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溺于理而不达于事(管建强吾日)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是无数教师的辛勤培育,播种下青年人求学成才的种子;正是无数教师的默默耕耘,放飞了青年人奋勇前进的梦想。近期,我们专访了荣获2017年度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称号的一批优秀教师们,听听他们的教书育人故事。本期,让我们走进国际法学院管建强教授

盖溺于理而不达于事(管建强吾日)(1)

管建强在模拟法庭

“国际公法”课结束后,我们在教室里见到了管建强教授。他一边兴奋地向我们展示手机上“新鲜出炉”的学生课堂辩论视频,一边热情地为我们解说,骄傲之色溢于言表。这样的管建强,与那个严肃认真、颇具师者风范和学者气质的国际法学者是如此不同,又是如此相似——一样的热忱,一样的担当。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那颗温暖而正义的心。

师者:传道授业,严谨创新

从1983年进入华政学习法律开始,管建强在法律道路上已经走过35年。从日本归来后,为了为国内法学教育添一份力,管建强选择继续从事教师行业,在学术环境下,不仅能潜心研究,也能为法律界输出更多人才。不论身份如何,管建强都感到身上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对于社会的不公,他是侠义心肠;对于学生的培养,他亦尽心尽力。

作为曾经的华政学子,岁月变迁,变的是越来越宽敞明亮的教室,不变的是一样求知若渴的学生。管建强始终坚持,大学要培养能够研究问题、独立思考的人。所以,他在课堂中尽力尝试着另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课堂辩论赛。

本学期,管建强教授的“国际公法”课一共有16周,他将授课时间做了不一样的分配:前六周以老师授课为主,自第七周开始,每周分两个课时在明法楼西楼模拟法庭举办两场辩论赛。辩题聚焦国际热点,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讨论。

盖溺于理而不达于事(管建强吾日)(2)

盖溺于理而不达于事(管建强吾日)(3)

学生辩论

管建强对于“课堂辩论赛”的安排十分严谨:每场辩论赛有八名选手参赛,除了他自己,还安排一至两名学生做评委委员,赛制严格按照全国标准辩论赛规定执行,每场辩论赛都有视频资料保存,每场比赛结束后都要进行评分、评委点评和法理分析。

由学生查资料,以国际法逻辑思维进行辩论,最后由授课老师做深入的法理解析,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便于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思辨、口才等能力。辩论赛辩题均为当今国际法领域中颇具前沿性的问题,如“朝鲜是否享有核武器研制权”等。这一方式一直激励着学生积极学习、深入思考、关注国际大事。

管建强颇有心得:“每个人的表现好不好都是能看出来的。不是能说会道就一定赢,还要看你能不能随机应变、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我们要培养的是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他给我们展示了他的记录本,每个学生的表现在上面都有详细记录。“录视频是为了给他们留个纪念,让他们若干年后可以看看自己当年辩论时的风采。”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侠者:身体力行,执法仗义

路见不平,执法相助。管建强不仅用笔捍卫社会公正,也躬自实践,用法律武器维护社会正义。

2004年5月下旬,我校一位国际法本科大四女生在学校附近的饭店就餐时,因食物有异味与餐厅老板娘理论,却遭老板娘儿子殴打。事发后,警方却将此事定性为“互殴”,甚至强行以“调解”方式处理此案,一时间引起华政师生的强烈愤慨。这时,管建强委托学生在当时公共的华政BBS网络(Usky)上做了一个签名链接,发出呼吁主管部门严肃处理此事的签名活动,众人纷纷响应。在署名文件送至警察局后不久,肇事者被行政拘留并对受害者进行了民事赔偿。

盖溺于理而不达于事(管建强吾日)(4)

下课后学生积极向管建强请教

在管建强心里,老师不仅应该为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用自身的行动影响学生。“关心国家、关爱社会不应该是两个简单的词语,应该是每一名法律人时刻谨记的信念,为了社会、国家,应该有‘敢担别人不敢承担之责任’的气魄,把这样的担当传递下去,社会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除了学术知识,管建强也一直致力于培养学子情怀。“吾日‘四省’吾身,四曰:‘义不担乎?’”管建强认为,不论今后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把“承担社会道义”这几个字存于心中。作为一名法律人,就要为国家的民主法治做出努力;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就要有去建设国家的广大胸怀。

学者:以法为弓,以笔为箭

作为一名在学术界拥有一定声望,在国际社会也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管建强始终追求自己的每一篇论文均有某种程度的学术创新。

“国际法的学者应该关心国际形势,胸中有担当,心中有格局。”管建强如是说。他的很多专著都可谓十年磨一剑,用心写就,尽显了国际法人的情怀,学术价值而言也非同小可。2017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中,就有专家专门就管建强所写著作进行评述,认为“该中文专著很值得翻译成英文和日文”。

盖溺于理而不达于事(管建强吾日)(5)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所写论文《论日本政府架空、废弃和平宪法的法律缺陷》(《法学评论》2014年11月)成为中国国际法学会官网“论文推荐”栏目中的首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享有管辖权的新论证》(《法学评论》2015年7月)用实证研究有力驳斥了一直具有争议的研究问题,颇具创新性等等。这些都印证着管建强雄厚的学术科研实力,也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国际法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承担社会道义”六个字,深深地沉淀在管建强的血液当中,他不仅言传给一届又一届华政学子,更用一生躬亲力行。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迎评促建创一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