堡”。亭子关就是一座重要的屯堡。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10)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11)

亭子关遗址

亭子关始建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距今400年之久。关隘用青石绕山而砌,是一个面积6359平方米的圆形屯堡,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如今城墙有残缺,但墙体依旧,兵营仍有遗迹,城墙上设有4个炮台,筑有城墙箭垛,都还在。墙体上如今多有房屋,居住的多是汉人。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12)

今日和谐家园

严如熤《苗防备览》卷十七《屯堡》中写道:“万历间,蔡复一于亭子关至喜鹊营,筑边墙三百余里以限之,至墙圮而苗依然如故矣。则是经略苗疆,而欲其久安长治,迄无善策也。夫以守为攻,莫于筑堡;而以农为兵,莫于开屯。”正是这样“筑堡开屯”,才有苗疆汉人的进入与定居,才有苗疆的长治久安,才有苗疆文化逐步走向文明。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亭子关屯堡如今已成苗汉人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家园。

在亭子关,我们向当地的老乡打听当年战争的遗址。老乡告诉我们,周围的山上都还有不少的烽火台和战壕。我们想去看看。50多岁的老乡刘月友从家里取来柴刀,热情地邀请我们随他走上了离屯堡两华里外的一座小山。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13)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14)

湘西苗疆阿哥哪个地方的人(湘西苗疆考察二)(15)

烽火台遗址

由于现在上山砍柴的人少了,小山多年无人涉足,山上到处都长满了灌木丛。刘月友挥舞柴刀一路劈荆斩刺,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道路。爬到山顶,在一片荒芜中我们看到了一座烽火台。烽火台遗址旁,我们能看到哨兵的掩体和附近的战壕。据刘月友介绍,原来在这些山的附近还有好多个这样的烽火台,后来有人把石块搬走做他用,现在能见到的遗址也不多了。我们想,亭子关的战争遗址,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应该保护起来,以待日后利用。

今天中午,我们结束了亭子关的考察,下午赶到永绥厅(花垣县)雅酉镇的时候已经伸手不见五指。在镇政府的安排下,我们住进了镇上唯一的一家小旅馆。我们计划,接下来的目标是永绥厅(花垣县)黄瓜寨、排达扣寨,保靖县及吉首市的矮寨镇家庭村、坪陇村。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fmxx0743@foxmail.com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