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的诗句西施 毒舌诗人罗隐写诗为西施平反

常言道:红颜祸水。古往今来,凡亡国之君的背后,必有一位被唾骂千年的女子。这究竟是红颜祸水,还是君王自己荒淫无道?

我们从远古时候说起,夏桀亡国是因为妺喜;商纣亡国是因为妲己;周幽王亡国是因为褒姒;西汉衰落是因为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因为杨贵妃;明朝的明神宗朱翊钧二十多年不上朝,是因为郑贵妃;清朝的顺治皇帝出家,是因为董鄂妃,而清朝之所以灭亡,全是因为慈禧太后……除了上面这些例子之外,在后世诗文中出现最多的,当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了。

罗隐的诗句西施 毒舌诗人罗隐写诗为西施平反(1)

西施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当越王勾践败于吴国,被迫到吴国给吴王夫差做马夫时,范蠡施计,将西施献给吴王,成为其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吴国人都说是怪罪于西施,说她红颜祸水。于是,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吴国灭亡的根由归于女色,为无能的统治者开脱。但是唐代有一位叫罗隐的诗人,脑袋清醒得很,他写了一首小诗,反对那种“女人是祸水”的论调,实属难得。

罗隐的诗句西施 毒舌诗人罗隐写诗为西施平反(2)

《西施》

〔唐代〕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本名字昭谏,新登人。少有文才,因议论时政,讽刺公卿,故屡试不中,乃改名隐。他同情人民疾苦,故其诗作揭露社会矛盾深刻,批判黑暗现实犀利明快,其七律诗音调悠扬,真切动人。他自编文集,名《谗书》。

罗隐的诗句西施 毒舌诗人罗隐写诗为西施平反(3)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险》中说:“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后来他就是靠着这犀利的文笔,靠着对社会辛辣而又尖锐的批评,在江浙一带名气越来越来,成了唐朝第一杠精。这回他又杠上了,为西施辩护,反对世人认定“红颜祸水”的论调。

罗隐的诗句西施 毒舌诗人罗隐写诗为西施平反(4)

罗隐在这首诗直接指出国家的灭亡自有其定律,与某个小女子无关,不得不说他的想法当真是非常新潮的,和我们现如今的观念不谋而合。关于这首诗具体创作于何时我们并不知晓,但是诗人敢于与其他人唱反调的这种勇气,就值得我们赞赏。

罗隐的诗句西施 毒舌诗人罗隐写诗为西施平反(5)

诗的前两句是立论:“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落笔,诗人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明国家的兴亡自有时势发展的必然规律。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导致国家兴衰存亡的各种复杂因素。何苦要把西施当作亡吴的罪人来怨恨呢?“何苦”与“自有”反衬,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叹夫差亡吴者,把西施看作“祸水”,说她“脸横一寸波,浸破吴亡国”。

罗隐的诗句西施 毒舌诗人罗隐写诗为西施平反(6)

西施的美艳果真有这起死回生、亡国兴邦的魅力?“何苦”二字,透露出诗人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的意味。其实,春秋末期,越国的复兴和吴国的败亡,仅就统治者个人而言,主要是因为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夫差忘乎所以,骄堕自毁。吴王听信谗言,逼死贤良,是昏君自己误了国家大事,何必要归罪于一个弱小女子呢?

罗隐的诗句西施 毒舌诗人罗隐写诗为西施平反(7)

接着“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两句,诗人又继续为西施辩护说,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诗人在这里大胆且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同时,也激发出人们对于无辜者西施的同情与怜悯!

罗隐的诗句西施 毒舌诗人罗隐写诗为西施平反(8)

不难看出,罗隐这一首是论史之诗,借史发论。作者为西施鸣不平,驳斥“女色祸国”的陈词滥调,表现出作者进步的历史观点。

这首小诗虽只四句,但容量颇大,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阐明如上所述的原则问题,且富有说服力,显示出作者的笔力矫健。

以议论入诗,容易流于枯燥。诗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使它尽可能具有形象性。如第二句,设为吴人责怪西施,这就有了感性形象。后两句,用假设诘问句,如面向读者在问,诗人的声色表情犹在目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