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

最近关于“娘炮”话题的讨论和争论很多,甚至官媒都围绕相关观点开始“打架”,我想,不管怎么说,有讨论总是好的,说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包容,意识形态也不再是是“一边倒”,我相信真理会越辩越明,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娘炮”一般指男性的举止、行为和形象过于女性化。但是,到底什么是女性化呢?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举止和形象的喜好上真的有那么多天然的泾渭分明的区别吗?那些被认为“娘炮”的男性,他们的哪些行为或形象真的是只有女性才能独有的吗?

我不想直接去回答这些问题,也不想给你灌输我理解和我以为的正确答案。但我想带你去回顾一下几个东西的历史,看你能否在回顾过去的过程中受到些启发。那些东西在现代社会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属于女性的东西,非常有趣,其实在以前都是男性的最爱。

男人曾经也为粉色着迷

现在大部分人都会认为粉色是很女性化的颜色,代表甜美、纯真和可爱,蓝色才是属于男性的色彩,但其实在20世纪中叶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粉色都是更受男性青睐的,用来衬托男性的血气方刚,代表着强壮和坚定的意志。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1)

在古代,人们一般通过植物、动物和矿物提取颜料,颜料非常珍贵,颜色纯正的染料往往价格高昂(比如从海螺的腺体中研磨制成的泰尔紫,12,000个海螺仅能采集1.4克),印染技术也不发达,生产和印染工艺繁复,因此鲜艳纯正的颜色只有权贵阶层才穿得起。普通民众的服饰通常是植物染料染成的灰色和褐色,而且很容易褪色。

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靓丽的颜色才是漂亮的,粉色和其他鲜艳的颜色一样,成了阶级的象征之一。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2)

我们去看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会发现,粉色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颜色,画家把最华丽的粉红色用于耶稣、天使的身上。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3)

在 1729 年,天主教教会宣布将粉红色作为礼拜仪式的色彩,神职人员在基督降临节期间的第三个星期日和斋期的第三个星期日要穿上粉色的外套以表庄重。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4)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欧洲四处征战的军人的军装都以红粉色系为主,很多军队的军服都装饰了不少粉色,拿破仑的粉红色军团更是赫赫有名。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5)

1856 年,英国皇家化学学院研究员珀金(W·H·Perkin)在制作奎宁的实验当意外合成了化学染料苯胺紫,揭开了合成染料工业的开端。合成染料、色彩华丽、不易褪色,且价格便宜,因此很快风靡世界,使得曾经金贵的只有贵族用得起的颜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6)

尽管染料工业使得艳丽的色彩不再是贵族的特权,但男人们对粉色的喜爱一点也没有减少。19世纪,英国两所贵族男校(伊顿公学和威斯敏斯特公学)都想用粉色作为学校的代表颜色,为此两所学校的赛艇队专门举行了赛艇比赛争夺使用粉色的资格,结果威斯敏斯特获胜。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7)

在诞生于20世纪初的环意大利自行车赛中,每天成绩第一的选手都会穿上粉色领骑衫,他们认为粉色象征着速度和张扬,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8)

那粉色是从什么时候起成为女性的专属色的呢,这要从20世纪初的婴儿服装说起。那时,人们制造出耐洗无毒的染料,婴儿的衣服也开始变得有色彩,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婴儿服装的色彩规则有不同的看法,比利时和英国的很多地方认为粉色适合男孩,而法国人认为粉色适合女孩,德国天主教地区认为蓝色适合男孩。虽然口径还不统一,粉色适合女孩蓝色适合男孩的言论开始抬头。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9)

20世纪中叶,美国婴儿潮爆发,销售婴儿服装的百货公司为了赢得竞争,就婴儿服装的颜色展开了激烈的“颜色之争”,众多有实力的百货公司推崇并宣扬女婴应该穿粉色、男婴应该穿蓝色,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下,很多就慢慢接受了这一全新的设定。

之后,商业营销一次次加深女性与粉色的连接。1955年道奇汽车推出了专门为女性设计的粉白相间的新车La Femme;1957年奥黛丽·赫本在电影《甜姐(thinkpink)》的粉红造型引起了一股女性粉色浪潮。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10)

