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有堵耳感觉应怎样调试(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

什么是堵耳效应?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战胜敌人,首先就得了解敌人。

当不佩戴助听器,耳道处于开放状态时,外来的声音通过外耳道传至鼓膜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产生共振,将声音提高20dB-30dB。

此外,自己说话时,主要是通过骨传导路径,即自己说话的声音直接振动脑袋(颅骨),越过外耳和中耳,直达内耳;骨传导会将自己说话声音的低频提高,耳道开放状态不易察觉这种改变。

助听器有堵耳感觉应怎样调试(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1)

堵耳效应,即是当外耳道口被助听器堵塞后,骨导听阈降低的现象,上面的“共振”和“自己说话声音的低频提高”都会改变,共振减弱了,低频提高明显了,结果可能会造成佩戴者耳部发闷、发涨,就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

此外,佩戴者听见自己说话的声音,会感觉好像在桶里、管道里,声音空洞,甚至有回音。

唔……并不是这种堵耳

堵耳效应多发于低频听力小于40 dB HL的弱听人士。

当弱听人士在说话时,声音的振动会带动其它相连软组织、骨部及颅骨振动。

由于骨头和软组织具有质量和弹性,当其中一部分开始振动时,也会引起其它相连的骨头和软组织振动。

助听器有堵耳感觉应怎样调试(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2)

然而,这些振动很可能并不是同步的,因此震动产生的相位差会在软骨部分的前壁与下壁、后壁与上壁之间形成声波,滞留在残余耳道内。

反之,当耳道处于开放状态时,没有被助听器“挡住”,振动所引起的声波会通过外耳道释放出去,进而不会引起堵耳效应。

如何解决堵耳效应?

使用通气孔

使用气孔解决堵耳效应的目的是将残余耳道开放。

研究表示,助听器佩戴者对自己说话声音的可接受程度与低频增益有关。

助听器有堵耳感觉应怎样调试(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3)

如下图所见,当通气孔内径小于1mm时,其基本上不能解决佩戴者产生的堵耳效应(如图中红色曲线所示,1mm堵耳效应曲线几乎与堵耳式耳模重合);

当通气孔内径达到3.5mm时,其基本可以有效地解决佩戴者的堵耳效应(如图中蓝色曲线所示,3.5mm堵耳效应曲线与开放声管在低频部分基本重合)。

不过,通气孔的孔径大小并不是直接影响堵耳效应效果的唯一标准。

堵耳效应是否能被有效的解决,取决于通气孔的声学质量与残余耳道、鼓膜之间的关系。

因此,为了匹配不同听力损失患者的耳道情况,助听器制造商现已推出声学等效通气孔(AEV)和声学匹配通气孔(AOV),从而直接根据佩戴者的耳道情况,制作最优化的通气孔。

助听器有堵耳感觉应怎样调试(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4)

制取耳模

如前所述,软骨部的振动是产生堵耳效应的原因。

理想状态下,如果耳模能与软骨部的骨壁完全贴合,那么软骨部产生的振动就不会对耳模产生影响,进而避免堵耳效应的发生。

但是,制作与软骨部骨壁完全贴合的耳模却无法在实际佩戴中得以应用。若耳模的长度与形状完全与听力损失患者的耳道贴合,则会造成取戴不方便、产生不适感等问题。

那么,如何在耳模制取过程中防止堵耳效应的发生?

通常,将印模材料注入耳道后,有两种做法:

1.告知用户张嘴:使印模侧面与耳道更贴合;

2.告知用户说话或咀嚼食物,使耳道部分更灵活地运动。

助听器有堵耳感觉应怎样调试(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5)

虽然耳道中的耳模长度均相同,但由于印模制取方法和外壳的制作方式不同,会导致耳模在耳道各个部分的填塞程度不同,从而决定制取的助听器外壳是否会产生堵耳效应。

如图A所见,该耳模在耳道口处的填塞材料较多,在耳道中段的填塞材料较少,因此该耳模与耳道口处的密封性较好,但在耳道中段的密封性较差,导致软骨部振动时(说话或咀嚼食物)易引起耳道内的空气振动,进而产生堵耳效应。

如图B所见,B中的耳模填塞情况与A刚好相反,其在耳道口处的密封程度较差,而在耳道中段与软骨部分的贴合程度较好,使得软骨部振动时(说话或咀嚼食物)不会引起耳道内的空气振动,从而有效抑制堵耳效应的发生。

助听器机身可使用通气孔和外壳(或耳模)这两个妙招来预防堵耳效应的发生,从而帮助验配师在低频区域采取更加精准的调试。

助听器有堵耳感觉应怎样调试(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6)

开放式助听器,了解一下?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类“新型”的助听器——开放式助听器,它和传统的耳背式助听器有些像,但却可以有效的解决堵耳效应。

开放声管式助听器:透明中空细声管 开放耳塞

开放式助听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透明中空细声管 开放耳塞,即通常所说的开放声管式助听器;另一种是细导线声管 授话器 开放耳塞,即我们所说的RIC助听器。

这两种开放式助听器,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使用“开放耳塞”,能够有效地消除堵耳效应,佩戴更舒适,无压迫感和堵塞感。

助听器有堵耳感觉应怎样调试(佩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7)

此外,开放式助听器几乎不改变自然的耳道共振,低频信号可以释放出去,避免了振动和发闷,还可以允许声音通过开放耳塞进入耳道,让低频较好的耳朵可以直接聆听。

我们可以看出,两条曲线的低频部分几乎吻合,没区别。完美解决堵耳效应。

当然,完美解决堵耳效应的开放式助听器也生出一些负面问题,例如,增益够不够大,容不容易啸叫,开放耳塞会不会有双重声……

所以说还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需求,结合验配师的专业指导,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助听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