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文学介绍及分析(苏联文学解禁后)

#创作挑战赛#

近日,写屎尿体的某女诗人,不断被网民调侃,屡次冲上热搜。这样水平的“文二代”居然也能成为教授,还是文学家,的确是文学界的悲哀。本人不懂什么文学,但也读过一些文学作品。而且随着年龄以及阅历延续,对文字的理解也不断变化。

前段时间有名的司大V对我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家提出质疑,认为他坚持“不唱赞歌”。但这位大家的文字,的确有许多丑陋的描绘,把中国过去一些“阴暗面”放大,让西方国家更加蔑视、小瞧我们,这是典型的抹黑中国的做法。

为什么西方的这个奖项没有给那些反映正能量的作家,像鲁迅、路遥等作家呢?

再来看看苏联当时也有类似的现象,苏联有名的作家索尔仁尼琴,写的那本小说《古拉格群岛》,把斯大林执政时关押那些人地方描述成集中营,抹黑丑化放大苏联问题,他迅速西方的“宠儿”,不断被吹捧。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没敢去领奖。

1974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开除索尔仁尼琴的国籍,驱逐出境。他先到西班牙、瑞士,后来又到了美国,因为美国人最能忽悠他。

苏联文学介绍及分析(苏联文学解禁后)(1)

01

索尔仁尼琴的出现,其实与苏联第三位领导人赫鲁晓夫有很大的关系。赫鲁晓夫上台后,莽撞地全面否定斯大林,造成了不可逆转的问题。他曾一度释放了一些异见人士,而且也有限地放开文学领域,一些禁书被解禁。

这些做法目前来看对苏联发展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因为那些禁书大都是反斯大林、反苏联体制的作品,对苏联建设并没有好处。但取悦了西方国家,赫鲁晓夫的做法,让西方找到搞垮苏联的抓手。

有人会问,文学这东西为什么与国家命运有关?

不仅有关,而且与国运有很大的关系。文学可以有反映黑暗的一面,但一个国家发展不可能总在这种黑暗里,而且出现黑暗只是个案,是有原因的,主流是正能量就没问题。

当时苏联文学解禁后不久,一些禁书允许发表,但到了勃总时代,这个问题又收了回来,重新禁了一批书籍。并不是勃总有多高明,看得有多长远,他想当第二个斯大林,这是其中的措施之一。

但放开容易,想收回来很难。那时一些作家就反抗,而索尔仁尼琴就是其中之一。当然那些对苏联政府不满的文学家中,有的得到西方资助,有的被西方策反,成为西方安插在苏联内部一枚棋子,按照西方指令做事,表面上做的事看不到蛛丝马迹,但实际上却偷偷做着瓦解苏联的工作。后来戈尔巴乔夫身边的那个“狗头军师”雅科夫列夫就是在勃总执政时,被美国收买策反,成为安插在苏联内部一个间谍。

苏联文学介绍及分析(苏联文学解禁后)(2)

很多丑化苏联的文字在地下散布,有些人带着探奇的心理,看到那些抹黑丑化苏联的文字后就信以为真,再次在社会上散布,一传十,十传百,于是苏共领导人的形象越抹越黑。领导人没了权威,如何治理国家。特别是丑化斯大林的事一直在苏联存在,而且斯大林时期很多功绩被抹杀,苏联人自豪感丢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丢了,自信心也开始丢失。

索尔仁尼琴写的《古拉格群岛》诞生于勃总时代,他当初写这些文字只是为了反对斯大林,想把那个时期的民众遭遇迫害的事写出来。此书并没有在苏联出版,而是在巴黎出版。把苏联一些问题放大倍数,再加上文学语言的描绘,于是斯大林制造的所谓“集中营”就成为西方进一步炒作抹黑苏联体制把柄。

苏联也曾出现一股迎合西方的文学现象,只要抹黑苏联的文字,无论你的文笔好或者坏,就会在西方得到吹捧。很多人文学水平居然以西方标准衡量,但却不知道这套路太深了,一双黑手始终不断伸向苏联“地基”。

苏联文学介绍及分析(苏联文学解禁后)(3)

