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人文行摄(拍点发现行摄黔东南)

侗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信仰多神。侗族文化历史悠久,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先秦时期称为“百越”,秦时称为“黔中蛮”,汉时称为“武陵蛮”或者“武溪蛮”,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僚”,唐代在称“僚”的同时又称“僚浒”“乌浒”……这些都是与其他民族的共称,侗族在北宋有了独自的称呼——“佶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称为“侗族”。

目前,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居住于黔东南的侗族同胞,主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上迁徙而来,现如今主要分布于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等地。当地的古歌《侗族祖先哪里来》说的也是如此,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土地紧缺。长期以来,黔东南的侗族同胞既保留了传统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又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相互交融,文化、习俗产生许多相似之处。

2017、2018年,我有幸多次来到黔东南,深入各处侗寨拍摄。当地优美的梯田风景、多彩的文化节日、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建筑,以及侗族同胞的淳朴、热情等,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侗族文化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透过镜头找到了新灵感。

文化

演绎生活多姿多彩

侗族文化底蕴深厚,有独特的语言、服饰、歌谣等。同时,这里节庆节日繁多,有祭萨节、摔跤节、斗牛会、尝新节、侗年等,每个节日各有亮点,都体现出侗族的底蕴及浓厚的民族气息,是黔东南文化的重要元素,非常适合摄影人拍摄人文日常和民族文化题材。

黔东南人文行摄(拍点发现行摄黔东南)(1)

小黄侗寨侗族大歌表演

黔东南人文行摄(拍点发现行摄黔东南)(2)

吹响芦笙节

黔东南人文行摄(拍点发现行摄黔东南)(3)

织侗布

黔东南人文行摄(拍点发现行摄黔东南)(4)

晒侗布

芦笙节

芦笙节是黔东南侗族苗族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多用坡会名称命名(如十三坡、古龙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的节气,也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侗族人一般在节日之前举行仪式,先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男青年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流传于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大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被称赞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表演场面十分壮观,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人身着民族服饰,齐唱古老歌谣,带来绝佳的视听享受,仿佛带领听者穿越千年。

拦路酒 侗族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侗族人在寨子入口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入座后,两方又换酒“交杯”,邻居或自动前来陪客,或将客人请到自己家中,或“凑份子”在鼓楼中共同宴请,不分彼此。酒席上还有“鸡头献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拢饭”“喝转转酒”等规矩,欢中有礼。清人诗云:“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酸鱼糯饭常留客,染齿无劳借箸功。”这正是侗寨欢宴宾客生动情景的写照。

侗族服饰 侗族是一个爱美、善于创造美,且富有浪漫诗情的民族。这不仅体现在生活习惯上,还体现在侗族服饰特色和侗布制作工艺上。

黔东南州侗族服饰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唐代《北史·僚传》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至明代,服饰制作技艺得到较大发展。侗族服饰千姿百态,款式丰富,侗族人平时穿着便装,节日庆典时则盛装出席。

侗布以构图精美、布局对称、图案多样、色彩淡雅、工艺精巧、品质优良著称,制作工艺十分繁琐复杂。一匹布的完成要经历播种、耕耘、拣棉、夹籽、纺纱、染布等十几道工序,前后需历经3个月之久。因此,侗布非常珍贵,侗族人民除了自己用外,还作为佳品赠送给客人。

梯田

描绘美好农耕蓝图

千百年来,在锦绣黔东南,侗族同胞靠山吃山、山人共生,开凿出大量农耕梯田,孕育并传承了带有深深侗族烙印的梯田文化。作为一种历史遗存的农耕景观,侗族村寨梯田的形态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黔东南人文行摄(拍点发现行摄黔东南)(5)

春来加榜梯田

黔东南人文行摄(拍点发现行摄黔东南)(6)

遥看堂安梯田

加榜梯田 在从江县西部的月亮山腹地,加榜梯田依山而开,自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随山势地形变化呈现出秀丽线条,被誉为“月亮山最美的曲线”。夏季的加榜梯田雨水充沛、气温宜人,是个“自带空调”的纯天然避暑胜地,特别适合拍摄风景大片。

