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历史(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

“这是一座安置在古城楼式建筑内的图书馆,整栋建筑雕梁画栋、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天花彩画,尽显传统古风古韵,由此赢得了魔都小故宫的美誉。而它与旧上海市政府大厦、旧上海市博物馆、和旧上海市体育场等周边建筑共同构成的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则是上海近代市政难以磨灭的一段历史记忆,也是那一代国人民族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

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周力说道:“如今的杨浦图书馆静谧安详,这里已经是爱书者的乐园。”

大杨浦里藏了一个“大上海”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历史(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1)

2018年国庆期间,杨浦图书馆新馆正式修缮完成对外试开放。说是“新馆”,亮点却是1936年建造的老楼,即原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中主要建筑之一的上海市立图书馆旧址。该楼“修旧如旧”好几年,始终蒙着神秘的面纱。随着杨浦图书馆新馆的开幕,让市民有机会走进这幢充满历史沧桑的大楼。很快,位于长海路的杨浦图书馆新馆成了上海网红地标。

上世纪三十年代,旧上海特别市政府遵循孙中山先生“设世界港于上海”的方针,在江湾地区划出7000亩土地设计城市市政规划,从1929年编制“大上海计划”到1937年抗战爆发,8年时间里,由中国建筑师董大酉领衔,做出一座新城的规划,并建成了市政府大楼、博物馆、图书馆和体育场。当年的市立图书馆于1936年建成,但仅仅过了一年,淞沪会战爆发,相信来这里读过书、借过书的民国市民寥寥无几。抗战结束,它又成为同济中学的校舍,直到2007年搬迁。

当年的市立图书馆外形类似北京的钟楼,和位于长海医院内的旧上海市博物馆形成“左鼓右钟”的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同样的建筑如果放在北京,可能只能算普通,但在上海就稀奇了。老上海建筑以西式为主,也以西式为特色。为上海城市风貌定下基调的,多是欧美建筑师。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少数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总是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如位于西藏南路的八仙桥青年会大楼、外滩的中国银行大楼等。杨浦图书馆老楼作为“大上海计划”的一部分,自然也是弥足珍贵。

一代爱国建筑师的梦想与无奈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历史(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2)

谈到杨浦图书馆新馆及其前身上海市立图书馆,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董大酉。1930年,年仅31岁的董大酉从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张群手中接过聘书,他踌躇满志地挑起建设新上海的重任。董大酉1899年出生于杭州,从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美术考古研究院。1927年他进入美国建筑大师亨利·墨菲(Henry Murphy)的设计事务所工作,1928年回国后,才华横溢的董大酉很快崭露头角。

“将租界取而代之”,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董大酉却怀抱着突破欧美建筑样式的梦想,他要从中国传统建筑中寻找中国现代建筑的新出路。这些建筑的结构配置完全采用西方建筑理念,但在美学上却是中式的。飞檐大顶、梁枋藻井中,饱含了董大酉这代建筑师的爱国之情,用董大酉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务使其既合现代建筑之趋势,而仍不失为中国原来面目”。

然而一名建筑师的命运是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的。因为建筑经费缺乏,董大酉的“大上海计划”本身就捉襟见肘,很多图纸没有完成,即使完成,在用料上也没有达到他的理想状态。即以市立图书馆而论,因为经费原因,建筑用料和北京的皇家建筑不可同日而语,沙化严重。

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市政府、图书馆、体育场、博物馆、医院……有的成了日军的军营、仓库,有的甚至毁于战火。

1949年以后,董大酉带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离开上海奔赴陕西,他最终在1963年回到故乡杭州,10年后去世。他曾经设想过西湖的扩建方案,也主持设计了几家宾馆的规划,但有生之年没有落实,直到2000年以后,杭州旧城改造和西湖景区扩建,董大酉的梦想实现了,但他早已不在人世。

兜兜转转八十年,终究和书香有缘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历史(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3)

历史都成为烟云。如今董大酉的价值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在他建造的建筑之上,现代人重新规划、修旧如旧,建起了新的图书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并了解杨浦图书馆新馆和董大酉,有些杨浦的居民又不免怀念当年平凉路上的杨浦图书馆老馆。要说历史,当然三十年代建造的新馆更悠久。但要说和杨浦读者的感情,恐怕这座五十年代建起来的老馆更深厚。

