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都是广场协议签署国)

一国货币升值,必然导致其出口下降,进口上升。因为,本国货币升值,以本币计价的商品折算为以其他国货币计价的价格上升,使该商品的竞争力下降。同样,本币升值,必然导致进口商品以本币计价的价格降低。

一战德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都是广场协议签署国)(1)

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后,等于向全世界宣告本币要升值,大量游资涌入日本,最终摧毁了日本的经济。

美国迫使日元升值,使日本的电子轻工产品,特别是汽车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下降,而提升了美国产品的竞争力。

(1)日本是被逼迫让日元升值么?不,日本是很主动的配合美国让日元升值的!

1985 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当年很流行的一句话:日本是“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猜到故事的结局”。

为什么说日本是“猜到了开头”呢?首先来看看《广场协议》是怎么形成的:

1.里根政权上任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前任卡特总统所遗留的高通胀。为了打压通胀,里根采取的是相当强硬的金融紧缩措施,将利率提高到了2位数,这在美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2. 利率提高的结果是货币流动性迅速缩小,大量流入银行,使民间资本的投机行为大量减少。同时高利率也使海外热钱大量融入美国市场,将美元越推越高:81年年初美元兑日元为210日元,82年10月竟达到了270日元。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美国出口额的下降和进口额的上升,也即是贸易逆差。

3. 高通胀影响和贸易逆差的结果,导致了美国在80年代前期,出现了“双料赤字Double Deficit”: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双料赤字将直接导致政府的赤字迅速扩大,对长期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双料赤字现象在代表了保守势力的共和党政权下,是不太常见的,里根政权很可能因此而被舆论所质疑,影响下一届选举。

4. 于是美国将不得不寻找摆脱这“双料赤字”的方法:在财政赤字不易削减的情况下,首先就是要将美国的贸易逆差降低,甚至是转为顺差。换言之,就是要使美元贬值。 而使本国货币贬值的方法有许许多多,但无外乎两大类:

一是市场调节:

①增发货币买入国债,也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 QE

降低本国利息,使本国货币需求下降。

②动用外汇储备,大量买入对应国货币,使美元反

第二种就是国际间协议调节:通过与主要利害商,来人为制定一强制汇率或汇率调整目标。

在美国当时的环境下,进行市场调节无疑会使通胀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同时也会让财政赤字继续扩大。而②的方法,仅对某一国的汇率突然下降有应对作用,而无法防御本国货币的主动上升。因此里根用了第二种狠招

一战德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都是广场协议签署国)(2)

会议之初,美国便抛出了杀手锏“美元危机”。由于牙买加体系后,各国的外汇储备仍以美元为主,一旦美元再次陷入暴跌状况,各国的外汇账户将出现明显的亏损。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黄金和美元的兑换关系已经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而结束,因此各国甚至无法将美元兑换为黄金来避险。一句话,各国只能选择两条路:要么让美元自由落体,要么选择一个可以接受的贬值程度。

里根的“挟美元以令诸侯”的做法,虽然貌似卑鄙无耻,但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件好事。而这一提案,也并非完全将各国置于刀俎之间:各国相应的货币升值,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反而是好事。

说这是好事,是由于在70年代越战的刺激下,很多国家的制造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但到80年代初已接近于饱和。寻找海外市场的拓展机会,正是这些以产品制造为主业的国家的需求。这些国家包括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等等。原本在70年代只能寻求海外合资机会的企业,由于本币升值,出现了很多独资或者是并购海外企业的机会。

日本、德国的很多品牌,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海外扩张,便是《广场协议》的结果之一。

所以说,日本所看中的,并不是本国外储贬值,而是本币升值所带来的进入海外市场投资的机会。他猜到了这个开头。

(2)日本对于日元升值是不是太过于乐观呢?

但日本为什么没有猜到“故事的结局”呢?

1. 话还是从日本的“小算盘”谈起。

二战后,美国打了两次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两次战争帮助日本成为了经济大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原本是被侵略对象的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都积极地开始与日本进行经济往来。日本虽然用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养肥了自己,但是面对东亚和东南亚这些肥沃的市场,却一直没有大举进入的好机会:一来是市场虽广大,但购买力不足;二来是缺乏资本在海外建厂。

而美国方面,由于本国的大量的贸易赤字来自于日本,因此美国也希望日本能够摆脱这种依附于美国市场的经济模式,建立自己的强势产业。因此在宣布美元贬值来削减对日赤字的同时,也对日本的高科技产业表示出扶植的态度。80年代初期,日本的半导体技术、核电技术、汽车制造技术都在美国的帮助下得到了迅速的成长。在这些领域的进步,使得日本政府判断,日元的升值将不会动摇日本的经济命脉,反而会增强日本的市场并购力。当时的财政大臣竹下登甚至“豪迈”地说,“日元即使升值到190元兑1美元也无所谓啊!”而那时的汇率基本在240元左右,也就是大约20%的升值,可见日本政府的乐观程度。

既取悦了美国,从美国拿到先进技术,又可以把本国市场拓展到亚洲乃至是全世界,从对美国的高度贸易依赖中脱离出来,何乐而不为?

