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唱腔排名(粤剧小知识科普第一则)

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后来随着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将戏棚官话改为白话,又称为新腔。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

粤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广为人知的唱腔流派,如薛觉先的“薛腔”,马师曾的“马腔”,陈笑风的“风腔”,罗家宝的“虾腔”,陈小汉的“B腔”等。

流派的形成利于增强观众对特定唱腔的熟悉度,但形成一种流派后,演员演绎每一个角色都会用大众熟知的方式,戏剧的可塑性就不够强。

粤剧唱腔排名(粤剧小知识科普第一则)(1)

典型的粤剧舞台一览

戏曲将我们生活中各种人物按照年龄、性别、外型、性格、身份等要素浓缩到几个基本类型中,并配以相关的唱念做打表演形式,我们把这种类型划分成为“行当”。

基本行当有:“生”(男性角色)、“旦”(女性角色)、“净”(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末”(老年角色)、“丑”(滑稽角色)。

粤剧唱腔排名(粤剧小知识科普第一则)(2)

戏曲典型的行当一览

粤剧早期有十大行当,分别是末(老生须生)、净(花面)、正生(中年男角)、正旦(青衣)、正丑(丑角)、员外(花面反派)、小(小生/小武)、贴(第二花旦)、夫(老旦)、杂(手下/龙套之类)。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受到电影行业的冲击,剧团不能负担太大的人手编制,于是精简人手编制。“十大行当”被整合为“六柱制”。六柱制冲破了粤剧原本一个主要演员只演一类角色的局限性,使得艺人走向一专多能的广阔天地,这是粤剧行当划分所独有的。

六柱制包括:文武生、正印花旦、小生、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唱腔排名(粤剧小知识科普第一则)(3)

一、文武生:粤剧的“第一男主角”(粤剧特有的行当),要求演员能文能武。

文武生不仅要演小生戏,如《西厢记》里的张生、《柳毅传书》中的柳毅之类的翩翩书生,又要演出小武戏,如《武松大闹狮子楼》里的武松、《吕布试马》里的吕布之类的沙场英雄还要演须生戏,例如《宝莲灯》里的刘彦昌之类的中年男性。对演员的声、色、艺、唱、念、做、打要求十分严格。

二、正印花旦:粤剧的“第一女主角”,也要求演员能文能武。

既能扮演闺阁中的小姐,例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能扮演叱咤沙场的巾帼英雄穆桂英,还能扮演端庄贤淑的中年女性,例如白蛇传里的白素贞。

三、小生:粤剧的“第二男主角”。

专门饰演较为年青的,不用掛须、开面的,戏份较为次要的男性角色,例如《胡不归》中的反面角色方三郎。

四、二帮花旦:粤剧中的“第二女主角”,可文可武。

扮演不太重要的角色,例如《白蛇传》中的小青。有时第二花旦也可代替正印花旦出演女主角。

五、丑生:

滑稽诙谐的表演角色,以夸张的表情和变形的身段表演见长。包括男丑和女丑,也可由男丑反串女丑,如《选女婿》中的县令角色。

六、武生:

会武功的中年男子,包括挂须的老生行当,正生以及花脸等男性角色,例如《钟馗嫁妹》里的钟馗还可以反串老旦,和文武生一样是一个多面手。

粤剧唱腔排名(粤剧小知识科普第一则)(4)

上图中就包含了武生、正印花旦以及二帮花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