80年代女性对粉色的喜爱有所降温,90年代发起的全球性乳腺癌防治运动,用粉色丝带再一次把粉色和女性绑在了一起。到现代社会,粉色属于女性的观点就开始根深蒂固了。

高跟鞋是给男人发明的

中世纪欧洲的脏乱差是不用再多形容的,那时的街道到处是人和马的排泄物,为了防止弄脏衣物,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贵族喜欢穿一种高底鞋,由于穿上高底鞋不方便走路,不方便劳作,往往还需要有仆人搀扶,因此高底鞋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高度越高代表身份越高。但那时的高底鞋与现代的高跟鞋还是有较大区别。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11)

古代人一直很重视骑兵,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骑马的时候穿厚跟的马靴能更好的控制马。后来,波斯人发明了一种后跟隆起的专门用来骑马的高跟鞋,据说,这种高跟鞋可以勾住马镫,让人在骑马时更容易保持平衡,当然另一方面也能减轻马粪带来的困扰。这种高跟鞋与现代的高跟鞋样子就比较接近了,那时候的高跟鞋是男士专属,高级军官的最爱。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12)

16世纪,高跟鞋传入欧洲。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将它进行了改造,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真正的高跟鞋。路易十四个子不高,据说只有154CM,为了更匹配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叫宫廷鞋匠在他的鞋子脚跟处垫上后跟,为了更显尊贵,他还把鞋跟染成了红色。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13)

路易十四常常在凡尔赛宫举办宫廷舞会,邀请王公贵族参加,他的高跟鞋也通过参加的舞会的王公大臣、贵族和情妇们传播到了欧洲各地,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标准。那时,高跟鞋在欧洲变得非常流行,贵族的男性除了靴子之外,另一常见鞋子就是饰有缎带、蔷薇花的高跟鞋,女性也同样流行穿高跟鞋。大家都穿上了高跟鞋,自己的优越感就无法体现了,因此,1680年前后,路易十四下令,只有贵族和宫廷人员才可以穿高跟鞋,只有王室成员才能穿“高的”和“最漂亮”的高跟鞋,这一时期的高跟鞋多为浅腰半高跟,鞋面上镂刻着花纹装饰,鞋口上有饰带和花结,造型玲珑华美。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14)

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启,人们开始厌倦了享乐奢靡的风气,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男子们不再佩戴珠宝首饰,不再穿着颜色靓丽惹眼的服装,而开始追求简便、朴素、更符合其性别的装扮,越来越多男子放弃了高跟鞋。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仍然穿高跟鞋的男性还会受到歧视,所以到40年代左右基本上就没有男性再穿高跟鞋,女性鞋跟高度也越变越低,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女性的脚上也已经难觅高跟鞋的踪迹。

19世纪中叶,人们开始把高跟鞋跟“性感”联系起来,它又在女性穿戴文化中卷土重来。到十九世纪后期,黄铜鞋跟开始出现,可以支撑更高的高跟鞋。也是在这个时期,经典的女式船形高跟鞋出现了。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15)

二战之后,时装品牌创始人克里斯汀·迪奥在传统法国高跟鞋的风格款式基础上,提升了船鞋的鞋跟高度以使它们更加华丽。著名鞋子设计师罗杰·维威耶曾经为迪奥工作,他用改良的塑料造出一个细高跟,这种细高跟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得到了大众好评。

从此,高跟鞋成为性感的代名词,成为时尚女性的选择。

紧身打底裤曾是男性专属

中世纪晚期以前,受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影响,人们认为露出肢体和皮肤、或者身着过于修身的衣服是一种不体面、甚至不被允许的行为,因此,人们普遍的穿着都是直线剪裁,宽大,颜色偏黯淡的一体式长袍,男女服饰样式相差不大。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16)

13世纪后期,随着外来势力的入侵和教权王权的不断斗争,基督教对人们的控制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弛,加上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这一时期男性的服饰开始出现上下装分离,男性流行服饰的样式也出现了较大变化。男人们喜欢穿着从军装铠甲样式转变过来的棉甲,这种棉甲较为贴身,特意加宽的肩部和收窄的腰部能展示男性英武的外形。而此时男人的下装,便是从军队传来的改良版“肖斯”(Chausses)。“肖斯”本是十字军时期供士兵使用的由纯丝织物做成的袜子,被越改越长一直延伸到腰部变成了连袜裤,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紧身打底裤就出现了。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17)

到14世纪,女装男装开始出现分化,女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特色,女性的上衣越来越紧,而下裙则越来越宽大。这一时期,紧身裤是只有男性才能穿的,1431年,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被宗教裁判烧死,其罪名之一就是她穿了当时只有男性才允许穿着的紧身裤。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18)

