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祭月习俗(祭月是在秋分还是在中秋)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中秋节有祭月习俗(祭月是在秋分还是在中秋)(1)

祭月,在我国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但是我们经常听到中秋祭月和秋分祭月的习俗,那么祭月到底在哪一天呢?

为什么要祭月?

古人为什么要祭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民俗学家徐艺乙告诉记者:“对月亮的崇拜是古人对自然崇拜的一部分。太阳和月亮分别在白天和黑夜带来光亮,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意思是,旭日从东方升起,月亮在西方出现,日月一阴一阳,昼夜长短不断变化,终而又始,循环反复使得天下和谐。《淮南子·天文训》里记载:“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这是说,太阳是阳类的主宰,月亮是阴类的根本。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中秋节有祭月习俗(祭月是在秋分还是在中秋)(2)

明朝杜堇的《祭月图》(局部)

“周朝的典籍中就有帝王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记载。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写的《国语》中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神明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这段话里虽然没有明确说秋分祭月,但古人大都认为‘朝日’就是在春分祭日,‘夕月’就是在秋分祭月。三国时韦昭注释《国语》,就明确说‘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也是说祭月是在秋分的傍晚。”文史作家侯印国说。

天子祭月有什么样的仪式呢?

据侯印国介绍,古代天子祭月有专门的场地空间。《礼记·祭义》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是用土石堆砌成台子,坎则是在地上挖出的大平坑,祭祀的时候也可以在坑中再设坛。显然,坛高起代表着阳,坎低陷象征着阴。

中秋节有祭月习俗(祭月是在秋分还是在中秋)(3)

薛金龙 摄

周天子祭月的仪式在《管子》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大致意思是:秋分时新粟成熟,天子此时应祭祀郊外,向西出国都一百三十八里立祭坛,穿白衣、戴白冕、插玉笏、带锡鉴(指青铜镜),吹奏乐曲,击打乐器,朝会诸侯卿大夫列士,安抚百姓,这就是祭月。“《管子》中提到祭月的祭品是猪,《史记·封禅书》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侯印国说。

祭月为什么在秋分?

为何选择秋分时祭祀月神,而不是其他日子呢?据徐艺乙介绍,春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日子,古人认为这两天祭祀日月有着特殊的意义。唐代柳宗元就说:“按礼,秋分夕月。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

“所谓‘阴魄’,本义就是阴气之类。古人认为,阴气太重会影响国家祥和与百姓的身体健康,而秋分时昼夜一样长,正午的时候阴气开始产生。所以朝廷要秋分日祭祀月亮,以保国泰民安。《明史·礼志》也有类似的记载:‘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春分阳气增多,秋分阴气增多,所以春分和秋分最适合祭日和祭月。”徐艺乙说。

明朝初期,朝廷在南京城东门外建造了朝日坛,西门外建造了夕月坛。嘉靖年间,在北京修建夕月坛,清代沿用。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中秋节有祭月习俗(祭月是在秋分还是在中秋)(4)

薛金龙 摄

为什么中秋也祭月?

据侯印国介绍,八月十五的祭月,其实是从秋分的祭祀流变而来。

中秋,原来有赏月的风俗。据《晋书》记载,早在晋代已经有泛江赏月之俗。到了唐朝,中秋赏月的风俗繁盛一时,《太平广记》里记载了唐玄宗在宫中赏月、夜游月宫的故事。到宋元明清时代,宫廷和民间的赏月活动已形成规模。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对东京汴梁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宵。”

侯印国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延续下来。而秋分日都是在农历八月里,但是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同,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所以古人有“笑他拜月不曾圆”的句子。而祭月无圆月则大为遗憾,渐渐地,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在宫廷,祭月虽然还在秋分,但在民间,祭月、赏月渐渐合二为一,固定在了中秋这一天。

朝廷祭月是希望国泰民安,民间祭月内容则不同。宋代金盈之所著的《新编醉翁谈录》中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澹伫妆饰,则愿貌似嫦娥,员(圆)如皓月。”可见男孩是希望事业有成,蟾宫折桂;女孩则希望容颜姣好,貌似嫦娥。在后来,中秋祭月又多了求子、团圆等更多的意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冯圆芳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