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成白头翁(端不藉秋风一一虞世南蝉)

蝉一一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年一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人。虞世南年少好学,与其兄虞世基一同在名家顾野王门下苦读十余年,时人谓之于西晋陆机与陆云。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亡后,秦王世民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死后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名登凌烟阁,位列第二十名。

世南以书法名世,为唐初四大书法名家。其诗作除《咏蝉》等少量有寄兴、边塞诗较刚健外,其它多为应制、奉和、文辞典丽,内容则较空泛。

年少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成白头翁(端不藉秋风一一虞世南蝉)(1)

这首咏蝉的小诗,为大唐开国第一诗,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非梧桐树不停,非柳树汁不饮。此高贵的品性古人认为与历史上的名臣相比美,也有暗示自己显臣身份。

年少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成白头翁(端不藉秋风一一虞世南蝉)(2)

次句“流响出疏桐”,蝉据梧桐高歌,声音长鸣清脆,悦耳动听。在高挺俊秀的梧桐树上鸣唱饮露,更显蝉品格高洁独立于世。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前二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为全篇咏蝉比兴寄托的点晴之笔。蝉据梧桐高处,秋风中,声音格外清脆动听,声名远播。而人们往往认为蝉声远播大多乃是藉借秋风的传送。诗人表明蝉声远播,乃身居高处,并非秋风,全凭蝉自身努力的结果。此句也可以表明作者自己品格高洁,居高位而德行淳备,至孝忠直,不需要借权势地位,而声名自传于后。

年少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成白头翁(端不藉秋风一一虞世南蝉)(3)

虞世南身存乱世,历仕陈、隋、唐三代,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勤奋苦读,竞成名臣,可谓初唐典范。世南容貌怯懦,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为太宗所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为时人所赞。世南身居高位而谨慎自微,清廉节俭,不为高位而自满,纯朴忠良,至始如一。正因为如此,世南才可以说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秋风中的蝉,居高饮清露,声音传远方,表明自己乃立身品格高洁之人。

年少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成白头翁(端不藉秋风一一虞世南蝉)(4)

我是伍洋原创作品,欢迎关注点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