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防治知识get起来(结核病防治重点知识十二问之一)

结核病是一个非常古老、迄今仍然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全球前10位死因之一。随着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推进,我国结核病的发病率正在下降,但仍然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

结核病防治知识get起来(结核病防治重点知识十二问之一)(1)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损伤进入机体,主要侵犯肺脏,被称为肺结核病,也可侵犯肺脏以外的其他部位,如肝、肾、脑等器官,被称为肺外结核病。结核病在古代被称为“痨病”。

结核分枝杆菌为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无荚膜、无鞭毛、无芽孢。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外受物理、化学、免疫等因素的影响,维持菌体固有形态的细胞壁缺损或丧失,产生细胞壁缺陷型,被称为L型菌。L型菌一般呈球状体,但同时也存在长丝体、巨球体等形态。

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染色阳性,但因其细胞壁含大量脂类通常难以着色,而在加温条件下经苯胺染料染色后,用酸或酸酒精脱色,仍能保留一定的染料。这种特性被称为抗酸性,因此结核分枝杆菌又称抗酸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经抗酸染色后呈红色,标本中其他细菌、细胞和杂质等均呈蓝色。此外,结核分枝杆菌还可用金胺“O”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菌体可发生荧光。结核分枝杆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5摄氏度~37摄氏度,低于30摄氏度不生长。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时还需要一定的湿度,常用的有改良罗氏固体培养基。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脂质含量较高,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生长缓慢。在培养基上一般需要2周~4周或更长时间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典型菌落为干燥、坚硬、表面呈颗粒状、乳酪色或黄色,形似菜花样。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结核的免疫只有当机体细胞内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时才有免疫力,一旦结核分枝杆菌被完全杀灭,其组分被完全清除后,相应的免疫力也随之消失。因此,结核的免疫被称为感染免疫或带菌免疫。

目前,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有以下4种: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

显微镜检查:痰涂片显微镜检查是发现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简单、有效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推荐的结核病实验室首要细菌学检查技术。其特点是简单、快速和价廉,当天出结果,但无法辨别死菌活菌;敏感性低,通常需要5000条菌~10000条菌/毫升才能够得到阳性结果;特异性差,各种抗酸杆菌均可着色,需要通过进一步试验才可确定是否为结核分枝杆菌。

分离培养检查: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检查是结核病确诊最可靠的方法,是结核病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获得纯培养物进行菌种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其他生物学研究的基础。进行分离培养的标本应尽量在未使用抗结核药物之前采集。其缺点是时间长,使用改良罗氏培养基需要4周~8周才能报出结果,各种分枝杆菌均可生长,需要结合药物敏感性试验和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只有这样才可确定是否为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生长较为迅速,一般1周~2周即可报告生长,但是成本较高。

分子生物学检测:以核酸为检测对象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其衍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中,成为结核分枝杆菌分子诊断的主要方法。在结核分枝杆菌快速诊断、菌种鉴定、耐药性检测和基因分型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免疫学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细胞免疫随病变加重而减弱,体液免疫随病变加重而增强,产生特异性结核抗体,这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分离现象非常明显。因此,可用已知的结核抗原来检测待检标本中是否存在特异性升高的结核抗体及其含量,从而辅助诊断结核病。

在基层,细菌学检测仍为诊断结核病的常用方法。痰涂片显微镜检查是确诊的依据,也是发现结核病简单、有效的手段。分子生物学检测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等优点。目前,河南省在基层大力推广使用分子生物学检测,以提高肺结核患者的病原学阳性率。


(作者:结防所-王少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