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韩城的变化(品味韩城从鱼跃龙门)

介绍韩城的变化(品味韩城从鱼跃龙门)(1)

一个美丽的传说,一段优美的神话,千百年来寄托着人们最美好的祈盼,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逆流而进……

人们爱它、喜它,在古老的韩原大地,到处都有它永恒的记忆,小孩在被窝里聆听着大人讲这个神奇的故事,在遐想中进入梦乡;上学了就读的学校名叫“龙门书院”;进了学宫,学堂门两边的照壁上还有它的砖雕的身影;有出息了“进学中举”,邻里间夸赞“鱼跃龙门”……

明白了,说的是“鲤鱼跃龙门”的古老传说、古老神话。为什么它有这么神奇的魅力。打开古老的书,看看当下的网络,访访年老的文化人,追寻它的踪迹。

介绍韩城的变化(品味韩城从鱼跃龙门)(2)

一、美丽的传说

——古籍

《吕氏春秋.爱类》、《淮南子》、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样记载故事的发源地——龙门。“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水经注.卷四》:“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也。”

“龙门”附近,禹迹很多。龙门以南大河中,有所谓“禹王陵”,露于水面,望如沙洲,水虽不断冲激,终不能浸没。相传禹凿山断崖时,大石坠入中流,沉入水底,固结成丘,是禹王当年指挥施工的地方,并非“禹王陵”。又有禹门水中石,上刻有“龙门”二字,其大如斗,水落石出,人始见之;河涨水高,石即沉没,不知书者姓名及所刻年月。

“鲤鱼跃龙门”这段美丽的传说,出自于宋代陆佃《埤雅。释鱼》,书中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清张澍辑的《三秦记》有它的记忆.“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遂化为龙矣。”意思是:龙门在河东的界内。大禹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有一里多长,黄河从中间流下去,两岸不能通车马。每年的暮春有黄色的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于是(鲤鱼)就变化成龙了。

介绍韩城的变化(品味韩城从鱼跃龙门)(3)

——民间流传

其一: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其二:东海中一大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还没望见龙门的影子,那一条条灰眼鲤鱼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就拐过头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又游回黄海。不幸正碰上张着大口的鱼鳖海怪,便呜呼哀哉了。但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摆成一字儿长蛇阵,轮流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它们把头伸出水面,仰望龙门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雕着活灵活现的石龙,龙身缠着玉柱,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恰成“二龙戏珠”的奇异彩图。背景是蓝天白云,映衬着龙门两侧的石刻对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这景色胜过那蓬莱仙境。 鲤鱼们看罢美景,就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一见大喜,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鲤鱼们一听,立即鼓鳃摇尾,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摔在水面上,老痛老痛的。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日夜苦炼摔尾跳跃之功。就这样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跃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跃上那百丈龙门,还差得很远。 大禹见鲤鱼们肯苦练过硬功夫,就点化它们说: “好大一群鱼!”有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大有所悟,对群鱼说: “禹王说:‘好大一群鱼’,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群鱼齐呼: “多谢禹王!”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一条条瞪眼、鼓鳃,用尾猛击水面,只听“膘膘”的击水声接连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喘口气儿,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两丈了,禹王用手扇过一阵清风,风促鱼跃,众鱼一条接一条地跃上了它们日夜向往的龙门。 却说那条为众鱼唤气垫身的金背鲤鱼,跟看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惟独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寻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恰巧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猛地窜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猛击浪尖,鱼身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忽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一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一条吉祥之物一黄金龙。大禹命黄金龙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

介绍韩城的变化(品味韩城从鱼跃龙门)(4)

二、真实的故事

《竹书纪年》是战国末期魏国史官的作品,书中“龙门赤河”的记载,说明当时“鲤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还未形成。而“鱼化为龙”的记载多出自汉代典籍,故神话故事的形成当在西汉初年,且可能与汉初神龙崇拜观念强化有关。

为什么是鲤鱼跃龙门?这大约和鲤鱼形健体美孔武有力相关,这让远古的先民既惊且慕,以为有“神性”,文献中就有尊它为“鳞介之主”的,以至发展到后来,选中它来跳“龙门”,都不是没来由的。其他的鱼哪有这样的资格呢?神变化龙,呼风唤雨,人们从鲤鱼的纵身一跃之中,幻化了自己对飞黄腾达的期盼。

在我国,鲤鱼的地位非常特殊。首先是美味广受赞誉,民间向有“无鲤不成席”的说法。从《诗经》称“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到孔子受君鲤鱼而为子取名“鲤”,到梁代陶弘景称鲤“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到北魏《洛阳伽蓝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鲤鱼在筵席上一直充当着重要的乃至压轴的角色。其次是吉祥物。中国人爱鲤崇鲤的习俗,覆盖了诸多生活领域。鲤鱼的地位在唐代一度登峰造极。唐王朝为李家天下,仅仅因为“鲤”“李”同音,“鲤鱼”就真个是跳上“龙门”了,它成了皇族象征,皇室之中以鲤为佩,兵符也改用鲤符,而且,朝廷公然明令民间禁养、禁捕、禁卖、禁食。老百姓为避“鲤”讳,不得不改称鲤鱼为“我鲜公”,此禁忌长达300年之久。

