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

小时候,历史就是过去的故事。

傍晚时分,柴火旁,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其他长辈讲故事

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1)

柴火旁烤火聊天是儿时的美好回忆

有这样的神话故事:“一个巨人,拿着个斧子,在一个蛋里面睡觉。有一天醒了,觉得烦闷,便一斧把蛋劈成了两半。头顶着上面,脚踩着下面,用力撑开了来,于是上去的叫做天,下面的叫做地。后来,这个巨人举着累了,就抓来个大乌龟,用它的四只脚顶住了天和地的四个方位,让蛋再也合不拢了。”

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2)

盘古开天地

更多的是讲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当年你太姥爷,功夫了得,打起架来,几个人近不得身。后来,日本鬼子来了,你太姥爷跟他们做对,被打伤,英年早逝。爷爷年轻的时候不懂事,等懂事的时候,日本鬼子已经走了,那时候毛主席带领我们搞建设,上义工修堤修水库挣工分。好是好,就是后来困难,饭都吃不饱,受了不少罪。你们吃饭要吃光,不要浪费粮食。现在条件好了,起码能吃饱饭了,吃饭要快,要是赶上吃大锅饭那时候,你这样慢吞吞的,都吃不到一顿饱饭。”

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3)

汉白玉浮雕:抗战

就像这样,讲的时候免不得还得批评教育一下。那时候,历史对于我们来讲可能就是故事,只觉得新奇和有趣,经常缠着他们问,“还有嘛,还有嘛?”

上学后,历史就是那会背了,但是又好像完全没有读懂的历史书。

依然记得刚学历史那会儿,学历史都是早读时候大声朗诵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有了什么成果,总结。背好了,考试自然容易过一些,过后可能也就没什么感觉了,好似那语文课本的朗读并背诵一样。后面,看了些杂书,也听了些什么道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忘记过去就是背叛历史”等等。只是隐隐觉得,历史是很重要的,不光要记住,也能帮助我们理解现在。因为长期以来学习历史的习惯,觉得历史浩瀚又难记还很枯燥,虽然觉得重要,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重要,怎么样才能发挥他的重要性。反而开始对余杰,柏杨等一些怼天怼地怼国家怼社会怼人的作者的书更感兴趣,觉得不读他们就没有批判性,没有自我意识。直到后来,我又读到了鲁迅先生的书。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批判作品也是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在里面的,有的批判是泄愤、是憎恶、是打倒一切,有的批判是呐喊、是悲天悯人、是想打破绝望给人指一条希望之路的。

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4)

改版后的历史教材封面

看了些书,知道了些道理,还是很消极,不知道有什么用,可能是看的书还不够多,不够全面,不理解书里的知识和实践生活的联系。

那历史呢,是不是也是一样?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一部二十四史,写符瑞、迷信的文字,就占了不少,各朝各代的史书里都有像《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里,都写了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又写了刘邦藏身的地方上面常有云气,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鬼话。每一部史书,都是由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封建社会有一条“为尊者讳”的伦理道德标准,皇帝或父亲的恶行,或是隐而不书,或是把责任推给臣下或他人。洋洋四千万言的二十四史,写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将相,人民群众的生产情形、生活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写了些,也是笼统地一笔带过,目的是谈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有的更被歪曲地写了进去,如农民反压迫、剥削的斗争,一律被骂成十恶不赦的“匪”、“贼”、“逆”。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的。

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评论,要一分为二。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进步作用,要肯定。”

——节选自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史著作和历史人物谈话》1975年

那这样的历史还要不要读,毛主席也给了他的意见:“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所以历史应该怎么读,先去了解历史,再去分析批判,然后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把没有颠倒的历史总结归纳出来,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5)

马克思谈“权利”和“义务”

这里我们一定有疑惑,我们怎么知道哪些历史是颠倒的,哪些没有颠倒呢,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就正确地掌握并理解了历史呢?