2. 但如果真是这样发展下去,今天的中国也不会追上日本,成为GDP世界第二。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① 日本接受了《广场协议》,随后就是“按照计划”地升值。而为了防止由于本币升值,导致发生像美国一样的金融紧缩,日本主动调低了本国利率。这是日本悲剧的开始。

②利率调低后,之前需要大量融资才可以参与的资产炒作便开始了动作,这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无法回避的现象。大量的游资开始炒楼,而股市也一片繁荣----和中国06年的情况一样-----总之,没有人愿意把钱留在银行里发霉,而欣欣向荣的投资市场成为了摇钱树。每个人突然都有花不完的钱,每个人都买得起奢侈品,想去海外旅行仅仅需要一周的工资,这看似喜剧的阶段,正是悲剧的序章。

一战德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都是广场协议签署国)(3)

③日本人不知道一点,市场是不理性的,它是一头疯马,而不是一辆跑车,它不会在红灯前站住,也不会在悬崖边止步。

85年9月底,《广场协议》签署,日元开始升值,初值是240元。到竹下登的“目标价”190元,是86年2月,中间仅用了5个月。之后日元继续上行,86年9月份涨到150元,已经

超出目标价26%。

87年5月,140元。

88年1月,120元。

而这时正是歌舞升平,群情激动的“泡沫经济”最顶峰。每个人在街上都用1万元的纸币(大约800元人民币)毫不在乎地拦出租车:高档跑车在街上成群结队。

一战德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都是广场协议签署国)(4)

毕业生没毕业就有企业成群结队来招聘,甚至打出了预付半年工资的条件。

....

而另一面,土地炒作引发了住房价格的高企。为了尽早开工,房地产企业开始雇佣“拆迁队”,对“钉子户”进行恐吓甚至是“强拆”。尽管如此,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这是个和谐的好时代。 直到有一天,泡沫碰到了钉子。

90年年初,海湾战争开战,石油暴涨。日本制造企业成本上升,需要大量资金贷款来弥补现金漏洞。但由于大量的社会资本和银行资本套在房地产和其他投资品上,供应的贷款远远无法满足供应。

由于日元的暴涨,使得日本制造型企业的产品在海外销量骤减。而就算卖回国内的话,早已饱和的国内消费市场也没有能力容纳逆输入的产品。

一战德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都是广场协议签署国)(5)

日本制造企业开始由小至大,成批倒闭,而由此造成大量的泡沫期招工被迫辞退。制造企业和其雇工的贷款成为大量不良贷款。

房地产价格由于背后的不良贷款压力,开始跳水。

股市从38000多点的顶峰迅速滑落。

新员工雇佣数量急剧下降。

疯马冲下悬崖了。

所以最后看起来,日本人败在哪一点?

败在了最初的一点上:认为短期利益可以掩盖长期利益。

一战德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都是广场协议签署国)(6)

日本的长期利益在于,第一步利用美国的贸易顺差来逐渐丰富自己的本国实力,第二步用产品出口来渗透进其他市场。而《广场协议》的签署,将这两步走的长期利益完全破坏。于是日本退而求其次,认为改变策略,把坚持出口改为“走出去”,也可以带来相应的收益。 然而这种类似于“抱佛脚”的策略,却没能考虑到深层次的风险:货币升值的速度将远超当局想象,而所带来的市场冲击将在本币迅速升值之后,持续酝酿。一旦“黑天鹅”出现,铡刀落下,成因复杂且来势凶猛的冲击会把短期利益完全消耗殆尽。

一战德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都是广场协议签署国)(7)

(3)德国马克也是同样升值,但是外贸出口反而增加了,这是为啥?

谈到货币升值, 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日元。 许多人认为正是由于19 8 5年“广场协议” 之后日元的大幅升值, 导致了日本经济此后持续低迷。 但这并不是货币升值的普遍性规律。 因为同时期另一主要货币, 德国马克的升值却带来了与日元升值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更值得我们深思。上个世纪7 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 马克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相当大, 197 2年到1996年间, 马克升值了1. 09倍。 然而,德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表明,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所预测的情况没有出现。 20 世纪7 0 年代至9 0 年代, 德国的对外贸易始终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进口与出口保持着同步较高的增长。 在签订广场协议之后几年,汇率虽然不断高涨,经济增长却仍然高达2.3%,到1986年甚至还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

一战德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都是广场协议签署国)(8)

马克升值之所以没有降低德国出口、 限制德国对外贸易原因恐怕如下:

第一,面对汇率的冲击,一个工资具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将维持更为稳定的就业水平。

第二,汇率向均衡水平的恢复性升值,对于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正面作用,而这种作用实现的快慢以及程度,与其他辅助、预备措施有关。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广泛涉及各个行业,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并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的推行,对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经济活力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除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之外,汇率大幅升值的积极影响还包括:改善贸易条件,增进国内福利,改善企业对外投资环境等等。

一战德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都是广场协议签署国)(9)

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同样被列入《广场协议》的升值“黑名单”,但是德国和日本风格迥异的政策取向,导致了两国经济的日后发展出现了分化。

日本的政策至少在三个环节出现了失误,其一:对货币大幅升值的负面影响过于忧虑;其二,过早、过度使用了双松的政策组合,促成了泡沫的积聚,减少了日后政策的回旋余地;其三,在刺激经济过程中,过度依赖需求管理政策,以致其弊积重难返。

而德国的决策者,同样面临升值带来的外部需求冲击,却并未采取大规模的需求刺激,而是从供给角度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通过利润的提高来促进私人投资。后者虽然承受了短期内经济的下滑压力,但是保持了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这一点,也许是我们作为后来者,需要努力体会的。

一战德国货币贬值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都是广场协议签署国)(10)

结束语:日元和马克都升值了,为何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呢?因为面对升值后出口制造业的压力,德国积极地进行了产业升级,使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而且德国借这次机会积极地进行了汇率制度的改革让德国马克对美元自由浮动,凭借自己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了德国的经济实力,而日本之后不断地进行经济刺激计划,大量资本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进行出口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反而进入楼市和股市,产生大量泡沫,最终泡沫破裂严重打击日本经济,是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汇率浮动只是表象, 经济增长的质量才是本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