在鲤鱼所负载的一系列人类情感中,最浪漫的无疑是古人借它传递自己的爱情。旧传古时用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给对方,后来也许是觉得无法保鲜,而改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于是,我们今天有幸可以读到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撼人心魄的绝唱:“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唐章孝标《鲤鱼》诗:“眼似真珠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沈。 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月深。”唐李白《赠崔侍御》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鲤鱼跳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人们长期劳动、长期观察自然的结果。相传由於黄河河水浑浊,一般鱼类不能存活,只有耐污的鲤鱼生长十分良好,又由于其生长环境是黄色的泥水,所以黄河鲤鱼身上长的是金黄色的鳞片。古人发现每年到了春季的时候,这些金色鲤鱼会逆水上溯,在龙门形成跳跃的群体,但在瀑布以上,由於水流湍急,没有任何鱼类可以登上,所以古代人想像这些金色的鲤鱼跳过龙门以后就会变化成龙升天而去。

鲤鱼和其它许多鱼都喜欢跳水。不同的鱼跳水的本领也不同。有的鱼跳得很高,如有一种叫做“跳鱼”的鱼,它能跳离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说是鱼中的“跳高冠军”。鲤鱼有时也能跳出水面一米以上。

“鲤鱼跃龙门”现象,今可以从鲑鱼现象上体会。鲑鱼——大马哈鱼,海洋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北太平洋,成年后,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进入江河,上溯到产卵场生殖,在前进中为了越过瀑布或障碍物,会以尾部竭力击水,借速跃过,其跃高可达2-2.5米。

介绍韩城的变化(品味韩城从鱼跃龙门)(5)

三、丰富的内涵

“鲤鱼跃龙门”,生命的辉煌,瞬间的蜕变,成为人们永久追求。借物喻志,本来就是文人们的传统艺术手段之一,芝兰蕙萱,松菊竹梅,山川沟壑,江海湖泊,在文人骚客的笔下,都是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人们引为同调,视为同类,歌颂之,咏叹之,实际上是在表现自我的志趣。

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三种鱼,三层境界。用韩城方言讲:“灰眼鲤鱼,灰迷失眼的,不是咥活手!(意思是认事不清,缺乏眼光。)白肚鲤鱼,咥活手,有出息!(意思是做事还可以,但某一方面还有缺陷。)金背鲤鱼,嘹货!有本事、能行!(意思是好样的,有本事,能成大事。夸人成功的最高赞语。)”乡土语言,言简意赅,直接明了。这与亚圣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异曲同工之妙。“鲤鱼跃龙门”的境界,其反映的内涵,是文化人所推崇的,与武将“一将功成万骨枯”,两个截然不同之人生境界。

鲤鱼跳龙门,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它寄托着祈盼飞跃高升、一朝交运的美好愿望。尤其是那些指望子弟靠读书应试博取功名前程的人家,都把它当作幸运来临的象征。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明确目标,坚定信念,排除万难达到理想目标。

据老人传说,过去在黄河上捞鱼的人如果捞到头顶有红的鲤鱼,就立马放回黄河中。皇帝朱笔钦点状元,学校招生出榜,姓名上点红作法就来源于此。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流传下来,也影响了日本等地,日本风俗在男孩节悬挂鲤鱼旗,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像鲤鱼一样跳过龙门成龙 。韩城自古读书人多,清时有“朝半陕,陕半韩”之说,更有民谣:“上了柿谷坡,秀才比驴多”。南门城外过去几座木牌楼上边额题“解状盛区”、“户尽可封”、“士风醇茂”,说的就是韩城文化人的修养品德、报效国家、为民造福的实情。韩城人也把读书作为增长知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大事,孩子出生了头顶有个红痣,曰“将来是个红顶状元”;夜晚陪孩子睡觉,讲“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启迪孩子;上学了学校的校名“龙门书院”;进了学堂,门口还有美轮美奂砖砌砖雕“鱼跃龙门图”壁墙;有出息了,“进学中举”说为“鱼跃龙门”。韩城古人薛国观、刘荫枢、王杰等,那个不是在这片神奇的地方生长,那个不是在“鲤鱼跃龙门”的激励下奋发进取,跃入龙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流芳百世。

这山这水这地方这故事赋予的内涵太大了,再好的文章,再好的修辞,难以表达。还是俗语来的确切:韩城龙门——梦里都想去的地方。

介绍韩城的变化(品味韩城从鱼跃龙门)(6)

四、美好的未来

“鲤鱼跃龙门”,是一段神话故事,是一个优美的传说。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神州人,为古老的中国走向富裕、走向繁荣、走向文明奋斗不息。

传承悠久的历史,弘扬古老的文化,是每个文博人义不容辞的义务责任。在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不弘扬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在“鲤鱼跃龙门”的源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佳旅游目的地、陕西东大门——韩城,更应该要有新思维、新办法、新举措。

介绍韩城的变化(品味韩城从鱼跃龙门)(7)

一、建设一个新的励志地。龙门,鲤鱼,古老的传说,神采飞逸的诗词,这就是先人留给我们精神的财富,好的财富是应和世人分享。就应该把那故事的源头,建设成一个励志地。要依托山水,依托古老的传说,邀请名人大家镌刻故事、诗词、图腾,永久流传。

二、携手开创美好的未来。山、陕相争由来已久,秦、晋之合源远流长。龙门山、黄河水是中华儿女的圣地、母亲。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故乡水。愿我们走出去,主动上门,强强联手,聚人气,聚财力,把这养育我们的山、我们的水建设的更美。

作者:韩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韩忠生

写于2014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