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影动心动 风动幡动心动

讨论一个六祖的事,风动,幡动,心动。

三个讲法都没有对错,只是认识境界上的差别。风与幡共振,是地籁;幡动之光与心共振,是天籁。天籁是人无法直接觉察到的,大脑直接输出了一个结果。我们知道神经细胞产生意识,只是一个理论模型,并没有直接觉察到心的“无”。

风与幡,风是有,幡静是无,幡动是风之子。

幡动与心,幡动是有,心静是无,心动是幡动之子。

事物发生的第一因是“无”,不是“有”。

心看到“有”,还可以不动吗?应该是可以的,佛说灭一切相,如如不动。

如果心只是觉察,而不动,那么就不能分别,不能说。一说,就掉到了地籁、人籁的境界,就会着相。这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是“不能说”,而是不可说,说出来的,就不是本体“幡动”,而是“有无相生”的结果。你知道的是第二因,说出来却变成了果。

我们普通人,一直是在果上打转。肚子饿了,这已经是果,肚子怎么变饿的,没有觉察。按照现代生理学的解释,是胃的空腹,发出一个信号,唤起饿感,感生欲。

所以老子说“少思寡欲”,要损之又损。如果,心能做到极致的虚静,一切的“有”,都能引起共振,而且能觉察到这种共振。

为什么这个“欲”会如此固执地生起呢?其逻辑是什么?

因为进化,因为能量守恒。

人一生下来就有漏洞,细胞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燃烧,你得从环境中偷点东西来补这个缺口。

如果说,得道之人能吸风饮露,直接获得天地之精华,那么得有一个前提:忘我。

人的基因让人学会了饥饿,当人的心能用在处理饥饿感时,觉察“天籁”的能力就被遮蔽了。当这一套趋利避害系统建立之后,能不断补上漏洞,人就忘了“先天童子功”,或者说退化了。用进废退,这就是进化的代价。

想像下,人类在刚刚开启智慧的时候,已经是存在欲望系统了,意识只是让欲望插上了翅膀。

广义上讲,反省、审视自我,是感悟道后的衍生。随着进化发展,心的“直感”一直在坠落。

科技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人工干预下,平常人能体验到“道境”,那将是演化的终极,游戏结束,原来是做了一场梦。

风动影动心动 风动幡动心动(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