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什么是双减吗(双减来临你又鸡娃了吗)

你了解什么是双减吗(双减来临你又鸡娃了吗)(1)

前不久收到了一位焦急家长的求助:

双减了,明面上说是给家长和孩子减压,可是我这血压是蹭蹭蹭的一个劲儿的往上升啊。以前没有政策的时候,一开学就等着老师往群里发任务:这学期要用的教辅材料有哪些哪些,语文要这个版本的,数学要那个版本的。现在倒好了,熬过了老大的作业轰炸,等到了老二了,突然家长群真的安静了下来,偶尔老师发言,也全是报喜不报忧。孩子倒是真的没有压力了,回到家屁股往沙发上一放就等着吃饭了。想着给孩子买点教辅材料吧,好家伙,同一套材料能有四五个不同的出版社,私信老师问问买哪个版本的材料,结果老师硬是一口咬定不用买、不推荐、不需要。玩了大半学期了,从别的地方弄来了一张卷子给孩了做了做,心立马就凉了,读题读不明白,每个字都认识,拼音也很熟练,但是放到一块儿去,就不知道这句话是啥意思。

双减了也有一段时间了,身边第一批享受“不背书包回家”的小朋友们估计现在也已经块把家里的父母逼疯了。虽然是透过电话,但是那位父亲的焦急与无奈几乎就要狂啸而来,仔细问了问,家里的宝贝其实只是一年级而已,似乎现在的急迫有些言之过早,但是那位父亲的担心也确实不无道理:“咱们都是通过高考出来的人,咱们知道最后考试的严酷,现在是轻松了,以后呢?现在是不考试了,难道高考也可以做游戏?”

想来双减以来,如此纠结的父母也不在少数,但是一方面是学校严格的执行双减政策,另一方面却是孩子们的大范围“撒欢”。面临双减,身为父母真的无可奈何了吗?

一、基础问题是关键

“夯实基础”这四个字估计很多家长都已经听的烦死了,可是究竟什么是基础?

曾经也给班里的孩子布置:“回家多练练基础题。”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成绩不升反降,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回家以后给妈妈说要补基础,妈妈觉得很有道理,拿出孩子的考试卷子一五一十的开始分析:第一大题看拼音写汉字扣了一分,第二大题比较组词扣了两分,第三大题古诗词默写扣了五分,后面的课内文阅读扣了两分,试卷反过来,课外阅读一下子扣了十分,行,看来薄弱环节就在课外阅读了,自此以后这位妈妈给孩子买了一堆的课外阅读题,每天写完作业就做阅读,可是习题没少做,下一次的测试总分更低了。

试卷上不是反映出来了吗,扣分最多的明明是最后的课外阅读啊,可是为什么补了半天没有用呢。

因为课外阅读根本就不是基础题。真正的基础题是前面的字词部分,试想,一个孩子连课内的古诗词背诵都没有掌握好,怎么可能能对课外的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体会呢?就好比一个厨子,刚学会如何烧火,你就给他一堆食材,让他做个佛跳墙出来,说到底就是强人所难。

尤其是年级小的孩子,1-3年级本身就是一个习惯重于成绩,基础大于全面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你要做的是教给孩子,生火的时候要用干燥的木柴,吹风的时候要从这边进行,而不是急匆匆的告诉他高汤至少要煲三个小时中间要保持小火不能太大。

对于语文来说,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以及一年级的拼音,说句实在话,试卷前面的部分只要扣了分就是基础有问题,偶尔失误可以理解,但是每次考试前面都有零星的失分,那一准就是基础不扎实。吃饭的时候咬到舌头很正常,但是一日三餐每次都含着血吃饭就是有问题,不是舌头有古怪就是牙齿该看看了。

而数学方面,最基础的就是算术,引用学校数学大咖的一句话就是:“无论几年级,口算一天都不能落下。”把计算能力当做一种烙印深深的埋藏在血管深处,让一些简单的计算成为一种习惯,就像是一说白雪公主立马想到七个小矮人,看到“你像只鱼儿在我的荷塘”这句话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带着曲调,一开始是1 1=2的不假思索,然后就是11 20=31的毫不犹豫,再然后就是15*15、25*25……用句比较鸡血的话说就是:总有一天,你会哭着感谢今天的你自己。

