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饱含深情的颁奖礼(颁奖礼上向世界展现东方优雅)

一场饱含深情的颁奖礼(颁奖礼上向世界展现东方优雅)(1)

1月27日,礼仪人员在“冰立方”进行演练。

新华社记者刘续 摄

□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李怡然 张慧 张利

2月6日清晨,北京联合大学学生牟美含照例来到云顶滑雪公园滑雪场,开始一天的工作。作为礼仪志愿者,她在北京冬奥会期间负责颁奖仪式中的运动员引导任务,整个春节期间都在繁忙的准备工作中。即便如此,牟美含仍不忘在除夕这一天给自己的礼仪指导老师、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教师吴芸发一条新年祝福短信,感谢吴老师对自己的帮助。

2021年8月,吴芸与同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教师的周敏以及学校来思教育工作室成员曹寒柳,一同受邀成为此次冬奥会颁奖礼仪指导老师,成为湖北唯一前往北京担任礼仪指导的团队。

■ 对着镜子练嘴角弧度

让世界看到“最美微笑”

吴芸介绍,她和团队负责的是颁奖礼仪培训,志愿者们都是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每天早上8时准时开训,而控制表情是每天雷打不动的第一课。

“颁奖礼是比赛的高光时刻,摄像机拍运动员时,同样会拍到颁奖志愿者。她们的表情和仪态代表中国,如果面部表情不到位,也会影响整体效果。”吴芸说,在礼仪训练中,控制表情非常重要,不仅是要自然好看,而且冬奥会颁奖礼上还有很多新的挑战。

冬季的低温、大风和强光会对面部表情有影响。为了训练志愿者们控制表情的能力,她们要进行一系列特训。“比如我们有盯点训练,对着光源看,保持几十秒不眨眼,这样能训练她们在面对闪光灯时眼神不会下意识躲避。”

此外,培训课每天会用30分钟练习微笑操和面部瑜伽操,帮助她们能随时露出最自然亲和的笑容。“笑的时间长了常常会变成‘假笑’,我们先帮助每个志愿者找到她们笑起来最好看的时候,记住那一刻苹果肌的状态,然后每天训练,形成肌肉记忆。”

吴芸介绍,她还有一个专门练习微笑的方法——对着镜子笑着说:“来我家做客”。“说完这几个字的时候,把嘴角保持住,这个时候的苹果肌一般是最自然的,嘴角弧度也是刚好。我们还会引导志愿者在寻找笑容点的时候,想一想让自己开心的人和事,发自内心的笑是最好看的。”

■ 一天训练10小时以上

将功力藏在细节里

对颁奖志愿者来说,出场时的仪态和步态也非常重要,也是更为辛苦的课程。华夏理工学院教师周敏介绍,比如站姿,不是平时简单的站直,而是采用“11点站立法”,贴墙站立,头、肩、肘、臂、小腿和脚后跟靠墙。“刚开始训练时,有的人连5分钟都坚持不下来。我们慢慢地加量,现在强多了。”

导师团还会准备沙袋让姑娘们训练手腕、手肘力量,保证她们端有一定重量的托盘时仍能保持手部水平状态。比如冰球等团体项目的获奖人数多,光是金牌可能就有20多人领奖,金银铜3个奖牌加起来有60多人领奖,托盘和奖品也会比较重。而众多运动员、颁奖嘉宾和志愿者同台,活动路线怎么设计,怎样保持人员流动有序、队形好看,都需要精心设计和排练。

颁奖礼出场步伐一般在一分钟80多步。由于当时培训时颁奖音乐还没有公布,导师团便选择节奏相近的音乐,用节拍器来训练,走出庄重感,仪式感。颁奖广播时会用法语、英语、中文等多种语言播报,志愿者也要熟悉一些常用的词,说到哪个字的时候要出场,或做什么动作,都需要提前预判。

为期30天的训练,每天从早上8时到晚上10时,姑娘们一天训练下来常常超过3万步。“礼仪训练是水磨工夫,说起来很琐碎,但功力都藏在细节里。”周敏说,看上去很简短的一场颁奖礼,背后都是功夫。无论是动作、仪态,还是妆发、表情,都是一个庞大团队不断训练、磨合、讨论的成果,力争每一个动作都规范、准确,充分展现东方女性的美。

■ 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培训中

吴芸从事礼仪培训工作多年,她深知这项工作绝不仅是外在动作表现形式,而是传达中华民族自信、典雅、从容的内在修养气质。除了形体课程外,礼仪培训还设计有系列文化课,比如学习《诗经》《论语》等古典著作,邀请专家讲国际关系,请心理老师上心理课等。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礼仪训练所展现的是东方之美,蕴藏着我们对运动员的尊重,对世界的尊重。”她说,中华民族自古注重礼仪礼节,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比如古人见面要行礼,在相互问候交谈时有很多礼仪用语,而孔子更是认为礼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基础。

“我们虽然不用完全复刻古代礼仪,但我们希望让世界看到一个充满朝气、优雅、活力的青春中国,礼仪之美在这片土地一直延续。”

来源: 长江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