15世纪的紧身裤袜都是手工编织,材质以羊毛为主,穿起来很贴身。当时的手工编织业是热门行业,针织活是标准男性专属的活,当时编织行会严格规范编织业的性别,只招收男性学徒,直到15世纪晚期,才慢慢允许女性学习和使用编织技艺。

16世纪出现了针织机,可以制造出更紧的紧身裤,其中羊毛质地的由平民穿着,贵族则穿丝绸质地。这一时期的紧身裤前裆部有一个布兜袋叫科多布斯(Codpiece),里面塞满棉花等填充物以凸显男性特征。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19)

后来紧身裤进一步进化,分离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进化成了半截裤(haut de chausses),而下半部分变成了长筒袜(bas de chausses)。上半部分的半截裤每个国家流行的款式不一样,像法国、西班牙的半截裤很宽,里面会有填充物,圆鼓鼓的,德国的也很宽松,但没有填充物,还有传统紧身形的,有长度到膝盖的半截紧身裤,也有长到膝盖以下的长款紧身裤。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20)

当时正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王公贵族间盛行享乐奢靡之风,紧身裤的设计也越来越花哨,蓬松的灯笼短裤、装饰着蕾丝与蝴蝶结的长筒袜、尖头高跟鞋,装饰得花团锦簇,仿佛装饰越华丽,身份就越尊贵。以至于很多国家都颁布法令禁止奢华服饰,比如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曾多次颁布法案,对不同阶级人们的服装进行严格区分和限制。据说,这位亨利八世特别爱白色紧身裤袜、科多布斯(Codpiece)和尖头鞋。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21)

紧身裤流行了几百年,到18世纪初,欧洲贵族们穿着的紧身裤比曾经任何时代都紧身,直到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皇室开始衰落,那时,革命者自称为“sans-culottes”,法语中的意思是“不穿紧身短裤的人”,可见当时认为身着紧身短裤是统治阶级最显著的特征。此后,人们不再穿着华丽服饰,平民阶层的简便衣饰成为主流。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22)

20世纪初,女性开始被允许穿着裤子。此时,紧身裤袜和长筒袜也从古典贵族男性身上褪下之后,又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成为了女性时尚穿着。

1937年,杜邦公司发明了尼龙并推出了风靡至今的尼龙丝袜。直至今日,紧身裤、长筒袜、丝袜成为了典型的女性衣物。

化妆也曾是男性的心头好

人类化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的人类会使用天然的矿物如黄土、赭土等涂料涂在身上,用来展示战绩、证明身份、恐吓动物或者进行图腾和祭祀活动。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23)

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化妆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人用黑墨将眉毛画得更黑更粗,用孔雀石制作的青绿色粉末来涂抹眼睛,用黑色、绿色或灰色颜料画出超长的眼线,将脸涂成红色或深赭色,他们还会往身上涂抹油膏用来防晒。古埃及不分男女都迷恋化妆,当时的化妆品和饰品反映着人们的社会等级,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妆容和纹身都不一样。古埃及男女的头发通常都是剃光或剪得很短的,统治者们会用由人发、动物毛发和植物纤维制成的假发套来彰显权威和权势。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24)

古罗马男性会用植物、草根混合朱砂制成的红色颜料涂抹在脸颊和嘴唇上,以显得更有血色,用猪血和猪脂肪混合物当指甲油,用大麦面粉和黄油遮盖粉刺。为了遮盖头顶常见的斑秃,他们还会在头顶涂抹黑色或金色的染发剂,但当时的染发剂腐蚀性很强,男人们为此付出了中毒的代价。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25)

欧洲中世纪受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影响,男女都不重视化妆,追求自然美,很多国家都明令禁止化妆。

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定解放,当时不论男女都酷爱化妆,当时化妆有“三白、三黑、三红”原则,指皮肤白、手白、牙齿白,眉毛黑、眼线黑、睫毛黑,唇红、脸颊红、指甲红。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26)

男性们无比迷恋苍白脸色,他们用铅粉涂抹脸部,用水银提亮,甚至为了美白服用砷片或用砷水洗澡(铅、水银和砷都是毒性很强的物质,会对皮肤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男人们还用鸡蛋和蜂蜜混合物来做面膜、去皱纹,用碱水将头发漂成银白色,或是戴上假发,并用鼠尾草漂白牙齿。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叶,男性和女性一样化着浓妆。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27)

