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硕珍巧姐花落谁家(潘硕珍巧姐花落谁家)

潘硕珍巧姐花落谁家(潘硕珍巧姐花落谁家)(1)

贾琏和王熙凤的女儿——贾巧姐,是金陵十二钗中年龄最小的侯门千金小姐。这朵蓓蕾初绽的花儿要落入谁家?《红楼梦》后续本说,王熙凤病死,贾琏出远门探望病重的父亲,邢夫人听了巧姐儿舅父王仁的话,同意把她嫁给一个外藩做偏房,实际是王仁、邢大舅、贾环、贾芸得了好处,准备把巧姐儿卖给外藩王爷家。刘姥姥碰巧走进贾府,与平儿商议,将巧姐儿打扮成青儿的模样,偷偷转移到乡下,设法与回贾府的贾琏父女团聚,最后嫁给周姓大地主家做媳妇。

高鹗的续笔违背了曹雪芹的创作原意。《金陵十二钗判词·巧姐》写道:“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判词前二句写巧姐在贾府势败后被“狠舅(王仁)奸兄(续书作者写成贾芸,周汝昌认为是贾蓉,刘心武认为是贾兰)”所卖。奸兄是谁?第八十八回里写道:贾芸带上礼品去见王熙凤,要求承办营建修缮陵寝工程,被拒绝;巧姐见了贾芸,像是见了前世的冤家,哑的一声哭了,伏后来贾芸伙同王仁、贾蓉卖巧姐的勾当,颇有道理。他们将巧姐卖在了什么地方?曹雪芹善于运用诗词当谶语,暗示人物的结局和命运。甄士隐注解的《好了歌》有句“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本想为女儿找一个富贵婆家,谁料想会流落到烟花柳巷)。红学家蔡义江据此认为巧姐被王仁等人卖给了妓院。判词后二句写巧姐为刘姥姥搭救。王熙凤干了许多损阴德的事情,也曾两次周济过上门的贫婆子刘姥姥。刘姥姥花尽积蓄,设法从烟花巷鸨儿那里赎来巧姐,是为了报答凤姐的周济之恩。“留余庆,留余庆,忽与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红楼梦》曲子《留余庆》)

巧姐儿原来叫做大姐儿,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王熙凤要她给自己的女儿取一个压得住命的名字。刘姥姥得知大姐儿是七月初七生的,就按以毒攻毒的办法,取名为巧哥儿,“姑奶奶一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第四十二回)。庚辰本在此处有一条脂批:“从谶语,以影射后文。”“巧”字一语双关,既是凑巧、碰巧之意,又指代巧姐,其命运与一个“巧”字相连。民间过乞巧节,有些家长为了女儿长大后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取名时多用“巧”字。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看到《金陵十二钗图》画着“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纺绩,即纺纱,既说明了巧姐的结局是成为一名村妇,又以“织女”的形象暗示了巧姐的名字。织女就是以帝孙的高贵身份下嫁给勤劳、老实、善良的牛郎的。巧姐的身上有织女的影子。

第十四回写道:王熙凤、贾宝玉等将秦可卿的灵柩寄放到铁槛寺,在凤姐弄权的当儿,贾宝玉和秦钟在村庄里转悠,一个漂亮的少女纺线给他们看。护花主人王希廉就此段情节评点说:“写乡村女子纺纱等事,直伏巧姐终身。”这段暗示了王熙凤女儿的归宿:由侯门小姐沦落为从事家庭纺织的村姑。

巧姐被刘姥姥赎出来后,嫁给了谁?当然不是王孙公子,而是刘姥姥的外孙子——板儿,他曾经跟随刘姥姥两次进过荣国府,与巧姐儿有缘分。第四十一回写道:“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玩了一会。那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脂批:伏线千里)。那板儿因玩了半日的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玩,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脂批:柚子,即今香橼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板儿与巧姐儿交换了佛手与柚子,这表明他们有缘分,贾府抄家后,是刘姥姥带着板儿救出了巧姐儿,在乡下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虽然不是锦衣玉食,但也是自食其力。“荒村野店”即是板儿破败的家,与牛郎的茅屋毫无二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