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储存冰的(没有冰箱的古代)

我们都知道到了夏天,天热酷热,特别是在广东哪些地方简直能飙到40度,在马路上走都怕被蒸发。但现代社会,我们有了冰箱这些制冷设备,也就能在酷热的夏天来个冰饮,肥宅水透心凉续命,轻松吃到大冬天才有的冰块。

但在中国古代呢,却从周朝开始,那些富贵大官就能在酷夏用到冰块。到了宋朝,在夏天哪怕是再普通的乞丐也能在大街上轻松买到各种冰饮,冰制品。

而古人他们夏天所用的冰块却是在冬天存下来的。

跨度半年,古人的冰不会融化吗?他们又用了什么方法?

古人是怎么储存冰的(没有冰箱的古代)(1)

“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这是周朝的史书《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的一句话。说的就是,在周朝时期就有一种官员叫“凌人”,他们就是专门负责管理冰的。每年的寒冬十二月他们就会切割砍下冰块来储藏,而且还是三倍于所需要的数量。

这段记载就说明了在很遥远的古代,我们中国人就已经能在夏天用到冬天储藏下来的冰块了。

那他们的冰为什么能保存到夏天还能用呢?不会融化吗?

这就说到古人储藏冰的一个发明了,那就是冰窖

这个冰窖呢,就跟我们北方冬天储藏大白菜的地窖类似,不到却要严谨很多。就连建造的材料都是有规定的。

这种冰窖的外表就跟故宫的那种山形建筑一样,但是都是南北向建造的,因为太阳东升西落,南北向建造可以避免光线直射,造就房屋阴凉。

古人是怎么储存冰的(没有冰箱的古代)(2)

冰窖的外形

而内部是一个类似古代城门那样的拱形空间,也就是冰窖。四周的墙体由下往上首先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的,高1.5米,厚1米。然后再往上砌垒2.6米高的条形砖墙。再开始起拱,形成一个拱形顶部的形状,而拱顶到屋顶还差2米。

冰窖的地面比外面的地面要低2米,可以利用地底的恒温性来保持冰窖的温度,用料上,地面使用一种叫豆渣石的火山岩,可以将冰水的有机物,杂菌吸附,分解,从而防止水冰腐败。

整个冰窖只有一个南北向的小门,没有窗,使得整个冰窖封闭不透风。

古人是怎么储存冰的(没有冰箱的古代)(3)

上面这种冰窖的建造方法就是《大清会典》里的记载。

冰窖一两米厚的墙体,再加上半地下结构,密封性好,使得它具有很好的保温性。

到了寒冬季节,河中冰面结的最厚实的时候,那种管理冰块的官员就会把冰切割成0.5米方的冰块,因为这样最不容易融化。

然后再把冰块一块块,一层层地垒叠在冰窖里,堆垒地严密,甚至还会在外面再铺上保温性很好的稻草,树叶等。

这样的封密和保温也就使得冰窖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冰不会轻易融化。

古人是怎么储存冰的(没有冰箱的古代)(4)

但是呢,因为冰窖终究只是保温,做得再好也只是延缓冰融化的速度而已,并没有制冷的能力。所以也就回应了开头《周礼》记载的“三其凌”,也就是要准备三倍于需要的冰块。因为历经半年,大约会有三分之二的冰会融化。

当然了,虽然冰窖不会制冷,但是古人也发现了一种东西可以使得温度变低,达到制冰的功能。

那种材料就是硝石,一种易融于水,却在融化过程大量吸热的物质。

这也就使得那些富贵人家可以将硝石融于水吸热,使得气温变低,达到制冰的目的。

古人是怎么储存冰的(没有冰箱的古代)(5)

硝石

当然这种方法也就某些富贵大官才能偶尔使用的方法,而且能获得冰的数量也少。

因此,古人要想获得夏天降温续命的冰块还基本都是靠冬天把冰块储藏在冰窖。

所以在没有冰箱这些制冷设备的古代,古人夏天用的冰是靠冬天就储藏到冰窖,一直到夏天再用的冰块。而且在这半年左右的储藏过程还会融化三分之二,古人只好提前存好三倍的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