02

索尔仁尼琴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作家,他虽然后来被苏联开除国籍,驱逐出境。索尔仁尼琴虽然对苏联的一些体制不满,不过他到西方后,居然对西方也不满。特别是在美国,他不断抨击美国的制度。成为一个矛盾的性格。据说索尔仁尼琴还曾对苏联有所怀念。

不过索尔仁尼琴写的《古拉格群岛》,让西方在意识形态上,找到进一步瓦解苏联的东西。而且索尔仁尼琴这个小说,到底经过调查,是否是真事?没人知道,但西方却认为是真的。

同样,这种丑化自己祖国的文字,也在改开后在中国出现了很多描写中国黑暗面的文字。有些描写解放前的事件,可以理解。但有些却把新中国建立后出现的一些困难,也进行丑化,就有目的性了。有的没下过乡,还能写出伤痕类文学,谁能说是亲身经历,杜撰事物却被西方当成真实的事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些不健康,带有颜色的猎奇文字出现,还有一些“解密”的文字流行,什么解读、探秘吸引了很多人眼球。由于是改开,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但时间久了,一些造谣抹黑甚至查无实据的文字便在人们的心里扎下根,让人很难分清真假。这种现象很危险,会让人们把谣言当成真事,进而影响价值观培育。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当时被视为“百花齐放”,但并不是这回事,有可能成为隐藏的“炸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隐藏在深处,不易被发现,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渗透、洗脑,让人不知不觉认为西方任何事物都是美好的,有些人甚至认为西方的月亮都是圆的。自己的祖国再好,也被视为落后,甚至瞧不起祖国发展与进步。

苏联文学介绍及分析(苏联文学解禁后)(4)

有些带着对西方国家的向往,移民到西方国家生活发展。为什么改开后很多人出现“出国热”,其实就与当时国内丑化文学与西方文化渗透有很大的关系。后来随着国家发展,有些移民到国外的人再次回国“割韭菜”挣钱,比如有个移民到美国的女作家,她很多作品被拍成电影,但这些被拍成电影的作品,细读一下会感到那个时代充满着不满。而作者本来恰恰又是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享受了巨大的红利,才能写文字,然后出国。但这种人恰恰没有感恩的心理,而是迎合西方,对中国特殊时期的事件进行丑化。严格来说,把华裔的作品拍成电影,也是一种剧本的“进口”,这种“进口”是正确的吗?

此后到了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期,很多作品跟风,都把描述中国落后事物作为题材,此后把一些时代事物写成丑化文字。比如计生、知青等成为风靡一时的作品,甚至不写这个就成为不了一线作家。而这些带着时代烙印的事物,会被人否定,然后进而否定做决策的人。

还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东西也在社会上流行,还好国家及时出手治理,否则危险极大。“毒教材”事件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苏联文学介绍及分析(苏联文学解禁后)(5)

03

苏联解禁文学,并没有把苏联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展示出来,这给苏联造成严重的隐患。同样,我们一些丑化类文学也没给民众带来正能量的事物,必然会影响一些民众的价值观。

苏联解体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失败,而一个国家文学领域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吸取苏联的教训,打赢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前段时间,“毒教材”事件有了处理结果,虽然有朋友感觉不过瘾,但整治一个领域的斗争并不是一蹴而就,相信国家会处理好这件事。现在新教材出版后,图片给人感觉很舒服,这才是中国教材应该有的样子。要让孩子从教材书香中品味书中的插图,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国家才有希望。

现在有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对丑化类文学提出质疑,甚至可以说向这类现象“开火”了,相信我们文学工作者,一定会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不用禁止,有些作品也会自然而然退出这个时代。

每个国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多注意身边一些事物,就如网友发现“毒教材”一样,及时解决一些问题隐患,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要多做时代特征的解读,不能一味跟风,对自己的祖国丑化否定,这必然是一个大套路。中国有句话老话叫:“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任何事物并不是天生就是对的,有错必改,才是社会进步的一面。而一个时代出现的事物,必然与一个时代有着必然联系,不能单纯拎出来否定。

以上只是通过苏联解禁文学后出现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欢迎各位看官共同探讨。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