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到乡下去赏花发现一个稀罕物(今日谷雨饮茶吃椿)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 “春雨惊春清谷天”,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亦是一个过渡性的节气。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意思是此时的降水增多,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追逐鸣叫,提醒人们到了播种的季节。

提到“谷雨”,一句农事谚语广为流传——“雨生百谷”。据民俗学家高巍介绍,“谷雨”一词的释义为“谷子等农作物接受雨水开始成长”,因此该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甚为紧密。作为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人们对谷雨时节满怀眷恋,“不忍同春天说再见”。

谷雨·民俗

走谷雨、赏牡丹、禁杀五毒…

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提醒着人们:时至暮春了。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天气晴好,谷雨节气的传统民俗也颇为丰富。

周末到乡下去赏花发现一个稀罕物(今日谷雨饮茶吃椿)(1)

(本文图片均来自东方IC)

民俗一:“走谷雨”

这是谷雨节气颇有趣味的民俗之一。古时候,人们很懂得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很多青年妇女会选择在谷雨日走村串亲,或者结伴到野外游逛,欣赏开满大地的“谷雨花”,寓意着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周末到乡下去赏花发现一个稀罕物(今日谷雨饮茶吃椿)(2)

(本文图片均来自东方IC)

民俗二:“赏牡丹”

谷雨前后,亦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至今,河南、山东等地区,仍流行着“谷雨三朝看牡丹”的习俗,凡有花之处,皆有士女游观。也有地方举办“谷雨花会”,游客们在夜间垂幕悬灯,宴饮赏花。

周末到乡下去赏花发现一个稀罕物(今日谷雨饮茶吃椿)(3)

(本文图片均来自东方IC)

民俗三:“禁杀五毒”

随着气温的升高,谷雨时节的蚊虫进入了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谷雨贴,属于年画的一种,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迟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说明,寄托人们查杀害虫、盼望丰收、安宁的心理。

周末到乡下去赏花发现一个稀罕物(今日谷雨饮茶吃椿)(4)

(本文图片均来自东方IC)

民俗四:“饮谷雨茶”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谷雨·诗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周末到乡下去赏花发现一个稀罕物(今日谷雨饮茶吃椿)(5)

(本文图片均来自东方IC)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谷雨时节采摘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古时喜爱香茗的文人雅客,留下了多篇诗句歌颂“谷雨茶”。

清朝乾隆皇帝在《观采茶作歌》中写道:“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这首《采茶歌》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民歌的感觉。为了表现自己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乾隆皇帝在诗歌中着重描写了江南茶农在谷雨日采茶的辛劳,并感叹道“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与皇帝的忧国忧民不同,社会地位相对“平凡”的诗人们,在抒发情感时透着几分轻松。晚唐著名诗僧齐己在《谢中上人寄茶》中写道:“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在轻雾如烟的茶丛中,翠绿鲜嫩的春山野茶很稀少,乃至天色将晚时,还未采满筐。尽管谷雨佳茗难得,但诗人还是迫不及待地招来邻院的客人品新茶。

元代词人杨朝英《水仙子·自足》写道:“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刍鱼旋打,有鸡豚竹笋藤花。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身在杏花村里的处士,一年劳作虽然辛苦,有酒、有鱼、有鸡、有肉、有笋,自给自足,其乐融融,尤其是招待贵客的谷雨茶,更是山野特色。

唐昭宗时户部侍郎陆希声《阳羡杂咏十九首》之《茗坡》:“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江苏宜兴古称阳羡,阳羡的茶在唐代为上品,谷雨之前所采之茶更为名贵,故陆侍郎在摘煎时也不能不怀着珍惜之情了。

谷雨·食椿

百谷生,香椿鲜,犹是人间四月天

周末到乡下去赏花发现一个稀罕物(今日谷雨饮茶吃椿)(6)

“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香椿最鲜美柔嫩的时候便在谷雨前。

中国人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据记载,汉朝时香椿便与荔枝齐名,分属于南北两大贡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寻常百姓,都甚是喜爱其独特风味。北宋魏国公苏颂所著的《本草图经》中就有食用香椿芽的相关记载,“椿木实而叶香,可啖”,苏轼也曾经盛赞香椿。

香椿不仅味美,食用方法亦颇具特色。清朝的文学家和美食家袁枚曾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香椿头拌豆腐的吃法,称其“到处有之,嗜者尤众。”而当代作家汪曾祺也在散文《豆腐》里写道:“香椿拌豆腐是上上品,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除普通的食用价值外,香椿的药用价值也不可小觑。相传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本草》最早记录了香椿的药用价值,称其“主治症疥,风疸”。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再次明确指出了“香椿叶苦、温煮水洗疮疥风疽,消风去毒”的保健医药功效。

可见,“谷雨食椿”,这已经是流淌在中国人身体里的文化基因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