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侯薄昭之死与汉文帝的法治建设之路(万户侯薄昭之死与汉文帝的法治建设之路)

(一)

公元前170年,也就是文帝十年,汉文帝刘恒的亲舅舅薄昭自杀了。

薄昭是被逼无奈自杀的。

万户侯薄昭之死与汉文帝的法治建设之路(万户侯薄昭之死与汉文帝的法治建设之路)(1)

(电视剧中薄昭剧照)

薄昭生年不详,《惠景间侯者年表》记载有其简介:

于高祖十年为郎,从军,十七岁为太中大夫,迎孝文代,用车骑将军迎太后,侯,万户。薄太后弟。

薄昭在刘恒登上皇位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是文帝非常依赖的亲人之一,被封为车骑将军,赐轵侯之爵,乃万户侯,堪称位高权重。这样一位皇亲高官自杀,必定有其缘故。而《史记》中没有提及薄昭的死因,《汉书》中仅记录了一句话:“十年,将军薄昭死。”《资治通鉴》中则简单记录了一句原因:“将军薄昭杀汉使者。”

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薄昭为何杀了汉使者,有电视剧附会,说薄昭之子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结果被朝廷派去巡察的大臣拿下杀了,薄昭由此大怒,将该大臣斩杀。

不管如何,看来薄昭是杀了代表朝廷的大臣,依律自当严惩。

但薄昭可是薄太后唯一的亲弟弟,皇帝的亲舅舅,他是否因为杀了大臣就一定要以死谢罪?如何处置薄昭,成为当时困扰汉文帝的一个大难题,也成为朝中大臣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二)

刘恒为人宽厚,行事谨慎,他能当上皇帝,和好运密不可分。

其母薄姬本为秦末魏王豹之妾,因被著名相师许负认定将来会生下天子而知名。魏王豹本来是和刘邦联合抗击项羽的,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有了野心,叛汉自立,后来又联合项羽对抗刘邦,结果很快被刘邦所灭,薄姬也被充入汉王后宫。后偶然机会,薄姬被刘邦临幸,怀孕生下刘恒。之后薄姬几乎就没怎么再见过刘邦,不过她这个人出身贫寒,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没有那么强烈的野心,一直全身心地养育刘恒。

薄姬自然记得许负的预言,对刘恒寄予极大期望。她在宫中无依无靠,因此处处小心,低调谨慎,对刘恒管教得非常严格。刘恒为人处世也是谨小慎微,对谁都客客气气,毫无皇子之飞扬跋扈。

刘邦死后,那些得到刘邦宠幸的妃子都被吕后打入冷宫,结局凄惨,而不得刘邦垂青的薄姬则幸运地被吕后网开一面,得以平平安安地到代王的封地做王太后,她唯一的亲弟弟薄昭应该也一路跟随着来到了代地。

刘恒在代地不搞形象工程,他重视农业,体恤百姓,颇得佳名。吕后归西,刘邦的旧臣们联合之前被打压的刘氏势力,迅速平定了诸吕,这些派系经过激烈讨论达成共识,一致同意拥戴为人仁厚且母族势力不彰的刘恒为帝。使者到达代国传递这个消息时,代国朝臣大多数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刘恒决定派人到长安城打听虚实,这个重任就落到其舅舅薄昭身上。薄昭打探了一番之后认为是真的,就回到代国给刘恒汇报,刘恒于是就放心地向首都进发。

等刘恒坐稳了皇位之后,已经成为车骑将军的薄昭又奉命回代国迎接薄太后到首都。这种基于血缘的信任真不是一般人能获得的。

(三)

文帝生性比较和善,而且总觉得自己是被推举成为皇帝的,根基不那么牢固,因此在即位初期,特别注意展现自己仁爱之心。

他登基没多久,就昭告大臣们要取消连坐之法:“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

大臣们自然是巴不得取消连坐这种酷刑,因此客套了一番就谢主隆恩了。大家慢慢打心眼里觉得文帝这位主子不错,不是那种狠人,惊惧之心逐渐就小了很多。

文帝还比较能听得进去别人的劝诫,注意维护帝国法律的尊严。这一点在张释之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张释之做了十年郎官之后,得大臣袁盎举荐,当了文帝的贴身文字秘书(谒者仆射),由于几件事处置得非常有原则,得到文帝的赏识,一路升迁做到了廷尉这个重职,负责司法工作。