位于平凉路三星路口的杨浦图书馆老馆,前身为位于海州路的上海市人民图书馆杨浦区阅览室,1958年和沪东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合并而成。1959年又和“东宫图书馆”分开,和榆林区图书馆合并,名字仍为杨浦区图书馆。1983年新大楼落成,八十年代每年接待读者六七十万,是杨浦重要的文化设施。因为杨浦图书馆新馆的建成,平凉路老馆显得有点落寞。沪东工人文化宫、三星路的图书馆,曾是几代杨浦市民的共同回忆。除了新馆和老馆,杨浦图书馆在民星路还有少儿馆,在杨浦区内还有十二座街道图书馆。

新与旧、历史和未来,知识杨浦,终究和书香有缘。

海派寻踪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历史(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4)

01 | 上海市立图书馆

(现杨浦区图书馆新馆)

杨浦区恒仁路128号

原上海市立图书馆,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该馆坐西朝东,仿北京钟楼样式建造。该建筑有三大亮点:一是大堂屋顶彩绘,部分彩绘是原件,其他彩绘按原件复制,地板也是80多年前的原件。二是二楼中厅的“孔雀门”,是1934年的原物,那时候没有焊接,全部依靠铆钉将铁铆在一起,让惊艳的“孔雀”重现人间。三是门楼为歇山二重檐形式,楼顶用明黄琉璃瓦覆盖,附以华丽檐饰,四周平台围以石栏杆,非常气派。历经八十余年,建筑保留完好,经修缮,目前作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对社会开放。

02 |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

(现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

地址: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旧上海市政府大楼目前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办公楼,这座具有浓郁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不仅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也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从外观造型看,旧上海市政府大楼采用“涂彩飞檐梁柱式”,是一座中国宫殿式大厦。

1933年10月10日,这一天也是辛亥革命22周年的纪念日,为了庆贺旧上海市政府大楼的落成,十余万人在此处的广场上齐聚一堂,上空有九架飞机掠过,显得格外热闹。那时,这栋大楼代表着国人图强、试与租界抗衡、自谋振作的希望,今天,它仍然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老故事。正对着上海体育学院的中轴线,从大门望去就能看到这座宏伟的建筑。

03 | 旧上海市博物馆

(现长海医院影像楼)

地址:杨浦区长海路174号

旧上海市图书馆与旧上海市博物馆都是董大酉先生设计的,在外观上极为相似,犹如一对遥相呼应的姐妹楼。建筑外墙用大石块砌筑,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北京鼓楼造型。

如今旧上海博物馆改建为长海医院影像楼,大气磅礴的外观和精美的装饰仍吸引人们驻足。

04 | 旧中国航空协会大楼

(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校史馆)

地址:杨浦区长海路168号

“飞机楼”的出现始于1933年,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这年的1月1日,上海成立了航空协会,提倡发展国民航空事业,以抗御列强欺凌。“大上海计划”遂添建了这座中国航空协会大楼。飞机楼三层的“机首”和“前翼”时为航空陈列馆和航空图书馆,两层的“机身”和“尾翼”时为航空协会的办公室,顶层为纪念堂。当时,中国建筑展览会、航空简易展览会、中国航空购机纪念会等重大活动,相继在这座建筑里举行。遗憾的是,这幢承载了军事强国梦想的大楼,没使用多久,就在抗战中遭受严重毁坏。

飞机楼现为第二军医大学校史馆,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05 | 旧上海市体育场

(现上海江湾体育中心)

杨浦区国和路346号

旧上海市体育场曾经名为江湾体育场,现已更名为“江湾体育中心”。体育场建成于1935年,是当时远东设备最完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有着“远东第一体育场”之称。体育场包括运动场(即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三大建筑。体育场东西两侧设有司令台,由人造白玉筑成。椭圆形大看台可容纳6万名观众,34个出入口,可在5分钟内使全部观众退场完毕。抗日战争爆发后,运动场建筑为日军毁坏。后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拨款全面修复。

2006年,古稀之年的江湾体育场恢复了当年“东亚之最”的宏伟气势。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江湾体育场主体建筑——运动场、体育馆和室内游泳池重现初时光彩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周力 张敏蕾 李君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