清晨,一层层云雾从河边缓缓升起,若隐若现,飘渺悠然。远处那些依稀可见的吊脚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和谐之美,给人一种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感觉。

四五月份是给加榜梯田注水的时节,风景别有一番韵味。注水后的梯田会闪现银白色的光芒,仿佛一条条银色的丝带,盘旋在月亮山之上。而到了傍晚时分,霞光映射在梯田上,梯田宛如大地指纹,五彩斑斓。

堂安梯田 在黔东南,有一处侗族千年来安居乐业的村寨。它三面环山,到处都是侗族人家耕种的梯田,风景层层叠叠,建筑独具特色。这就是黎平县堂安侗寨。因为有丰富的水源,堂安侗寨拥有“侗家人的梯田长城”称号。落差几百米的半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就如一幅立体的生态画卷。

梯田是堂安侗寨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象征和标志性文化特色。从建村造田至当下的农耕生产,梯田都是堂安侗寨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梯田与堂安侗族人世代共生,是其村寨得以延绵至今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有梯田才有了村寨。

堂安梯田与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梯田不同,它并非由泥土垒起,而是由石头堆砌而成。据传在筑就梯田之前,当地山形陡峭、碎石遍地,堂安先祖无奈之下只能因地制宜,改用石头筑田。堂安梯田体现出了侗族先祖耕种技术的成熟,以及面对自然阻碍的不屈精神。清晨,薄雾下的堂安梯田有种“水寒烟淡,雾轻云薄”的朦胧之美,显得更加神秘、宁静和古朴。

建筑

传承千年民族精神

建筑是文化的凝固,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都能从建筑中表现出来。侗族建筑文化的表现载体包括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寨门等,每一幢建筑都书写了一段沧桑历史、古老故事。

黔东南人文行摄(拍点发现行摄黔东南)(7)

小黄侗寨吊脚楼和鼓楼

黔东南人文行摄(拍点发现行摄黔东南)(8)

银潭下寨寨门

黔东南人文行摄(拍点发现行摄黔东南)(9)

肇兴侗寨风雨桥

黔东南人文行摄(拍点发现行摄黔东南)(10)

风雨桥上忙梳妆

鼓楼 鼓楼是侗族建筑的一大亮点,黔东南的侗族村寨随处可见大小不同的鼓楼。鼓楼用木头修建,形成四面、六面或八面的锥形结构,地面铺着石板,四周修有木凳,与鼓楼的支柱相连。楼顶均为尖顶,好似一把利剑直冲云霄,气势宏伟。楼中有螺旋形楼梯直到顶层,木梯四周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雕刻,还有历史英雄的形象。

鼓楼是侗族人民传递信息、议事、祭祀的地方,现在也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节日聚会的去处。由此可见,鼓楼是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鼓楼不倒,侗族人民的精神不灭。

寨门侗族寨门是历史上“围栏里的居民”的延伸产物。在侗乡之间,每一个路口都建有寨门。与鼓楼、风雨桥一样,寨门是用杉木建筑而成,多为四柱形状,两个侧门拱卫着中间的大门。在古时,寨门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保护寨子的安全而修建的。别看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门,周围到处机关重重,外人没有村寨族人的允许,是很难进来的。

而侗族现代寨门大多只具有象征意义,举行重要祭祀活动时才在门上系上草绳、打上标志,以示“封门”。在平常生活里,寨门发挥着迎送客人的功能,展示着侗族人的友好与热情。

风雨桥 侗族人称风雨桥为“花桥”,它是桥的一种形式,但更胜于桥。修建完桥体后,侗族人会在桥上修建3-5层不等的桥亭,首尾相连,覆盖整个桥面。桥面两侧修有木凳,供人们休息、避暑之用。风雨桥遍布侗乡,不仅给人们的交通提供了便利,而且名字还有镇邪和留财的寓意,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

吊脚楼 侗族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全部悬空的干栏有所不同,侗族吊脚楼为半悬空,所以称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多为3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下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但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显得又干净又亮堂。吊脚楼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2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能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宽敞方便。由于堂屋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3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储粮和存物。