一次,文帝出巡,途中突然从桥下跑出一个人,使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吓,卫士们很快就捉住这个人,并将其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讯处置。张释之一番审讯调查之后,认为应对此人处以罚金——就是只罚款,连分都不扣。处罚结果报给文帝之后,文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说此人差点让我的车驾翻了,怎么可能就光罚款?张释之说: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意思是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我要是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如果当时卫士们当场将其杀死也就罢了,可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处置,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假如稍一偏失,那么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就手足无措了?所以我只能这么判。

文帝沉吟半天,认为张释之说的有道理。

还有一次,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张释之建议判处其死刑。而文帝认为这是应该族灭的大罪,于是大发雷霆将张释之训斥一顿,张释之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假如有人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那万一日后有人挖了高祖的陵上一捧土,又该用什么刑罚处置呢?

文帝无言以对,后来也就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和大多数皇帝一样,文帝也有不少时候想由着性子来,只不过和多数皇帝不一样的是,文帝往往还能听进去那些逆耳忠言。

(四)

文帝比较注重听别人的劝告,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做事不果断,容易思前想后。而这种特点在对待淮南历王刘长身上体现得很突出,文帝一直标榜的法治精神被遮盖得几乎看不见了。

刘长是文帝异母幼弟,文帝即位后,淮南王自以为和皇帝最亲,骄蹇非常,目中无法,时常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而文帝这个时候就不给大臣们批讲依法治国了,觉得这是自己小弟,“常宽赦之”。

可惜文帝的娇惯让刘长愈发骄横,以至于发展到要勾结外族谋反的地步。文帝六年,刘长还没来得及谋反,就被朝廷擒获。群臣纷纷上书说这是大罪,至少也得“弃市”,就是当街杀头。文帝不忍心,一方面“赦其罪,废勿王”,另一方面又顾及到大臣们的情绪,准备将刘长流放到蜀地一段时间杀杀他锐气。袁盎说这样不妥,淮南王性格刚烈,遭受这种处罚后很有可能会受不了羞辱而觅死,到时候皇帝您就要背负假仁假义的骂名了。文帝不听,说没事儿,我把这个小老弟流放一阵子就将其重新召回到首都。结果刘长流放途中真就绝食而死,文帝得知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之后一直为此闷闷不乐,总觉得天下人认为是自己容不下弟弟。

(五)

文帝对舅舅薄昭看起来不如对弟弟刘长用心。

薄昭在文帝即位后,成为满朝文武攀附的目标人物,而薄昭本人应该是没有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很快就放松了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提升,骄奢淫逸的事儿应该是做了不少。连当朝重臣周勃因事下狱之时,都只能通过贿赂薄昭的途径才得以脱险。

文帝对这位舅舅估计也是日益不满。

薄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竟然杀了朝廷的使者,这个罪行几乎和谋反无异。文帝内心深处希望处死薄昭,但无论如何也得给太后留点面子,于是就派大臣会见薄昭,暗示薄昭自尽,这样大家脸上都好看。结果薄昭不从,估计是心存幻想。

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于是这位汉文帝刘恒苦思冥想,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派一众大臣前往薄昭府中,穿着丧服围着薄昭哭丧。这种羞辱与杀机一下子让薄昭万念俱灰,只得自杀了事。

万户侯薄昭之死与汉文帝的法治建设之路(万户侯薄昭之死与汉文帝的法治建设之路)(2)

君臣众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六)

汉文帝刘恒得到了后世很多人的称许,毫无疑问算是一位有道明君,但在处置其舅舅这件事上,他被诟病很多。有人就认为,文帝既然能听从周勃等人劝说,给自己皇后的两位弟弟物色优秀教师进行教育与监督,为何就不能同样早点找人教导自己的舅舅遵纪守法低调做人?

然而,处于皇帝之位,在那么多忽悠糊弄的声音中,想要每一件事都能有好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文帝觉得斩手斩足这种肉刑过于残忍,提出要用笞刑代替肉刑,其出发点挺好,想给犯错误的人以改过自新之机会,然而执行中,很多原本应受割鼻斩脚之刑的人尚能保住一条命,结果在新政之下却被活活打死了。

看来,真正合理的法治应该是基于真正的民主之上,而在古时之君王专制之下很难有法治立足之地。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