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染布历史记录(元宝石不是元宝)

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请点击关注。

胡哥原创首发,侵权必究,已授权维权骑士全网维权。

我们是一个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乡村就是我们生命最初的源头。即便是一个城里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村人。

农村的土地、河流、阳光、空气,养育了一代代人,我们就像那土地上一茬茬的庄稼,割了长、长了割。泥泞的土地里留下了父祖辈父辈的足迹,也把农民的基因深深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

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就这么潜移默化地储存在我们的头脑中,越是在钢筋水泥的城里拼搏,越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思念农村。

徽州染布历史记录(元宝石不是元宝)(1)

无人居住的老房子。

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懂得,为什么我们的祖辈、父辈,即便是在城里生活了一辈子,到老了也要回到农村去。城市带你向前进,农村给你一个坚实的后背。

在农村日益城镇化的今天,尤其是乡村振兴红红火火的当下,为什么那些曾经破旧的传统村落却成为很多人想去了解的地方呢?

胡哥走过了很多古村,尤其是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古村,都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村,每逢相关的游览文章发布,都会引来粉丝的热捧,阅读量动辄上万、三四万的也很常见。

这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复兴,一方面是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在呼唤你,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城市里的游子。回到故乡的农村,换个心情放松身心,重温祖辈父辈旧日的好时光。

明清老宅院,胡哥带领大家看了不少,今天给大家看一个老物件——元宝石。先看图。

徽州染布历史记录(元宝石不是元宝)(2)

西火镇西村的元宝石。

这是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西火镇西村拍到的一个老的石质物件。两头翘起,中间凹下,很像古代的元宝。宽约一米,两头高处约70厘米,厚约30厘米,重约300斤。

这个老物件和以前给大家讲述的捶布石(想了解捶布石的点击这里)一样,已经很少见到了,很多的人,包括村里的年轻人,都不认识它叫什么,做什么用的?

徽州染布历史记录(元宝石不是元宝)(3)

西村墙上的元宝石说明。

西火镇西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后,这块石头被正名,俗称元宝石,因其形状神似元宝而得名。元宝石又称“砑布石”、“踹布石”、“踩布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大小不一,形状相近。墙上的说明是“染布石”是不确切的。

胡哥在走访古村的历程中,山西长治市范围内目前仅见到这一块。上次见到元宝石还是在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里。

徽州染布历史记录(元宝石不是元宝)(4)

乔家大院的元宝石。

砑字的含义是“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或摩擦皮革、布匹等,使密实而光亮”。 元宝石的作用类似如今的熨斗,能够让染色的布料更加平整。

这个工序,也叫作踹布。在古代一开始是和染坊在连一起一道工序,后来就发展成有专门的工匠在做,叫做踹匠。在织染发达的苏州一带,这一工序发展成了专门的踹坊。

今天见到的元宝石其实只是实际的一部分,完整的染坊所用应该是两部分。上部分就是这个元宝形石块,叫踩石,下部还配有长方形的垫石,垫石的中心略有些凹,卷好的布匹就放在上面。

踹布时,先将染好色晒干的棉布卷在木轴上,放在垫石上,再将踩石压在布轴上。踹布匠两脚分开站立于踩石两角,双脚不停地左右晃动踩石,反复碾压布轴,直至布面平整光滑。

徽州染布历史记录(元宝石不是元宝)(5)

这是在抖音上找到的踹布视频截图。

为了保证身体平衡,踹布这一道工序会安装一个木架。踹布匠两手扶住木架,双脚操作。那么重一块大石头在脚掌下反复滚动,不但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消耗很大的重体力活。

踹匠在过去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北方的染坊、踹匠的工作情况不了解,但是在南方水乡,织布染布发达的苏州一带,清康熙年间,苏州踹匠因“年荒米贵”难以糊口,还曾多次罢工反抗。

明末清初,苏州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棉布整染加工中心。康熙三十九年,苏州一带的踹匠数量达到两万人,使用的元宝石就有10900多块。

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苏州踹匠们曾多次罢工。最长时将近一年,最后因清政府司法介入,康熙四十年立碑严禁。这就是《苏州府约束踹匠碑》,该碑现存苏州碑刻博物馆内。

关于元宝石较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乃服》中。书中不仅记载了元宝石的功用,可以使染过的织物“缕紧不松泛”,而且还记载了元宝石的材质选取和价格。

而最早见诸图画的踹布场面是出现在在清乾隆年间的《棉花图》。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棉花种植、纺织及练染的全过程工笔绘画十六幅,每幅图后面配以文字说明,装裱成《棉花图册》,呈送乾隆皇御览。

徽州染布历史记录(元宝石不是元宝)(6)

《御题棉花图》拓片。

方观承将经过乾隆御题的《棉花图册》正式定名为《御题棉花图》,并精心摹刻于石。第16幅为“练染图”,图中就有踹布工劳作场面的描绘。题诗为:

五色无论精与粗,茅檐卒岁此殷需。

布棉题句廑民瘼,敬缵神尧耕织图。

徽州染布历史记录(元宝石不是元宝)(7)

红圈内就是踹匠在踹布。

山西长治上党区西火镇西村曾经是长治县南边第一大村,一度商贾繁华,泽潞商帮北上南下,生意十分兴隆。在西火村见到的这块石元宝,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明清时期西村印染业的印记。

如今这样带着农耕文明印记的老物件越来越少了。文化人追求的乡愁,大体上就寄托在这些农村的老房子、老物件上。

这些饱含着农耕文明生活印记的物件能够再现昔日的工作、生活场景,那是完全不同于今日机器作业的场景。老物件会带领人们穿越时空间隔,重现山水田园生活的画卷。

乡村之美在于发现,乡村之美在于保留、保护。农村虽然一直在向前发展,但那种对于昔日的农耕文明生活印记却是割舍不断的情怀。而且胡哥相信,人类越发展,那种情怀越会历久弥新。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工匠》曹焕旭

《文物的故事——碑刻的故事》吴克敬

《论清朝苏州踹布业中布号与踹坊及踹工之关系》作者张鹏


喜欢胡哥文章的请加关注,看更多好文。

山西长治这个老院子下,藏着一个占地面积巨大的地宫

想不到二月二龙抬头的庆祝活动在山西长治是个盛大的庙会

小小一粒山西米,成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标准

想不到神农故地山西晋城的羊头山上真有一只羊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