小贴士

行摄Tips

黔东南侗族节日比较多,节日期间,侗族人喜欢穿上节日盛装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个时候比较适合拍摄人像题材。走入侗族人家可拍摄室内环境、人像和侗族日常生活状态,由于室内光线较暗,摄影人可以使用闪光灯辅助拍摄,或者利用脚架拍摄。在室外拍摄侗族生活场景和劳动场景,摄影人完全可以借助自然光,并融入当地环境信息,这样可以让画面更真实自然,拍摄题材可选择晾晒侗布、捶打侗布、晒谷子、喂鸡鸭、田间地头锄草挑担等。

要想拍出精彩的侗寨梯田风景,拍摄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视野开阔的拍摄位置可以更好地将景物层次由近及远地展示出来。角度方面,在梯田脚下仰拍,可以表现出梯田雄伟的气势,在梯田顶俯拍,可以表现出梯田山脉的连绵,让画面更有层次感。构图方面,最常用的是三分法构图和引导线构图,可以使画面看起来更加均衡,且能有效拓展空间。用光方面,常用的有侧光、逆光和侧逆光。侧光可以凸显山景的立体感,逆光适合表现侗寨梯田的剪影轮廓,侧逆光则可以表现侗寨梯田的空间感与层次感。此外,摄影人还可以寻找合适的前景或陪体,比如侗族吊脚楼,以突出梯田主体,让画面内容更加丰富。但在选择前景或陪体时,前景不宜占比过大,避免喧宾夺主。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内拍摄,阳光会为照片填上丰富的色彩,提升画面美感。

建筑拍摄的时机也有讲究,通常早晨和傍晚这两个时段是出大片的最佳时间。日出日落前后,天空色彩丰富,能将场景渲染得非常漂亮,有效提升画面观感。若是在夜晚拍摄,摄影人可以将光圈调小、ISO调低,采用慢速快门拍摄,将移动的人拍虚。拍摄一定要借助三脚架,否则相机一旦轻微抖动,照片就会整体模糊。如果想将侗寨鼓楼的建筑气势表现出来,摄影人可以在取景角度方面下功夫,不要将鼓楼放满整个画幅,而是从下向上适当仰拍,形成引导线,直指主体鼓楼,气势顿显。这样不管竖拍还是横拍,都能拍出不错的效果。利用古建筑周围的一些景物来进行烘托,画面将更具有震撼力、感染力。不必局限于拍整体,有时局部的细节反而比整体更有味道,更具美感。比如拍摄房檐的一角,摄影人可以使用长焦镜头将高处的房檐拉近,从而拍出清晰的局部细节,还能控制景深,适当虚化背景,使照片简洁、主体突出。

交通线路

黔东南有7个高铁(火车)站——凯里南站、三穗站、榕江站、从江站、镇远站、施秉站、凯里站,以及2个机场——凯里黄平机场、黎平机场,外地摄影人可根据拍摄地点选择相应交通工具和到达地点。黔东南重视旅游发展,下辖各地交通便捷,每天都有从市区或县城发往主要侗寨景点的公交车,打车、租车、自驾均比较方便。

注意事项

侗寨多位于山区,摄影人拍摄时要注意安全,不去危险地段,照看好自己的贵重器材等物品;在侗寨拍摄,尤其是需要进入室内拍摄时,务必尊重当地习俗,并征求主人同意,注意维护民族团结;可带些糖果、文具等礼物给当地小孩,拉近距离,便于沟通;山区早晚温差大,需多带一些保暖衣服。

从风景摄影的角度来说,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都有用处,不同的焦段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景。广角镜头可以拍摄大视角,用来凸显山景的辽阔与连绵。长焦镜头可以拍摄山景的局部,捕捉细节,突出空间压缩感。人文题材可以用到35mm定焦镜头,或70mm-200mm这类长焦镜头。当然,器材的选配无一定之规,摄影人既可以用相机拍,也可以用手机拍,根据拍摄题材的变化来调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