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规则(乘法分配律与提取公因式)

举个数学迁移的例子,来说明基础知识特别是计算的重要性。这也是家长容易忽略的地方,计算总出错的学生家长认为这是小问题,不重视,计算首先考察的是基础知识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计算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个知识点,比如,乘法分配率,可以理解为3个10加上6个10,等于9个10.再初一学习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经常出现7✖️ (3x➕ 8)如果你小学理解分配率的意义,就不会总忘记把8乘以7.再学习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就不会漏数,比如(2x-1)️ ✖️ (4x 3) 那么以后学习也会用到这些知识点,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计算错误,就是定义不清,反过来用乘法分配律就是初中学习因式分解时,首先要学习的提取公因式,例如 2x 2xy=2x(1 y) 3x-6y=3(x-2y) (a b)² a b=(a b)(a b 1) 稍微复杂一些,就会找不到公因式了,乘法分配率的概念不清楚,就不能提取公因式。那么初二学习分式时就不会顺利约分,学习几何时有时会用到倒角,也会用到乘法分配律,比如下图求角的度数,就可以利用矩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以及乘法分配律来综合完成。爱计算出错的学生家长会认为是粗心大意造成的,但是实际有一部分是小学概念性的知识没有掌握,初中数学要追溯到小学了。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规则(乘法分配律与提取公因式)(1)

还比如初一学习平行线的知识,有些学生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根本分不清,初二的三角形全等也不会清晰,四边形也糊涂,初三的相似和圆就更不用说了。

还有二次根式的计算,勾股定理要用到二次根式计算,一元二次方程时要用到二次根式的计算,二次函数要用到二次根式的计算。

……

当前面的知识都没掌握时,后面的都免谈,甚至于影响物理的计算,学到后面要用数倍于前面的时间来补上前面落下的课程,并且很多题是几何代数综合题,你有一个知识点没学透,都会影响结果,越是基础好的学生越觉得自己差很远,因为他知道哪里出问题了,知道哪里是自己弱项,越是知识点薄弱的孩子越觉得自己已经拿下所有了,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有的孩子接受的快,有的孩子接受的慢,需要消化一段时间,可是此时新的课程又开始了,新旧知识都堆在一起,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在课下多付出了,有些学生一节课就学会的知识,而另外一些学生可能用三节课四节课甚至更多时间也不一定掌握,但是老师讲课是有进度的,不可能在这地方没完没了的练习,否则讲不完整本书,所以只能进行下一个单元。还有的学生平时学的不错,一到最后综合起来做题,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和没学一样,印象最深的就是解一元二次方程,开始开平方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都学的挺好,因为每天学完都要做对应这些方法的习题,等这些方法都学完了,把所有类型放在一起,脑子里已经空白了,有一些学生就开始串台了,混淆了,这些知识不会融会贯通,前面是死记硬背照猫画虎做对的,不知道这道题究竟为什么这么做,不懂算理是什么?有的家长说怎么前面学的挺好,都会做,后面反而不行了?因为没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不够灵活。此时只有多练习,多强化,这个过程可能要长一些,题目要多样些。学生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都一模一样,学生学习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要想缩小差距,就要课后下功夫,基础至关重要,脚跟不着地,怎么跑的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