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丰子恺纪念馆介绍(桐乡人文丰子恺墓园)

桐乡丰子恺纪念馆介绍(桐乡人文丰子恺墓园)(1)

  

  众所周知,丰子恺是石门镇人,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与河山镇东浜头村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丰子恺有个亲妹子,小名雪雪,自幼送与东浜头村的南沈浜蒋家,所以他少年时常来妹子家做客。1937年农历十月初四日,石门镇遭日军飞机轰炸,丰子恺携全家来蒋家避难,半月后从蒋家河埠头上船,开始了长达九年的逃难生涯,辗转七八省,行程数万里。1975年4月,病魔缠身的丰子恺自知来日无多,毅然回乡探望,在南沈浜妹子家住了半月之久,这是他最后一次回乡,半年后的9月15日,丰子恺溘然长逝于上海。

  丰子恺先生有两个终身不渝的品格,一是热爱艺术,二是热爱家乡,这也是家乡人民最景仰和最钦佩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他早年游学在外,但心系故土,建缘缘堂欲为永居之地;后遭逢国难,避寇西行,但故乡时刻萦绕在他的梦中和心田;晚年寓居沪上,思乡更切,最大的愿望是落叶归根,无奈缘缘堂毁于日寇炮火,已无栖身之地。丰子恺逝世后,尽管家乡人民特别是他的子女们认为故乡是他最后也是最好的归宿,希望将他的骨灰安葬在故乡,但当时的时势不许可,条件也不成熟。

  2005年,丰子恺先生的家属向家乡领导正式提出了这一愿望,桐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决定将丰先生的骨灰迎回,安葬在故乡,并立即制定了“总体设计,逐步实施”的方案。经多次实地勘察、比较,并与河山镇、东浜头村以及相关农户商讨后,最后选定南深浜南面临河的一片林地作为丰子恺墓地,原因有三,一是此地本是丰子恺亲妹雪雪与丈夫蒋茂春的墓地;二是此地前有一浜,浜西通小河,小河南通西圣埭港,北通沈店桥港,当年丰子恺避寇西行就是从这条小河上的一个河埠头上船,进沈店桥港,过五河泾,开始长达八九年的逃难生涯的,浜底有潭,潭边树丛,环境清幽;三是此地右有大道,北通桐(乡)德(清)公路,便于亲友及私淑者前来凭吊祭奠。

  2008年5月,在丰子恺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桐乡市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包括第七届“子恺杯”全国漫画大展、编辑出版书法卷《丰子恺墨迹》、再版《丰子恺乡土墨迹》《子恺风景画集》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就是丰子恺先生骨灰迁葬故里暨丰子恺纪念亭——缘缘亭落成仪式,市委、市政府领导,丰子恺亲友和市内外文化界人士100余人参加。

  丰子恺先生墓园地势高旷,四周遍植松柏,四季常青。墓前河浜边种植着他生前最喜欢的杨柳树,万千柳丝,依依拂人。墓后是一片农田,春夏禾苗青翠,秋冬稻谷金黄。墓园西侧是缘缘亭,亭子采用青田红石建造,外观呈六角形,坚固而美观。亭内上方雕刻了六幅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丰子恺漫画,分别是《牛郎织女星》《南亩》《三眠》《归宁》《云霓》和《野外理发店》,均为江南农耕生活题材,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中间是一首回文诗:“幽树芳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转霞淡雨红”,此诗无论从哪一个字读起,也不管是从左开始,还是从右开始,都成一首五言绝句,如“飞雪落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转霞淡,雨红幽树芳。”或者:“树幽红雨淡,霞转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雪飞芳。”据说是清代一名文人砚上的铭文。亭额“缘缘亭”三字系著名书法沈定庵先生书写。亭联是“文字如陶淡而弥旨,画图曰漫挹之愈深”,系上海著名学者周退密先生撰写。亭内竖有一碑,上刻“缘缘亭记”一篇,全文如下:

  子恺翁文外淡内腴,风神旷逸清和,晚作温婉微讽,惜未尽才。漫画芸芸大千,天籁活脱,线老境遥。儒墨仁爱、佛家悲悯、西方人道存焉。广译俄日名著,剖乐析画,教泽荫神州。父老遵其赤子恋乡遗愿,葬之古吴越界。筑亭翼然,供游吊者思憩。

  碑记由美术评论家柯文辉撰文并书写,对丰子恺先生的道德品格和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丰子恺夫人徐力民与他合葬一墓,右侧是大姐丰满(字梦忍)的墓,右侧是小妹雪雪(雪囡)及其丈夫蒋茂春的墓。

来源:桐乡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