至于英语,想来每个为了英语而痛过的人都知道,自古华山一条道:背单词。就像是砌砖,手里得有砖才能盖房子,别在地基还没有打好的时候就开始瞎捉摸:我的装修是欧式的还是中式的好呢?朝阳的房间要不要落地窗呢?亲,答应我,先多准备点砖好吗?否则你连施工图都看不懂。

二、能力培养不可少

上面所说的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孩子们,但是低年级的孩子相对来说学习都是比较轻松的,一是这些1 1=2是幼儿园或者父母早就教过的,另外就是低年级所需要学习的东西本来就少。

基础知识没有问题的孩子可以开始向着更高的层次进阶。

语文方面建议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说来简单,但是却真的很重要,现在很多考公考编的辅导机构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了申论上,甚至提出了得审论者得天下的口号,足以看到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不简简单单为读,读只是将文字信息转换成脑电波输入到脑海中,而在读前面还有一个阅。何为阅?古代的皇上批折子,会在折子上写个“阅”,意思为“朕知道这件事了”。所以说,阅的意思是将输入到脑海中的文字信息进行理解、分析。阅读能力的强弱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就好比说人人都说《百年孤独》这本书好,推荐榜里也常见它的身影,可是真正能读下来并且发出一声感叹的人却少之又少,有多少人买了这本书以后,看了不到一页就被里面的人名给吓退了?很多人说看不下去的原因是人名太长了,根本记不住。读书要记住人名才能读下去,是最累的方法,这种读书往往看了后面往前面,真正的阅读是要靠理解,要把人物关系潜移默化的理解到心里去,就好像你回家以后聊天,你出口的是:“我老板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而不是“理查德家的路易斯在公元两千多年的时候前往圣彼得堡进行学术的进一步深造和人生的进一步升华。”

培养孩子的阅读不一定非要做题,虽然不能否认,做题是提分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我更推荐的是课外自主阅读,不是为了读而看书,而是为了阅,为了取悦自我,让自我感受到文字世界的刺激。

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级以后会遇到数学的分水岭,就像一开始那位家长的抱怨:孩子根本就不会读题,你要是让她计算5-3等于多少,她会,但是你要是说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小明比小红多几个苹果,她就得想很久很久。

这其实不是孩子不会算,而是孩子不明白题目究竟是啥意思,尤其更过分的是,很多题目会给你一些干扰信息,比如说:“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小花有1个苹果,小明比小红多几个苹果?”题目中的小花就是干扰信息,虽然对大人来说,这题简单的就像是捡钱,但是对于阅读能力欠缺的孩子来说,这就是绝对要掉进去的陷阱。提升阅读能力其实就是提升读题的能力。

三、兴趣爱好可培养

双减究竟减的是什么?是压力?是学习的时间?是付出的努力?无论是什么,孩子们的可操作时间无疑是明显增加了,在基础夯实能力提升了的下一步,就可以将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当然刷抖音打手游并不在其中。

曾经的中考或许能将大部分孩子都塞进高中,但是以后的高中或许就只会接纳百分之五十的生源。曾经见过一个男孩子,从小就读学习一点都不感冒,但是却对美食格外擅长,别人喜欢逛商店去游乐场,他最爱的却是去菜市场。每到周末的早晨,还要早起给全家人做早餐,自己乐在其中从不抱怨。而这个孩子的母亲则更希望孩子能在学习上更用心一些,用各种辅导的课程安排占满了他所有的时间。又过了几年,孩子勉强上了一所普通住宿高中,在逃离了母亲的控制后三年中放飞自我,自然考不上人们心目中的好大学。

等再次有这孩子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去年了,他终究是在高中毕业后再次回到了厨房,只不过当时脸上一题学习就皱眉的神情已经变成了拿着锅铲的自信。都说技不压身,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技都是琴棋书画,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有着特殊的爱好和天赋,顺其自然没有什么好丢人的。

双减政策归根结底是为了解放,在下一次风雨突变的到来之前坚持住,毕竟养娃前日,崩溃不在一时。

你了解什么是双减吗(双减来临你又鸡娃了吗)(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