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朱践耳的历史(他与时间拼搏赛跑)

音乐家朱践耳的历史(他与时间拼搏赛跑)(1)

“天才是罕见的,可能很多年才会出现一个。但即使是一个超凡的天才,如若离开了勤奋,也终究成不了本民族、本领域不可替代的大家——这是古今中外的一条定律。而我们的朱践耳先生,是我国最为勤奋、最为刻苦,最具有进取探索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在10月31日于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举行的“大爱无疆·丰碑永在——纪念朱践耳先生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上,上海音乐家协会顾问、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动情地说。

64岁,朱践耳才完成第一部交响曲,这在中外音乐史上是极为少见的。1985年至1999年,朱践耳连续创作了10部气势恢宏的交响曲,加上《小交响曲》,一共写了11部交响曲。这个数字,是一个耄耋老人用毅力创造的传奇,其中部分交响曲在观念和技法上的现代程度,甚至远超许多年轻作曲家——他不仅有古典音乐创作的技艺,而且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作曲技法,为己所用。在众多音乐界专家学者看来,忘我的拼搏、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是朱践耳迎来晚年创作高峰期的根本原因。

执着思考与真诚铸就卓越

“有一个名字,象征着执着;有一个名字,象征着与时间和生命赛跑时的顽强毅力;有一个名字,象征着永远的好学和不倦的追求;有一个名字,象征着才华、革新和创造力;有一个名字,象征着音乐表现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思考;有一个名字,象征着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全部献给了我国的音乐创作事业,这个名字,就是朱践耳先生!”

在2006年10月举行的《朱践耳管弦乐曲集》首发式上,陆在易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16年时间过去了,如今坐在文艺会堂里的陆在易,回忆起学而不倦的朱老,许多画面依然历历在目。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前卫的作曲技法逐渐传入中国,此时,朱践耳坐不住了。他不止一次地对陆在易说,自己需要补课。“尽管年过半百,他仍像小学生那样,去上海音乐学院坐在第一排,聆听一系列专家有关创作技法的讲座,几乎一次不缺,还认真做笔记,回去还整理思考。”陆在易说。

音乐家朱践耳的历史(他与时间拼搏赛跑)(2)

由于多重关系,陆在易和晚年的朱老经常通电话,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朱老在电话中说,“晚上11点半之前尽可以来电话”。这就意味着,朱老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1点半之后,那时的他已是年逾80岁的老人了。陆在易还记得,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时,朱老发表了由衷的感言,“他说我很惭愧,我没有多少成绩,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还债,努力向人民还债”。

“或许有人会不懂他的意思,但我很理解,他这番话的真实意思是,浪费掉的时间太多了,我只有抓紧时间写作,才有可能对得起抚育我们的民族和人民。”陆在易说。

朱践耳先生曾说:“音乐创作从古典时期的共性写作到近现代的个性写作的演变是一种进步的趋势、必然的趋势。几乎每一个作曲家都在艺术探索和艺术追求中,力求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为自己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他自己的定位是“兼容并蓄,立足超越”,具体的表现为“合一”,其中包括音乐思维上的虚实合一、情理合一、神形合一;写作技法上的传统与现代合一、有调性与无调性合一、民族性与国际性合一;美学观念上的自律论与他律论合一、主体与客体合一、超前性与可接受性合一。

纵观朱践耳一生的全部创作,他一直在用作品说出内心想说的话,说的是那样认真、那样真诚、那样感人、那样到位、那样富有哲理。尤其是他的《第十交响曲“江雪”》,不少音乐学者都认为这是朱践耳交响曲中最为成熟、最为完美之作,大气、正气、震撼灵魂,通过这个作品,可以看出朱老内心的坚强定力以及独立人格的完成。

“我历来认为作曲即说话,要说出作曲家自己最想说的话。在艺术创作面前,真诚始终是第一位的,容不得半点虚假。”陆在易认为,从朱老的创作经历中可以发现,有质量的音乐创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音乐家长时期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化为自己艺术语言的体现。

我国交响乐创作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我和朱先生共事合作了30多年,我心中的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作品是和人民心连心的,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包括遗体,令人非常钦佩。”上海音乐家协会顾问、上海交响乐团名誉总监、著名指挥家陈燮阳在10月31日举行的研讨会上说。

朱践耳的每部交响乐作品都是陈燮阳指挥首演的,他的全部交响曲、管弦乐曲也都由上海交响乐团录制成唱片。在陈燮阳的心中,朱老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说他是旋律大师、和声复调大师、管弦乐法和配器大师,一点都不为过,在国内作曲家里是很少见的。他的耳朵是立体的,非常敏锐。”

音乐家朱践耳的历史(他与时间拼搏赛跑)(3)

2017年6月,陈燮阳在北京指挥国家交响乐团排练《英雄的诗篇》时,朱践耳托女儿带来一封信和巧克力,皱巴巴的纸上写着端正的字:陈燮阳老友,排练太辛苦了,吃点巧克力。两个月后,朱践耳离世,而这封信,陈燮阳留存至今。

音乐家朱践耳的历史(他与时间拼搏赛跑)(4)

上海音乐家协会顾问、著名作曲家吕其明至今记得1949年与朱践耳同在华东军区文工团工作的场景。“他拉手风琴,我拉小提琴。为了鼓舞战斗士气,他创作了歌曲《打得好》,不仅我们团演唱,还到部队叫战士们演唱,受到热烈的欢迎和赞许。”后来,朱践耳又创作了广为传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交响合唱《英雄的诗篇》等,让吕其明极为钦佩,“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他是我学习的楷模”。

音乐家朱践耳的历史(他与时间拼搏赛跑)(5)

“在他(朱践耳)的晚年时期,创作了11部熠熠生辉的交响乐,为我国的交响乐创作树立了一座高大的、现在尚无人超越的里程碑,为我国交响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吕老的心中,践耳大哥令人尊敬,“他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品格高尚,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人”。

音乐家朱践耳的历史(他与时间拼搏赛跑)(6)

“我个人对朱先生的评价是:精湛的艺术、求索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教授秦文琛曾是朱践耳的学生,他说,凡是认识朱老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的谦虚和淡薄名利的品格。“我觉得他有两部作品是写自己的,一部是《第八交响曲“求索”》,另外一部是《第十交响曲“江雪”》。”

在《第八交响曲“求索”》总谱第一页,朱老写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还在这部作品的扉页写下了四句话:探索者的路是漫长的,探索者的心是孤独的,探索的磨难是无尽的,探索的精神是永恒的。

如果说《第八交响曲“求索”》印照了他一生对艺术探索的精神,那么《第十交响曲“江雪”》就是朱老一生艺术态度和高尚人格最好的写照。“这部作品是用柳宗元《江雪》的诗来创作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一种巨大的孤寂和超然。”秦文琛说。

音乐家朱践耳的历史(他与时间拼搏赛跑)(7)

“让我们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努力传承和弘扬以朱践耳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音乐家的优良传统。新时代音乐工作者要以朱践耳先生为榜样,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历史方位,自觉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同时,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备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俞峰说。

音乐家朱践耳的历史(他与时间拼搏赛跑)(8)

“大爱无疆·丰碑永在——纪念朱践耳先生诞辰100周年研讨会”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上海市文联主办,上海音协、上海交响乐团承办,上海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协办。

主办方、受访者供图

作者、视频制作:姜方

编辑:许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