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间一绝(中华一绝平江九龙舞)

击题目下方平江乡友网,为您推送平江各类历史文化资讯

中华民间一绝(中华一绝平江九龙舞)(1)

中华民间一绝(中华一绝平江九龙舞)(2)

如雷的鼓点,震撼大地。雄浑的号角,穿越长空。伴随一声地动山摇的呐喊,九十九名身着祖制龙服的舞龙人,高擎九条色彩斑斓的长龙,跃上洞庭湖的水上舞台。

顷刻间,龙珠腾空飞舞,彩龙盘旋翻滚,排山倒海般的龙舞大阵,编织起一套接一套的精美图案,组合成一个又一个的生动造型。龙阵飞旋,力似雷霆。数万观众群情激昂,掌声和欢呼声,如洞庭春潮,轰动巴陵。

这一幕,发生在1991年中国湖南岳阳国际龙舟节开幕式上。

从这一刻开始,一个响亮的名字,平江九龙舞,传遍中华大地!

龙队凯旋,古老的平江山城,一片沸腾。县委书记、县长和十万民众云集街道两旁,飞舞彩旗,燃放鞭炮。象当年迎接解放大军南下那样,迎接这支为平江人民争了光彩的民间龙舞队。

从此,平江九龙舞相继亮相“中国湖南国际龙舟节”、“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国际杜甫学术研讨会”等几十次重大活动。

中央电视台二度来平江拍摄九龙舞。1999年《中华一绝》电视专题片在国际频道播出,九龙舞亮相世界。

2001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平江伍市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6年,平江九龙舞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华民间一绝(中华一绝平江九龙舞)(3)

传奇的龙舞史话

1988年,龙年春节。县里举办“金龙杯”龙舞大赛。当时的时丰乡白杨村一百多名村民,在龙舞老艺人口传身授下,将陈封了数十年的九龙舞部份套路恢复起来。当他们出现在赛场时,人们惊呆了。那套路,那阵势,惊心动魄,撼人肺腑,赢得满堂喝彩,当之无愧地捧走了“金龙杯”。

文化部门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颗养在深山人未识的艺术明珠。当机立断,组织专业人员前往挖掘整理,让其重放异彩。我们来到九龙舞的发祥地白杨村,走访几位耄耋老翁。令人震惊的是,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龙谱龙经竟然片纸无存,全部毁于“文革”浩劫。老人们伤心落泪,凭着记忆,诉说着九龙舞的传奇史话。

九龙舞始于汉,兴于唐。一脉单传姚姓,上下二千年,演绎至今。其间朝代更替,社会变迁,然九龙舞在历史兴衰中传承,一代代的民间艺人,将龙谱和套路刻在心中,言传身授,代不隔人。这种执著虔诚,与一个动人的传说息息相关。

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怀沙报国之后,洞庭龙王锁住了屈原忠魂,不让其返回人间。龙王的九个儿子——九条小蛟龙常在汨罗江戏水,目睹百姓对屈原的深深怀念,每年端午都要驾龙舟招唤屈原忠魂。于是,决意帮助百姓逼迫老龙王放还屈原忠魂。龙王授制于邪恶,不肯答应。激起了九龙怒火,大闹洞庭。他们请来玉皇大帝,接来南海观音。在八百里洞庭掀起巨澜,迫使龙王将屈原忠魂送回人间。为了感谢九龙义举,人们模仿九龙姿影,创造了九龙舞。

对照九龙舞的套路,多与神话传说有关。如“洞庭大阵”大有翻江倒海之势;“五龙奉圣”似迎玉帝驾临;“观音坐莲”俨然菩萨临凡;“金盘吊水”则是吊干洞庭湖水威逼龙王屈服;“老龙脱壳”象征龙王脱壳认输……

老艺人回忆说,祖上传下的规矩,除闹端午外,九龙是不轻易出龙的。

由此可见,九龙舞因屈原投江,端午凭吊而兴起。没有屈原投江,便没有端午节,没有端午节,也就没有九龙舞。

中华民间一绝(中华一绝平江九龙舞)(4)

凝重的祭祀色彩

平江九龙舞不同于其他自娱自乐或强身健体的龙舞,它具有浓烈而凝重的祭祀色彩。

九龙舞设有龙坛,供奉龙神。村里设有老龙会,坛主、掌门一应俱齐。历史上,九龙除端午节外,不遇祈福消灾、驱邪求雨,是不能出龙的。出龙每次先要禀告龙神,三卦同行允可,开坛设案,阊龙祭龙,方可出行。

