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乡曲(曲香满乡村)

正月里,酒是农耕社会的人们辛劳一整年后犒劳自己的神品有人开玩笑说,吃饭是为了肉体,喝酒是为了灵魂酒成就了中国人农闲的写意生活世界三大酿造酒,华夏民族的黄酒酿造技艺独树一帜,它包括了以浙派为代表的麦曲稻米黄酒、以闽派为代表的红曲稻米黄酒、以鲁派为代表的陈伏麦曲粟米黄酒,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乡味乡曲?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乡味乡曲(曲香满乡村)

乡味乡曲

正月里,酒是农耕社会的人们辛劳一整年后犒劳自己的神品。有人开玩笑说,吃饭是为了肉体,喝酒是为了灵魂。酒成就了中国人农闲的写意生活。世界三大酿造酒,华夏民族的黄酒酿造技艺独树一帜,它包括了以浙派为代表的麦曲稻米黄酒、以闽派为代表的红曲稻米黄酒、以鲁派为代表的陈伏麦曲粟米黄酒。

红曲是酿造闽派黄酒的曲母,由红曲霉菌丝体寄生籼米粒发酵而成。红曲贵在红,以其酿造出来的米酒色泽红艳。

与酒进入身体产生的奇妙感觉一样,由米粒变成酒曲的过程也同样充满神秘感。在三明红曲制作技艺之乡——大田建忠村,我见识了古法制曲的全过程。

当地红曲叫宫边红曲。宫边为两个自然村之间的一处地名,是该村吴氏先祖南迁的落脚之地。相传,宫边制曲技艺由吴氏先祖从宫廷酿酒坊习得,后因异族入侵流落至此,取名宫边寄怀。吴氏宗族的红曲制作技艺,大约有六七百年的传承历史,制曲工序无标准可依,不同季节方法亦不同,各家有各家的绝活,口授心传,代代相袭。

村里的古曲窑均选在排水便捷、土层厚实处依山开挖。窑口呈竖长方形,为了保温,窑口外小内大。宫边曲窑背靠大片树林,温度、湿度得天独厚,恰巧这里还全是红土壤。红土除了性黏与光滑,还特别保温。专业书里这样介绍古法制曲:选择土壤为红色之地,挖一深坑,四周铺以篾席,将米倒入其中,上压重石,使其发酵,变为红色……如此说来,这酸性红土还特别适合红曲霉菌生长。

小路蜿蜒,山脚边的野竹和芒草丛中,露出左一溜右一排半人高的古曲窑口。建忠村的红曲窑群创建于明末,是目前福建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古曲窑群,鲜见而弥足珍贵。

曲窑挖好后,为了吸潮、保温,窑底必须撒一层谷壳,然后再铺以筛细红土,夯实压平后,铺稻草再压上谷壳,点火慢慢熏烤,加温干燥后趁热使用。每年开始制曲前,曲窑底部的土都得耙掉,重做一遍。

从米到曲的15道工序,选陈年早籼米是第一关,它黏性小、出饭率高,便于摊开;浸泡一夜的米粒无硬心,搁簸箕沥干再放入饭甑里蒸;熟米饭松散地摊凉于竹匾,冷却到40摄氏度左右,撒上曲母,拌匀后装箩筐挑往山边曲窑。入窑发酵这七天最为神秘,它是红曲优劣的关键。眼看、体感、耳听、心悟,一个都不能缺。唯其如此,一流好曲才能像花蕾似的一瓣瓣渐次绽放。窖温全凭经验掌控,秋冬温度低时,封密窑口保温不说,还要用棉被包裹起来,有时甚至要生火提温。温度高时必须通风透气,摊薄后还得加快翻耙。等到暗红色曲米爬满墨绿和灰绿菌丝,有的还结成一块,便可以出窑,进入筛细、晾晒工序。

每年7月一过,就到了制曲时节,醉人曲香弥漫在整个村子上空。

虽然宫边红曲遵循古制,精良制作能使品质更为丰富和细腻,但缺乏统一标准,存在小、散、乱、效率不高等问题,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2017年年底,在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的支持下,村里开始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村民、村委集资入股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了全国首个集研发、生产、交易为一体的红曲文化研究中心,可年产红曲120吨,使红曲古法制作由手工改为半自动化生产,探索古曲窑发酵变成室内发酵的可行性;同时配套年产50吨的现代化酒厂,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宫边红曲、红酒品牌。

寂寞的山村吹响了乡村振兴号角。他们牵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酒基会,保护曲窑古遗址,挖掘传统制曲工艺,并与科研院所合作,获得科技支撑,结合在地资源、技艺优势,研发现代红曲生产工艺,改变红曲粗加工状况,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红曲酿造黄酒是闽地独特技艺。因为地缘和血缘的关系,闽派黄酒的影响也扩展到了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这些地方公认闽派黄酒有舒筋活血、强身健体的功效,炖蒸补品及妇女坐月子都缺不了它。红曲还是一种民间传统食品,属于理想的调味品和天然食用色素。闽菜里独一家的红糟菜肴,烹制中少不了红曲酿酒剩下的红糟,淡糟香螺片、糟汆海蚌、封糟鳗、生醉糟鸡……除了使菜肴色泽艳红、令人胃口大开外,还有去腥解腻、抗菌防腐的奇妙作用。

如今,建忠村已经走上了产业兴旺的康庄大道,曲香飘荡的村落,红曲就是火红生活的写照,一个个村民脸上洋溢着获得感和幸福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