在生活中,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在讨论一个事件时,常有不一样的表现。

有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主要当观众或复述别人的观点,当观众时面带微笑,偶尔捧哏一下,复述别人的观点时情绪高昂,能看出来他是很认同这个观点的。他很少表露自己的想法,通常表露时也是我觉得某某说得对,这个说得好之类的。

有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没有系统的思路,同时担心自己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所以轻易不开口,偶尔接接话,有时不得不说一下的时候,又很谨慎,不能旗帜鲜明、言辞灼灼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常说完后还得心虚一下。

有的人,有自己的观点,也有系统的论证,经常高谈阔论,侃侃而谈,但是比较难接受反对和质疑。遇到同类人时,往往在讨论过程中,为了争输赢而争论。赢了输了都是面红耳赤,像饮酒了一般。

极少数人,既有自己的观点和系统论证,又能快速理解别人的想法,并有理有利有节地去讨论,同时把自己的观点及论证进一步完善,水平极高。

毛主席的《实践论》中,对真理的获取方式有过极好的论述:“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所以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读历史也是一样,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对历史的理解也是有局限的,要大胆地总结,同时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在学习,总结,再学习,再总结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认知和理解。

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6)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出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说到历史,自然离不开谈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对历史基本问题的不同解释方法,又形成了两种完全对立的历史观,即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主观唯心主义)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客观唯心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主张英雄造时势,推崇“英雄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主张时势造英雄,推崇“人民史观”。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了解得不多,目前很难去谈。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我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的,可以谈一谈。

首先,“英雄史观”这个词我认为不太准确,了解中国历史的都知道,我们历史记录中,有建立伟业、名垂千史的人,也有罄竹难书、遗臭万年的人,这两类人是常见于史书的,都对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并推动了社会历史发展。难道都是英雄?

我认为“枭雄史观”这个词更为贴切。枭雄,读音xiāo xióng,意思是骁悍雄杰、有雄才谋略之人,多指强横而有野心之人。他们通常能力强,不达目的不罢休,容易做出比较有影响力的事情。这里的枭雄一词,应当是中意词,不褒不贬。

同时,“人民史观”并不反对英雄,英雄不是天生的,我们有天生能力较强的人,但是英雄绝对不是天生的。英雄是从人民中间走出来的,他即是一个能力极强的人(他的能力通常是通过《实践论》中提到的认识、实践循环往复的方法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又是一个极富理想主义精神的人(他的理想主义不同之处在于不是他实现了理想,而是他把理想实现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瞿恩教官有说过:“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理想主义,一种是‘我实现了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而得以实现’”)。

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7)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者:毛泽东

所以英雄是什么,英雄是人民优秀品质的集合体。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偏离了这个,他就不能叫做英雄。

那英雄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英雄通常掌握了至少部分真理。但是真理是从认知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提升而掌握的。一个人的实践经历和经验通常是有限的,所以才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获取认知,行路获取实践经验,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实践检验,从而掌握真理,这是第一步。带领人民,引导人民,组织人民,为人民服务,这是第二步。这两步的循环往复,就能实现毛主席“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期许,就会有更多的英雄出现在中国,人人可以成为英雄,英雄属于人民的理想时代就会到来。

我是认可人民史观的。

写到这里,我尝试以我目前的认知去讲一讲,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和读懂历史。

历史是前人认知和实践的总和,是宝贵的财富。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在前人的肩膀上认知世界,这就是传承。正确地理解了历史,我们才能更容易从历史中找到克服现在困难的力量;正确地理解了历史,我们才能更科学地推断出美好未来的方向。所以我们认定中国历史是连续没有间断的,所以我们说:“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200年前我们是东方沉睡的狮子,我们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是不断成长的中华民族,是延续传承了几千年,还会一直延续传承下去的中华民族。

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8)

国家图书馆

历史是工具。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立场,会选择性地了解和宣传历史事件和历史观。新朝写旧朝,多半是不好的;着笔写敌人,写坏不写好;新人说旧人,难见有好话。这是人的一般性,趋利而避害。所以学历史,要知晓立场批判着学习,同时一分为二,既要认识到积极的一面,也要认识到消极的一面。讲积极的一面,是要和坏分子做斗争;讲消极的一面,是要警醒自己。学习了以后,在生活实践中去运用,去练习,把从过往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结论现代化,使之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实践要求并升华完善。

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9)

鉴古知今

所以,学习历史和生活实践的结合是学会历史的关键,一切了解和学习过去的行为,都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和预测并规划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共勉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