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赵妍

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王琮、富梦瑶)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非凡成就。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良好实践是全球借鉴和参考的样本。

近期,中国相继颁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表示,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为减污降碳、保护生物多样性制定了一系列顶层制度设计。“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和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国家宪法,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为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顶层制度设计。”

涂瑞和指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从最初的参加者、跟随者,逐渐转变成为贡献者和引领者。他表示,主席倡导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共同应对环境危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良好实践可以与国际社会分享,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主席倡导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利于推动全球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更安全地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世界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这三大危机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与联合国所倡导的包容、公平、可持续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高度契合。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良好实践,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2)

2021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在云南昆明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

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3)

2021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出席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修复我们的地球

涂瑞和在采访中说,中国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纳入相关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发布并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同时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采集、运输、交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广泛开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取得了许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的成功经验。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召开,此次活动发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倡议。涂瑞和表示,中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通过举办这样的全球性大会,中国向国际社会宣示了坚持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的意愿和形象,同时向各国展示了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取得的成就。“《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召开,领导人峰会和会议通过的《昆明宣言》强化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治意愿。中国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筹资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全球树立了榜样,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信心。同时向各国展示了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就,分享了‘生态文明’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实践以及典型示范的案例。”

涂瑞和指出,1973年至今,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多个领域展开积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为保护全球环境贡献力量。涂瑞和同时强调,面对全球环境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精神。“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三大全球环境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都不能置身事外,无论其实力多么强大,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组成小集团,也无力独自应对区域和全球环境问题。因此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坚持多边主义精神和国际合作,采取方向和目标一致的行动去扭转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