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开始渐渐恢复到更自然的妆容,男性则更注重表现挺拔的气概,在化妆上不再热衷。

中国古代的男性也流行美容和装饰自己。

《汉书·佞幸传》中载有:“孝惠时,郎侍中皆冠、贝带、傅脂粉。”汉代男子喜欢敷粉,汉惠帝的男侍们有“不敷粉不得上值”的规定。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28)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化妆之风盛行,那时的美男子形象是“肤如凝脂,唇赛点朱,面似月下白玉,腰如风中杨柳,口嘘兰麝,体溢芳香”,那时的男性不仅敷粉,还爱刮胡子、用胭脂、用香料、染头发。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29)

隋唐时期上层社会的名流盛行涂抹面脂、口脂,唐代皇帝还会在腊日把面脂、口脂赏赐给官员以示慰劳,唐高宗每次都会把中尚署上贡的口脂、面脂挑一些赐给他非常器重的“北门学士”。

宋代的士大夫喜好白面玉唇,还将从唐时期就开始流传的簪花习俗发扬光大,科举后,头顶乌纱并插鲜花,谓之“探花郎”。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30)

明代男子很重视自己的形象仪表,“三天一沐发,五天一沐浴”。明代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就爱用护肤品,《万历野获编》里的“士大夫华整”记录,张居正府上“膏泽脂香,早暮递进”。明代戏曲中常见小生穿着绣花的直身,色泽清雅艳丽,也是粉黛白脸。

亚洲娘炮文化的开始(从娘炮想到粉色)(31)

从清代起,男性化妆才被认为是异类,中国男性渐渐不再注重修饰装扮自己。

看了上面几段发展历程,不知道你是否有所感悟。很多人认为粉色、化妆、高跟鞋、紧身裤等东西天然就应该是属于女性的,女性就应该是甜美的、感性的、柔弱的,而男性就应该是粗糙的,理性的,坚强的。人们把一些物品设定为女性专属或男性专属,把一些性格特点划分为“女性气质”或“男性气质”。但这种人为的划定就一定是天然正确的吗?当然不是!男性当然可以化妆可以感性,女性也自然可以理性可以坚强,并没有所谓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只有个人的气质。那些人为的划分,都不过是由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性别教育和商业熏陶所导致的偏见。

大人们从小就让女孩子穿粉红色的衣服、住粉红色的公主房间、玩芭比娃娃,培养她们的安静乖巧,夸她们漂亮可爱;让男孩子穿蓝色的衣服、住蓝色的房间、玩机器人和汽车,培养他们的勇敢坚强,夸他们聪明帅气。孩子们知道,按照大人期望的样子做,就能讨他们喜欢,因此孩子们很快就学会并接受了这些潜规则。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这些规则一直被强化,把他们框定在社会对他们期望的框子里,大部分人对此深信不疑,根本意识不到框子的存在。偶尔有跳出框子的人(不管是有意识跳出的还是不小心跳出的),比如那些爱干净爱化妆、注重形象的男性,或那些特立独行、中性打扮的女性,大概率都会受到其他人的嘲笑和孤立,很多内心不够强大的人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只能又逃回框里。

很多我们平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天经地义,很多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我们认为的正确,不过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大家形成的一种思想共识而已。但是,环境是会变化的,曾经我们觉得好的正确的观念,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慢慢淘汰。因此,当碰到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事物时,希望大家不墨守成规,能用更开放更多元的眼光去看待。

感谢,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分工,让身不强体不壮的人们也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因为能养活自己,才有了说话的勇气和能力,因为能说话,更加促进了社会的包容和思想解放,因为社会更加包容,所以大家能在不影响他人的基础上较自由地选择自己所想所爱。(当然,很多人不过是被资本和媒体牵着鼻子走,根本不知道自己爱的到底是什么,这是另一件事了。)

庆幸,就目前能感受到的趋势来看,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往更包容更尊重个性的方向发展,这种滚滚向前的变化的力量不是某几个人或某些群体所能改变的,我们个体都不过是奔涌洪流中的一颗颗水滴而已。

最后,我还是想说,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不取决于他有多少所谓的男子气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也不取决于群体内有多少所谓的阳刚男儿。不管阴柔还是阳刚,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只要是勤劳、勇敢、坚强、好学、负责任、明是非,就是值得敬佩的好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