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

你知道什么是“青绿腰”吗?

“青绿腰”出自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自从舞剧爆红,

剧中的女子群舞“青绿”

便成为爆款,

剧中高难度的“青绿腰”

也成功出圈,

引发了一大批

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1)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2)

除夕之夜,

女子群舞“青绿”登陆央视春晚,

以山水人文风骨,

颂赞祖国千里江山。

戳视频↓↓ 一饱视觉盛宴

来源:微博@央视网文娱

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

舞者眉眼锋利,绛唇高髻,

利落甩袖,隐入画中……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3)

《只此青绿》剧照

“我直接文化膨胀了”“美哭了”

“以后节目按照这种程度卷起来”

“这个舞可以把在座的各位看哭”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4)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5)

《只此青绿》首演于2021年8月,由中国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担任总编导。这部舞蹈诗剧对话北宋天才画家希孟,“舞绘”的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至今已在全国16城巡演五十余场。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6)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7)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8)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9)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10)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11)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12)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13)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14)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15)

2021年10月,《只此青绿》选段“入画”登陆《国家宝藏·展演季》首期并获244万点击播放;2021年12月,《只此青绿》选段“青绿”登上2021“最美的夜”bilibili跨年晚会,与1.8亿观众实时在线共鉴东方美学。

《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青绿是剧中唯一一个抽象的、写意的角色。它是《千里江山图》的魂,也是全剧的美学提纯,无生命,但有温度。

身穿青绿色曳地长裙,头梳高耸入云的发髻,青绿一出场,便叫人屏住呼吸,直呼“美哭了。”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16)

《只此青绿》剧照

青绿的服装造型设计在款式上强调宋代崇尚的清瘦感,手部的袖子叠搭,犹如山峦起伏;裙型将襦缠绕至腰间,用其层叠感形成山峦层叠之势,仿若《千里江山图》中的层林群山;色彩则提取了《千里江山图》中的头青与石绿,它们自画中来,又终将回归至画里。

青绿在画中静待千年,两位导演以“静”为出发点,以宋代绘画中内敛、内收的基调,设计了“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造型动作。青绿不语,举手投足间,皆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女子群舞“青绿”出现于舞剧的中段。舞动起来的“青绿们”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图》中料峭的山、层叠的峦,舞出山水相依之感,一股硬朗的、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

“所有的走都是半蹲式的,脚缓缓向前探出,在探出的那一瞬间,达到重心移动的最大值以后,再往前轻轻蹭一步,这里边没有矫揉造作,你的袖笼打开,你怀抱的是山河日月的气魄。”导演韩真曾这样解读这个舞段。

“这段舞蹈不再是女人的柔美,更多的是大气磅礴,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沉淀。”领舞、青绿的扮演者孟庆旸说。

这样一个意象化的角色很难演。最开始,孟庆旸也很吃力,经过几个月的沉淀,她突然读懂了青绿为何在望月,有了那种心有丘壑、眼存山河的状态。

只此青绿哪里来的(只此青绿美哭了)(17)

孟庆旸演绎青绿腰

青绿们贯穿全剧的“青绿腰”更是让人拍案叫绝。长袖一甩,上半身后躺,与地面近乎平行……这个仿佛飘在半空中的高难动作,既需要舞者有稳如磐石的脚力,更需有舞者有韧如蒲苇的腰功。

“你知道什么是‘青绿腰’吗?”“青绿腰”火了之后,孟庆旸还专门拍了一个15秒的短视频,眼神利落如钩,下腰一气呵成,迅速横扫各大网站,收获无数点赞。

“邀月公主”,被惊艳和征服的网友给孟庆旸送上这样一个称号,直呼“姐姐的腰不是腰,是撩我心的一把钩子”。

“这个动作其实叫‘险峰’,‘青绿腰’是观众总结出来的。”周莉亚笑说。

“青绿腰,是身体形成几何状态,如同山石,核心力量在腰部。右脚在前,左脚在后,整个人像山石一样,巍峨的山峰,用后脑的意识顺延下去,腰部慢慢向后……”传授动作要领时,孟庆旸曾经这样说道。

“青绿就像这幅画的灵魂。”两位导演解读,从希孟到工艺人、展卷人,再到收藏过它的藏家,都是这幅画生命中的过客,“它才是生命力最强的,就像明月一样,存在千年。”也因此,青绿在剧中出现时,总是头顶明月,两个意象始终共存,是一种时空的映照。

“我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磨,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一个动作都来不得偷懒。”两位导演说,《只此青绿》是为《千里江山图》而作,也是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而作。

(综合廖阳/澎湃新闻、央视网文娱、央视新闻、网友评论等)

来源: 澎湃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