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通教育书籍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精华分享

朱永通教育书籍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精华分享(1)

教育工作者读点什么样的书好?

如果让我推荐,首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夏书系”。毫不夸张地说,这是高品质教育类书籍的代名词。

已经记不清自己看过多少本“大夏书系”的书了,总体的感觉是:从来不会失望,无论开卷前的期望值有多么高。

2007年,看过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深深为书中一篇篇闪烁着独立思想之光的教育随笔所震撼。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再没有读到过让人酣畅淋漓的文字了。

直到最近捧起朱永通老师的这本《教育的细节》。

如果说吴非老师是教育界的“硬骨头”的话,朱永通老师就可以说是教育界的“清醒剂”。

他是福建东山岛人,现居厦门。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教师月刊》首席记者、编辑。与这些身份相比,有两个“头衔”更能体现出他的风格:

独立教育研究者,教师阅读推广人。

朱老师博览群书,有着令人钦佩的不断开拓学习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一些细节所阐发的直知卓见。

用给本书作序的陈心想老师的话来说:

“这些文字的背后有一个支撑力量,我以为是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以及对教育的敬畏和关怀。在这个时代,谈理想和信仰大概是许多人不屑的。而就是这一点的理想和信仰,并发着无比的力量,照耀着前方的路。从与永通多年接触和交流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力量。因之,在他的文字里,不时会有对他曾经接触的某些教育官员和教师的不良言行的批评,永通虽并提名,当事人看到了肯定知道说的是自己,大抵是会不悦的。但为了揭示这些问题和现象,永通并非避讳不谈,这需要相当的勇气。”

与另外作序的周国平、张文质、陈大伟相比,陈老师的这篇序更为中肯。他指出了朱永通老师最为可贵的特点:勇气。

毋庸讳言,如今的教育界,有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太多只打官腔不务专业的机会主义者,有太多昏昏噩噩奴性十足的跟风主义者,唯独缺少像朱永通老师这样思想敏锐、敢于直言的理想主义者。

不能因为身处其中,就对里面的问题视而不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许正是朱老师这本著作的本意。

批评,也是一种热爱。

一边读,一边分享印象深刻的一些精华片段,这是第三辑:“一厘米之变”里的重点内容。

朱永通教育书籍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精华分享(2)

每周让学生到一个“陌生”的座位去坐,符合成长中的孩子追“新”的心理机制。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新”的座位无形中构成的适度刺激,暗合了人的炫耀本能,它可以激发出人潜在的正向能量。

教育虽然难有一劳永逸的方略,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则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育最大的失败,莫过于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做好每一个细节,从而达到呵护人性的目的。

——《润泽的座位》

朱永通教育书籍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精华分享(3)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

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近乎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所以,古人慨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的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他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

未经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建立联系的教育,不仅苍白,而且有害无益。

——《一厘米之变》

朱永通教育书籍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精华分享(4)

林心明始终对教师搞有偿家教和学生托管、寄养说“不”,他的理由很“迂腐”,却切合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师应该努力成为精神世界丰富的群体,不能整天在物欲的洪流中翻滚。”

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缝隙间做一些微小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然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因此,那些穿越世俗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

在几乎不可改变的环境中,人为了更有安全感地生存,不得不在媚俗中任由人性萎缩。

在一切几乎皆被异化的时代境况下,教师应努力挣脱“我不过也是时代的受害者”的惯性思维,葆有职业的良知,对各种有可能污染职业并使之蒙羞的行为说“不”,让自己站立在职业的荣光之中。

人性的觉醒始于对强权的拒绝,也始于对日常看似平常的教育细节的谨慎和坚守。

——《拒绝声,多么美》

朱永通教育书籍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精华分享(5)

眼下打着各种旗号的×××教育,罕见能自成流派,倒纷纷成了利益江湖的盟主,比的是吆喝声,而非面对真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柔美的教育”的真谛是:美好人性顺其自然地成长,胜过世间任何外在于生命的权力和财富,教育本质上是柔美的,每一个像花一样自然成长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敬和祝福。

回到现实中的教育,所谓柔美的教育,有两个简单而又基本的标准。

一曰,教育的钝感,即自觉独立于时代潮流之外,对外在于生命的权力和金钱有一定的钝感力,这是教育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免疫系统。

学校绝非奴化的场所,应把所有的精气神放到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的工作中,这才是柔美的教育应有之义。

二曰,教育的敏感,教育者的目光是对人性的深情注视,能敏锐地捕捉到人性深处的需求和疼痛,并给予无限的呵护和体贴,它直接关乎教育的本质,让教育像教育一样柔美的发生。

教育者看似习以为常的各种行为,无不与教育血肉相连,因为他将构成学生的内心生活——他们的精神面相,丝丝缕缕皆来自他们受过的教育。

教育之道:人格为根,师生为本。

——《柔美的教育》

朱永通教育书籍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精华分享(6)

不管学校把理念提炼得再好,把“文化”布置得再妙,只要无法把他们融化到日常的教育行为中,离好教育的距离就还远着呢。

一所学校的文化个性,是由那些看得见的教育行为累积而成的。为什么那么多研究教育的专家,给一线的校长、老师们做培训,虽非隔行,却往往给他们“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原因很简单,他们更多地在新鲜上市的概念、术语乃至“真理”上动脑筋,而非始终用饱含善意的目光透过一个又一个日常的教育行为,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在专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各种外在力量的牵引下,许多学校的教育行为不断地偏离轨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目中无人的教育文化。

当下教育文化生态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育的随意性。我们的教育深中实用主义的毒,忽略了太多看似无用的好东西,比如规则教育。二是教育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即没有了对他人情感及感受的尊重和关心。比如动辄使用的惩罚。

目中有人的教育文化,绝非像有些人所理解的“没有任何约束、放任自由”。就迟到问题而言,所谓目中有人,至少包含以下两个内涵:一是在有稳定规则的前提下,对迟到学生的教育行为应具有教育性,比如让学生学会尊重规则,学会承担,有相应的抗挫心态和能力。二是采取让学生认同的教育行为,比如制定惩罚迟到学生的措施,让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制定出来,比如领取志愿服务卡,写一篇短小的随笔,在班会课上做一次三分钟的演讲或下午放学后到操场跑几圈步等。

好的教育,要的是教育文化观念的转型,唯有如此,学校的诸多教育行为,才有可能回到目中有人的轨道上。学校是一个讲爱的地方,首先要给孩子安全感和爱的示范,善待迟到的同学,表达的是对身边的人真正的爱和包容。

——《自迟到看教育文化》

朱永通教育书籍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精华分享(7)

探索人性奥秘,擦亮教育底色,记录成长经历,分享读写心得。欢迎关注湖底浮萍2018,一起交流,共同提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