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彗星出现的意义(彗星为什么被认为是大凶之兆)

中国古代对天象的观测,除注重日月食、岁星、二十八星宿之外,还特别注意天空中突然出现的,随机、短期的天体,古人将这些星体称为妖星客星和彗星都是妖星的一种,如《尔雅释天》中解释:“彗星为攙枪”,郭瑷注释曰:“妖星也。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扫彗也。”

在古代彗星出现的意义(彗星为什么被认为是大凶之兆)(1)

殷商甲骨文中就可能已经有对彗星的记载(这一点目前还有争议,确切记录了彗星的最早文献应该是《春秋》经,文公十四年即记载:“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中国古代对彗星很早就有明确的界定和分类,如战国时石申将彗星分为四类:“一名孛星,二名拂星,三名担星,四名彗星,其状不同。”还根据彗星的形状、颜色命名为天枪、天攙、天掊、扫星和天戈,不过这种分类命名也是一家之言,例如《史记天官书》中另外记录了甘德的区分法:“其失次舍以下,进而东北,三月生天掊,长四丈,末兑;进而东南,三月生彗星,长二丈,类彗。退而西北,三月生天攙,长四丈,末兑。推而西南,三月生天枪,长数丈,两头兑。”虽然都命名为天枪、天樓、天掊,但两人对彗星出现方位、长短、形态的论述迥异,一直到后世各家对彗星的命名也多各是其说,比较混乱。世纪年代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与云、气、月掩星和恒星等一起的是二十九幅关于彗星的图画,绘有种形态和名称各异的彗星图丨,据推断出自战国时期楚人之手,这比西方彗星图抄本至少早了四个世纪。

对于彗星的生成,石申指出:“扫星者,逆气之所致也。”《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鲸鱼死而彗星出”的说法,董仲舒说:“孛者,乃非常之恶气之所生也。”到两汉之际,包括彗星在内的妖星生成说至少有九种,所谓“逆气”、“五星失行”“恶气之所生”等都是反常天象,因此彗星也会带来恶运,如马王堆所出之《彗星图》的二十九条占词几乎都是预示兵、丧的凶兆%《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也说:“天之有彗也,以除移也”,即根据彗星拖了一方光芒,形似扫帚而认为其有除旧布新之象,可见彗星常被认为是兵乱凶丧的预兆。

《春秋》及《左传》中多记载“星孛”,《公羊传》解释为:“孛者何,彗星也”,可见彗和孛有时可以互用;不过也根据星芒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彗星光芒偏向一方,孛则是向四周发散的光芒,如《晋书天文志》中所说:“偏指曰彗,芒气四出曰孛。”孛虽然是彗星,但是在《春秋》经、《左传》中都用作动词,大概是说彗星光芒蓬蓬孛孛而过,是把其作为彗星出现的术语用了。《春秋》经共记彗星四次,其二《左氏传》传之,而《左传》中记昭公二十六年“齐有彗星”条,则不见于《春秋》经。

在古代彗星出现的意义(彗星为什么被认为是大凶之兆)(2)

彗星被看做大凶之兆,《左传》中两处观彗星做出的预言都是如此,一言诸侯死丧,一言火灾。文公十四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彗星经过北斗,后来果然宋、齐、晋三国皆弑君,但是《左传》中只记载了周的内史占言,所以孔颖达也只说:“宋、齐、晋三国之君,并为无道,皆有移德。今彗出而彼死,是除秽之事。”《汉书五行志》倒是详细记录了汉时人们对此占言的解释:

董仲舒以为,孛者恶气之所生也。谓之孛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暗乱不明之貌也。北斗,大国象。后齐、宋、鲁、莒、晋皆斌君。刘向以为,君臣乱于朝,政令亏于外,则上法三光之精,五星赢缩,变色逆行,甚则为孛。北斗,人君象;孛星,乱臣类,篡杀之表也。《星传》曰:“魁者,贵人之牢。”又曰孛星见北斗中,大臣诸侯有受诛者。」一曰魁为齐、晋。夫彗星较然在北斗中,天之视人显矣,史之有占明矣,时君终不改寐。是后,宋、鲁、宫、晋、郑、陈六国咸斌其君,齐再斌焉。……刘歆以为,北斗有环域,四星入其中也。斗,天之三辰,纲纪星也。宋、齐、晋,天子方伯,中国纲纪,誉所以除旧布新也。斗七星,故曰不出七年。

董仲舒、刘向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彗星形成观点,而且这些解释都是以后世人的眼光,按“天人感应”论将史事附会到天象上去的,体现了典型的汉代灾祥思想,不过这些解释仍是以“彗以除移布新”论为主来分析的,有一定道理。昭公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大辰即心宿二,又名大火,汉即银河,就是说此时彗星在大火处,其尾芒长长西至于银河。《左传》中记录了申须和梓慎两人的分析,都联系彗星所在位置大火预言将发生火灾,但具体与地上哪个诸侯国相对应则要看彗星所起、入的星宿,以其分野来推断人间吉凶。所以《春秋》中记彗星“有言其所起者,有言其所入者”,这是观测彗星的必要内容,如《春秋》经记哀公十二年“有星孛出于东方”条,没有记出于那个星班固汉书五行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页。第二章《左传》天文类异象宿,《公羊传》解释说:“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杜预曰:“平旦众星皆没,而孛乃见,故不言所在之次。”虽然解释未为合理,但也可知不记彗星出于星次者乃不常见;又哀公十三年彗星,只说“有星孛”,杜预即注曰:“不言所在,史失之。”足可见记彗星之所出、入之星次的重要性。

在古代彗星出现的意义(彗星为什么被认为是大凶之兆)(3)

昭公十七年的彗星预示火灾之凶兆,按照申须和梓慎所说,去年大火星出现时已有彗星,彗星是用以除旧布新的,出于大火则对大火星进行了清扫,大火星再出现时必然散布火灾,可谓征兆已现。今年大火星出现时彗星更加明亮,而且彗星两年两次出于大火星,所以发生火灾是必然的;而宋国是大火的分野,陈国和郑国则分别是太晦和祝融的分野,三者都是大火星居住的位置,所以必将受火灾。另外彗星星芒西到银河,而银河即为水,卫国刚好是顾臾的分野,和它相配的星是营室,即大水,按照杜预所注“丙午,火;壬子,水。水火合而相薄,水少儿火多,故水不胜火。”所以预测是丙子或壬午会发生火灾。果然《左传》记载到明年时,“夏五月,火始昏见。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与前文预言也前后相照应。

在古代彗星出现的意义(彗星为什么被认为是大凶之兆)(4)

古人认为彗星形如扫帚状,故有“除移布新”之预兆,如文公四年三国君乱而死,《左传》即解释为是因为三国君都有移德,故彗星出现将其扫除干净。昭公二十六年齐国出现彗星,齐侯想要举行禳祭以免除彗星之凶兆;虽然同样认为彗星除移,晏子却认为“天道不韜”,禳祭只会招致欺骗,假若国君无德移则不需要禳祭,若国君的德行有失禳祭也是无用,关键还是靠人自身的德行修养;还以文王修德配得天下为例,说明国君修养德行的重要性,这也是“天变不足畏”的思想和理性主义的萌芽。古人虽然将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灾祥相联系,但其还强调人自身的德行修养,尤其是针对那些人君君民者,这是以崇高的“天”之威严给给统治者提出的警示告诫,有其进步的一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