时至今日,白杨村仍然保留着原生态的祭祀仪式。祭龙头一天,由一童男挑水桶,一龙护送,前往深山,求取清泉。清泉取回后,倒入神坛前水缸之中。自此刻始,龙舞、乐手等须沐浴更衣,已婚者分床而居,忌近女色。天色微明,一声锣响,舞龙人静悄悄赶往龙坛。龙坛上摆放龙神牌位,三牲祭品,供起香花蜡烛。九龙团架坛前,舞者肃立两厢。主祭者就位,宣布阊龙、祭龙礼开始。道士着道袍、法衣,手执幡引祭器,进疏请神。行三献礼,献香、献帛、献酒。主祭人宣读祭文。祭文有固定文本,只须填写时日、出龙缘由、地点,祈求龙行一步,百草皆青,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文读毕,焚于坛前。清风飘渺,灰烬飘入水坛之中,神龙之水,就此而成,成为镇坛之宝(舞龙活动期间,坛前香火不断,如果不小心弄翻了坛水,龙舞必出事端——这是题外之话)。参与阊龙祭龙人等,跪于坛前,三行大龙礼。年尊派长者用朱砂为龙点睛,给龙头披红敬酒。此时,鸣金击鼓,高举祥龙,绕场一周,跃出龙门。门外,庄严华丽的仪仗早已鱼贯排列。两面大锣开道,龙字大旗前行,旗面丈余,金色龙字光彩夺目。旗顶高悬万民伞,百姓签名,寄托祈愿;后面是两丈多高的竖形龙号旗,上书“平江九龙舞”、“九龙闹洞庭”等名号;随后是八面条幡,每幡四字,多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愿语;条幡后是八抬龙神大轿;轿后簇拥九面三角龙旗,旗面是九种颜色丝线绣制的九条形态各异的蛟龙;龙旗后是鼓乐队。如此排场,大有帝王出行之势。

阊龙、祭龙、仪仗如此庄重,这与历史上九龙舞的定位密切相关。可以说,九龙舞因祭祀活动而生,自然成为祭祀活动的一种工具。

今天,时代变了,九龙舞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成为重大庆典和节日广场文化艺术表演形式。其原生态的阊龙祭龙仪式,是九龙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珍贵,应予保护,以利于九龙舞的承前启后,研究创新。

中华民间一绝(中华一绝平江九龙舞)(5)

独特的表演风格

九龙舞称作“龙舞”,顾名思义,是龙的舞蹈。其他流派统称“舞龙”。“龙舞”与“舞龙”,都是人在舞动手中的龙,但二者的表演风格是绝然不同的。我走访过中国舞龙协会,申请九龙舞参加全国龙舞大赛。听完我的描述,专家们很惊异。九龙舞与其他龙舞的套路、程式完全不同。现有的舞龙评判标准无法适应于九龙舞。九龙舞可以参加表演,但无法参加比赛。舞龙多为单龙表演,也有多龙表演。其动作和套路定位于翻、滚、腾、越和卧、盘、跪、蹲。有规定套路,也有自选套路。既看龙的艺术表现力,也要看舞者的艺术表现力。九龙舞虽然也包含上述要素,但讲究的是龙舞的图案和造型。可以说他是一种造型艺术。舞者以跑位、穿插、编织动作为主,观众的视线集中在龙的身上。龙在千姿百态的图案造型中舞蹈,因而叫“龙舞”。

九龙舞表演形式独特,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龙的制作独特。龙头不能过大和过于花哨。过大不能在快速奔跑中举起,过于花哨会在频繁的会耙时损坏甚至缠住龙被;龙身只能用单龙被,不能用圆形龙被。单龙被便于编织格子,圆龙虽好看,但编织格子时易鼓气,不灵活;龙耙间距不均等,比其他龙种间距要宽。特别是龙头与第一耙,间距宽达一丈二尺。其他龙种则为七~八尺。有人在观看九龙舞时埋怨龙腾不起来。“腾”俗称挽“东瓜圈”,也叫挽“纽丝”。能挽“东瓜圈”的龙,耙与耙的间距要相等,且以七八尺为宜。九龙间距超宽且不均等,是为了编织格子的需要,挽“东瓜圈”就困难了。

