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除虫沙画(画的跟真的一样)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施雯

“这虫子跟真的一样!妈妈,这些画好漂亮,应该打99分。”

听到女儿的夸赞,黄帼很欣慰,面前的50多幅手绘图,历经半个世纪尘封,能得以重见天日,实在是意外之喜。

1】仓库搬迁意外发现,尘封老画惊艳四座

一个月前,黄帼在整理单位库房搬迁时,在房间角落发现了一堆裱好的画。

黄帼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微所)书记,直觉告诉她:“这些画年代应该比较久远,因为装裱部分已经全霉烂了,好在画面倒是一点也没有污损。”

田间除虫沙画(画的跟真的一样)(1)

各种浙江主要粮油作物病虫害的彩色手绘,有近60幅,有几幅已经完全烂掉了。不过,画面部分看起来很新,上面的昆虫和植物线条细腻,色泽鲜亮,栩栩如生,跟刚画好的一样。

大家经过整理发现,完好无损的画有55幅,画的作者和年代均不详。

田间除虫沙画(画的跟真的一样)(2)

因为觉得弥足珍贵,大伙就买来画框、支架重新装饰,把画摆在单位大厅里展览,这两天,已经吸引了无数人驻足欣赏。

2】瓢虫有好有坏,“稻”字应该怎么写

“吃蚜虫的七星瓢虫是益虫,这个酸浆瓢虫是害虫,也叫二十八星瓢虫,农家喜欢叫它花大姐,花媳妇,是危害土豆、茄子的。”

“长得像翡翠的黑尾叶蝉,是水稻虫害,但水稻最主要的虫害还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这些。”

田间除虫沙画(画的跟真的一样)(3)

田间除虫沙画(画的跟真的一样)(4)

“稻瘟病,水稻第一大病害,你看这两张画,稻瘟病的‘稻’字有不同写法,简体字的‘稻’现在不用了,这些画不是同时创作,可能有一定时间跨度。”

“白叶枯病,水稻叶片尖端发白,发病原因推测是和浙江的台风天气,叶片受损有关。”

田间除虫沙画(画的跟真的一样)(5)

在植保所赏画的间隙,所里几位专家,王教瑜、徐红星、毛雪琴老师轮番向大家科普了许多病虫害知识。

“有些病虫害现在已经不常见,有些农作物像棉花,浙江已鲜有种植,棉铃虫、棉炭疽病这些病虫害不再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田间除虫沙画(画的跟真的一样)(6)

田间除虫沙画(画的跟真的一样)(7)

搞植保研究的人,就像是植物医生,比如水稻的高产,好品种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病虫害的防治,再好的种也可能没产量。

有句话叫病从口入,如果我们吃的农产品是健康,那我们也会变得健康。

就像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水稻第一大病害是稻瘟病,如果有的品种不抗稻瘟病,那就意味着要多打农药,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水稻亩产全国第一,浙江怎么做到的

这些精明的画卷究竟是出自谁人之笔?为了寻找答案,植微所带我去拜访了87岁高龄的退休老专家蒋文烈。

蒋文烈1935年出生,在他出生前的1924年,浙江省昆虫局成立,是省农科院植微所的前身。

田间除虫沙画(画的跟真的一样)(8)

1938年,浙江省昆虫局同其他农业改良机构合并成立了浙江省农业改进所。1951年,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改名为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其中设植物病虫害系。

1954年,蒋文烈参加工作,当时的植物病虫害系有50多人,大家主攻方向是稻瘟病防治,科研实力强劲,在全国是非常有名气的。

“我们主持的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当时湖南农科院、江苏农科院等20个省份的农业科研单位都来浙江搞科研,大家一起全面摸清了稻瘟病的家底。”蒋文烈说。

现在,全国各地要新推的水稻品种,也都会先送到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进行抗稻瘟病测试,通过后才能进行品种审定和后续推广。

田间除虫沙画(画的跟真的一样)(9)

在那个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的年代,植物医生不仅拯救植物,保护着我们的粮食,也是守护着我们的生命。

1958年,浙江响应国家号召搞水稻丰产田试验,省里就邀请一批省劳模来种水稻,目标是亩产要过800斤,可是当时,连过700斤的田都没有。

所有丰产田都丰产不起来,水稻亩产攻关失败的原因,和当时新兴并高发的一种水稻病害——水稻纹枯病,不无关系。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难题,当时没有人能解决得了。”

当年,作为该病重灾区的浙江省,植物病虫害系的科研人员顶着巨大压力,花了三年时间,在1960年率先全国攻克了病害的防治技术。同年(1960年),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同其他相关研究所合并,成立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也是得益于水稻纹枯病的攻克,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水稻亩产突破800斤的省份,后来全国第一的水稻亩产突破1000斤也是在浙江。

4】历时40余年,老画是当年教学用具

刚刚请走了瘟神“水稻纹枯病”,没过两年,一种叫“水稻褐条矮缩病”的病毒病开始爆发,浙江又成了重灾区。

这种病毒是由昆虫传播的,省农科院抽调了6个植保科研骨干,专门研究这个病毒,同样也花了3年时间,在全国首次攻克。因此,还为院里孵化出一个全新的部门——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田间除虫沙画(画的跟真的一样)(10)

在省农科院这家百年院所,植微所算是一个很老牌的存在,孵化过不少机构。蒋文烈说,所里本来有个名字听起来容易有歧义的“产后研究室”,研究农业生产完成后的技术和应用,后来孵化成了院里的食品科学研究所。

省农科院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跟高校不同,其实并不直接承担教学任务。

不过,上世纪70年代,国家恢复高考后,浙江农业大学曾在浙江省农科院设立分校,历时4年,院里帮农大培养过一届毕业生。

当时,福建农科院一位教授,因为爱人在浙农大教书,调到浙江农科院工作,由他带头和两个科研人员一起负责教学工作。

田间除虫沙画(画的跟真的一样)(11)

蒋文烈还记得,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病虫害手绘图,当时就挂在单位实验室里,是给学生们上课用的教具。

“当时为了给学生上课,我们应该是提前准备了这些画的,那应该是1978年之前的事,算算过去有40多年了。”

至于这些画当年是谁画的?由于当时的老师基本都不在世了,蒋文烈也没有负责过当年的教学工作,作画之人已无从考证。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