二是套路追求图案造型。九龙舞有记载的套路百余种,不论单龙、双龙、还是多龙,都是编织图案,都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如“金盘吊水”(单龙、多龙),“凤凰展翅”“喜鹊搭桥”(双龙),“三星拱月”(三龙),“四海升平”(四龙),“五龙奉圣”(五龙),“观音坐莲”“七层花楼”(九龙)。名字与造型十分吻合、逼真,一看就会使人产生联想。单龙讲求优美、精巧,多龙追求纷繁复杂、气势磅礴。如“洞庭大阵”,九龙织成方阵,起伏翻腾,龙珠在阵中穿插,时隐时现。跑阵时,方阵飞速旋转,时起时伏。此时,展现在你面前的便是八百里洞庭连天波涌,排山倒海。那时隐时现的龙珠便是散落的船帆,逐浪的鱼豚。再以“观音坐莲”为例,一龙在中央搭起莲台,龙头似观音坐莲。四周象莲花花瓣,一张一合。八条彩龙用龙被和龙耙织成两层圆形彩链,一正一反,绕莲花旋转,似祥云飞渡。舞到高潮处,俨然观音驾临,把雨露洒向人间。

值得一提的是,九龙舞的表演并不局限于九条龙。根据其编织图案的规律,二个九龙,三个九龙,甚至九个九龙都可以联台表演。

三是场面转换神速。用瞬息万变形容九龙舞图案编织和场景转换一点也不夸张。在常人眼里,九十九个龙耙瞬间编织成一个个复杂的图案并且一下子又要打开有点不可思议。小时候,我看到黄龙闹元宵,一不小心就打了死结,解也解不开。老人们说这是大忌,谁家打了死结,就会大祸临头。九龙舞用不着担心打死结。他编排有序,十分科学。只要不跳错格子,不会错耙子,再复杂的图案片刻即可完成。我问老艺人其中奥妙,他指点着龙谱支支吾吾,也说不清子丑寅卯。大概这就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吧!

一场龙舞由多个图案组成,图案与图案转换的速度十分重要。按老套路,一个图案散开,九龙要绕场打几个圈完成调度,再编织下一个图案。经过重新编排,取消了打圈圈,一个图案散开马上编织第二个图案,调度在编织过程中完成。这就大大加快了节奏,使整场表演一气呵成,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四是器乐伴奏乡风乡韵。打击乐器为大锣、大鼓、大钹和抛天小锣。由地方工匠手工打造。打击乐谱沿用起于楚、越的“平江操台”。大锣大鼓音色浑厚低沉,抛天锣音色清脆嘹亮,二者形成16度音差,极具穿透力。特别是高高抛向空中的瞬间,余音缭绕,韵味无穷。九支长号没有音阶,由吹者运气发音,雄浑豪壮。几种乐器汇成一起,时而急风骤雨,时而风和日丽。抑扬顿挫,撼地动天。把龙舞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说到这,不能不提及白杨村九龙舞的团队精神。两百多人的龙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精神充沛,斗志旺盛。他们自诩龙的传人,龙的精神。在他们心中,龙是至尊,悠悠万事,舞龙为大。龙会一声锣响,不管家事多忙,甩手就往龙会集中。龙会有一整套龙规戒律,若有触犯,不论何人,面壁罚跪。他们的精神风貌,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1991年我们在白杨村排练《九龙闹洞庭》,村子上下几华里,我们担心人员难集中。龙会的头儿笑了笑,没有吱声。第二天清晨,一阵锣响,不到二十分钟,队伍从四面八方奔来,整整齐齐列队完毕,如同部队紧急集合。中午,在一间大教室吃饭。菜摆在地上,十人一围,席地就餐。我走至窗前,除了听到轻微的碗筷碰击声音,如入无人之境。饭后,收拾完碗筷,水泥地上竟无点滴菜汤饭渣。实在令人惊叹。我突然明白:什么叫龙的传人,什么是龙的精神。正是这种龙的精神深深根植在龙的传人心中,九龙舞才会跨越二千年时空,原汁原味保留至今。

盛世龙起舞,神州百废兴。中央电视台的编导称平江九龙舞“中华一绝”,一点没有夸张。在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大潮中,平江九龙舞定会舞向全国,舞向世界。

中华民间一绝(中华一绝平江九龙舞)(6)

(作者:童升平,系浯口镇人,县文化局原局长。图片摘自平江县文广新局官方网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